日本在二戰投降時,全世界都歡慶,但韓國為何有數萬人選擇自殺??

luhuanxiang



1945年8月15日,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來之不易的和平,世界都在歡呼,除了兩個國家……


日本投降,韓國自殺


一個是日本,日本投降後,日本士兵為表示對天皇的效忠,切腹自盡,這個可以理解。另一個則是韓國。要知道,韓國也是被日本侵略的國家之一。跟著贏來了解放的韓國人卻絕望自殺,這實在是很魔性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大戰場)


據一位美國記者回憶:“1945年的韓國街頭到處都是痛苦和自殺的人,而這些韓國人之所以選擇為日本殉葬,是因為這些人一直當自己是日本人。”從這位記者的話裡可以看出,韓國人真是把吳京那句“有些人跪久了就站不起來了”展示得淋漓盡致。


武段統治,強力鎮壓


日本崛起,大肆對外擴張。甲午戰爭後,日本已經從清政府手上奪取了朝鮮半島的實際控制權,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1910年,日本強迫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了朝鮮半島。為了更好的控制朝鮮半島,日本可謂是下足了功夫。


(《日韓合併條約》)


1920年之前,日本對朝鮮半島還只是武力征服。在日本的的殖民統治下,朝鮮人民反日情緒高漲,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解放運動——三一運動。教徒和學生們進行示威、請願活動要求獨立。在日本殖民政府的鎮壓下,迅速由和平示威轉化為人民起義,席捲了整個朝鮮半島。雖然最後失敗,但朝鮮人民的反抗精神,日本看在了眼裡。所以,面對反日高漲的朝鮮人民,日本不得不改變策略,將“武斷統治”改為“文化政治”,開始對朝鮮實施文化滲透。


(三一運動)


改變策略,開始洗腦


1.篡改歷史

日本為了不讓朝鮮人民反抗,厚顏無恥地向朝鮮人民宣傳朝鮮和日本有著同一個祖先。做戲做全套,日本直接搬出歷史,找到一些所謂的證據。說公元3世紀到5世紀,朝鮮半島是由任那國統治的,任那國就是古代倭國。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人,那就沒有必要反抗。


2.推行日語

教育從娃娃抓起。所以,日本將朝鮮教科書改成了日語,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學,以至於當時很多朝鮮學生認為日語才是母語


(被奴化的韓國人)


3.硬改姓氏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朝鮮半島是依附於中國的,所以,朝鮮人民的姓和中國姓氏很像。1939年,日本頒佈“創氏改名”令,要求朝鮮人民必須改成日本名字,改名後會得到日軍的獎勵和尊重。


4.遷徙皇族

日本深知王室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所以,日本把朝鮮的王室遷到了日本的皇族裡。並且讓日本公主與朝鮮皇子聯姻,以便於控制整個朝鮮。


(朝鮮皇子和日本公主聯姻)


5.鼓勵徵兵

除了和親外,為了讓朝鮮人民有歸屬感,日本在朝鮮半島徵兵高達30萬。這些兵全部被納入日本軍事體系中,在二戰中隨著日軍到處侵略。並被洗腦這是為了保衛國家。


6.發展經濟

為了讓朝鮮人民感受到成為日本人的好處,日本在朝鮮半島大力發展經濟,建水庫,發展工業,讓朝鮮人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


(日本在韓國徵兵)


不得不佩服日本的洗腦功力,在一系列的同化政策下,日本終於成功地在朝鮮半島上培養了大量的親日分子。半世紀的統治,歷經兩代人。當時稍微年輕一些的韓國人,都是在日本的同化教育下長大的。接收到自己的本土文化比較少,認同感較低,也就把自己當做日本人了。


(日本投降)


所以,日本投降,被奴化嚴重的韓國人自殺殉葬,也就不足為奇了!

你還知道哪些二戰的怪異現象,在評論區交流吧!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全歷史


1945年昔日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已是強弩之末:日本國內經濟已完全處於滿負荷運轉,人力資源已近枯竭,幾乎所有具備作戰能力的成年男性都被徵召,國內留下的盡是一班老弱婦孺。包括首都東京在內的日本本土已遭遇美軍飛機越來越頻繁的轟炸,到了這年的3月26日硫磺島戰役的失敗不僅使日本直接損失了23786名士兵,也使美軍得以將該島建設成供戰鬥機和轟炸機起飛降落的機場,從而大幅提升了對日本政治和經濟工業中心進行戰略轟炸之效果。 4天后中國遠征軍收復了全部滇西緬北失地併成功與美英盟軍會師。僅僅只是又過了一天之後美軍發起了沖繩戰役,截至6月21日沖繩戰役導致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日軍為防止島上的原住民成為美軍的嚮導而對其展開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這就是整個二戰歷史中僅次於南京大屠殺的琉球大屠殺,這一事件導致島上超過10萬平民死亡。沖繩戰役的失敗使日本本土直接暴露在美軍的攻擊之下。這時作為日本戰時盟友的德國和意大利兩個法西斯軸心國均已投降,在日本國內東條英機內閣被迫辭職下野,鈴木貫太郎繼任新一屆政府。8月6日美軍飛機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這時日本把全部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之上——他們指望著通過蘇聯的調停使日本得以較為體面地結束戰爭狀態,然而卻被蘇聯方面告知:即日起蘇聯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8月8日蘇聯紅軍及蒙古軍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開始展開對日本關東軍的“八月風暴”軍事行動,一天之後美軍在日本長崎投下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

就在長崎原子彈事件第二天的1945年8月10日凌晨5點日本皇居吹上御所背後小土丘下的地下防空洞內日本裕仁天皇正在召開御前會議,而這次會議的主旨在於討論是否接受美、中、英、蘇等同盟國提出的《波茲坦公告》。日本陸軍的代表叫囂要執行所謂“一億玉碎”的本土決戰計劃,然而首相鈴木貫太郎卻在赴會之前就已下定決心要盡一切可能結束戰爭。會後日本政府於七點左右電告同盟國方面:日本政府瞭解到《波茲坦公告》中不包含改變天皇治國大權的要求,故決定予以接受。日本政府當即將此事直接通知蘇聯——11點左右日本外務大臣向前來遞交宣戰書的蘇聯大使馬立克表達了日本已決定投降的態度。當時日本政府控制下的官方電報需要使用暗號並經由中立國輾轉,為儘快將日本投降的消息向全世界傳遞,於是決定採用以天皇發表廣播錄音的方式向全世界傳達日本投降的消息。官方電文的副本首先被送到同盟通訊社,用莫爾斯電碼向國外發布。大約在當晚8點左右同盟通訊社向美國發送了關於日本決定接受《波茲坦公告》的消息。隨後電文副本被送到日本放送協會,收到電文副本並被要求播報的住友公一多年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當時的心情很激動,不過並不是為戰敗感到難過,而是感覺終於可以鬆口氣了。1945年8月15日處於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打擊之下的日本終於以天皇詔書的形式宣佈投降,對已堅持十四年抗戰的中國人民而言、對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反法西斯人民而言:這一天已等得太久了。這一刻包括很多日本人都和收到天皇投降詔書的住友公一那樣感到可以鬆口氣了,當然也有很多頑固的軍國主義分子死活不願承認日本投降的既成事實——就在日本天皇的投降詔書公佈的前一晚發生了試圖搶奪詔書錄音的事件,這一事件的挑起者畑中和椎崎二人在詔書公佈的當天上午在皇宮門前自殺。這樣的垂死掙扎是不能阻擋歷史前進的腳步的——日本的戰敗投降已是任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當日本戰敗投降的消息傳開之後選擇自殺的不只有日本人,在當時日本統治下的朝鮮半島也發生了這樣的事。

日本對朝鮮半島的野心可謂由來已久——據日本史書記載:公元四世紀六十年代尚未完全統一日本列島的大和王朝就出兵朝鮮半島並在所征服的地區設置“任那府”進行統治。對此朝、韓兩國的學者不僅不予承認,甚至聲稱當時的九州島上存在著臣服於新羅王國的部族。公元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策劃了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的侵略計劃,由此引發了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抗倭援朝。1855年當日本自己還在異國黑船的威脅下戰戰兢兢之時吉田松陰就明確指出日本應當通過對亞洲鄰國的侵略來彌補因西方列強入侵而損失的利益,用吉田松陰在《幽囚錄》中的原文來說“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可開拓蝦夷,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臺灣、呂宋,佔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這就是日本近代史上侵略亞洲鄰國的大陸計劃,在這一計劃中我國東北地區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整個日本的侵略計劃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東亞,欲征服東亞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而朝鮮則被視為橫渡滿洲的橋樑。

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徹底終結了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持續上千年的宗藩朝貢關係,也為日本干預朝鮮事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自1644年清軍入關以來李氏朝鮮王朝以繼承華夏正統自居,視清王朝為蠻夷之邦,儘管迫於現實而不得不在外交上以清王朝為宗主國,可在朝鮮士人心中建元稱帝一直是一股潛在的暗流。隨著近代清政府的積貧積弱以及近代化國際關係的影響刺激就使朝鮮國內湧現出脫離傳統的宗藩關係的民意:當時的朝鮮高宗就對使用中國冊封的“朝鮮國王”這一稱號極為不滿,光緒八年(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簽訂以來朝鮮與西方列強及日本訂立條約之時不再使用“朝鮮國王”,但也沒敢公然稱帝,而是代之以含糊不清的“大君主”稱號。朝鮮的這種心態被日本敏銳捕捉到了,所以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理由之中就有一條:促使清國放棄與朝鮮的宗藩關係,代之以西方式的條約外交,從而實現朝鮮完全意義上的獨立自主。應該說日本的這一理由極具煽動性,以致於當時朝鮮國內一度湧現出主張依靠日本的力量脫離宗藩關係的開化黨,由於其明顯的親日態度甚至於被有些史料直接稱為“日本黨”。1884年12月4日開化黨甚至在日本駐朝公使的支持下發動甲申政變,結果被時任清政府駐朝鮮總督的袁世凱鎮壓。由於《馬關條約》終結了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持續上千年的宗藩朝貢關係,於是李氏朝鮮王朝第26代國王朝鮮高宗李熙於1897年10月12日自稱皇帝並改國號為“大韓帝國”。這件事被現代的韓國史學界稱為“脫清獨立”,視為是民族獨立精神的象徵,實際上這次稱帝之舉倒更像是一出鬧劇,因為朝鮮在當時根本不具備稱帝的實力,這完全是中、日兩個大國博弈所導致的偶然性事件,用不了多久這個新生的“帝國”就將失去其獨立性。

新生的“大韓帝國”試圖利用當時沙俄與日本的矛盾在外交上左右逢源,然而1905年沙俄在日俄戰爭失利後與日本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俄國勢力至此退出朝鮮半島。事實上當時的朝鮮根本無力守護自己的獨立地位,完全是在大國博弈的夾縫中求生存,隨著中國和俄國的勢力相繼退出半島之後日本吞併朝鮮半島的時機已然成熟。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韓帝國總理李完用與日本帝國代表寺內正毅於1910年8月22日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以此為標誌日本正式在朝鮮半島建立起長達36年的殖民統治。日本殖民朝鮮半島期間推行所謂“內鮮一體”政策——“內”指日本本土內地,“鮮”指朝鮮半島,說得通俗直白一些就是對朝鮮半島推行同化政策:日語被確定為國語,學校以“日韓同祖”的名義只教授日本神話傳說中的神武天皇開國,而絕口不提朝鮮民族的起源歷史。日本還與朝鮮王室和兩班貴族精英階層通婚聯姻,試圖從人種血統上進行同化:1907年11月19日朝鮮純宗李坧下詔將太子李垠送到日本留學,拜伊藤博文為太子太師。日韓合併後李垠被授予日本皇族待遇並迎娶日本皇族女子梨本宮方子為妻,二戰期間李垠甚至以日本陸軍中將的身份作為日本宣傳“內鮮一體”政策的典範。與之類似的還有曾任韓國總統的朴正熙——他曾以“高木正雄”之名被授予日本陸軍少尉軍銜,直到戰爭即將結束的1945年1月他還因“清剿”抗日武裝力量而晉升中尉。事實上朴正熙的例子絕非孤例——當時日本在朝鮮半島推行所謂“創氏改姓”政策,一時間李、金、樸等朝鮮民族的傳統大姓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宮本、高木、北島......當時朝鮮半島的上層人物幾乎都有親日背景——如今作為韓國財閥的典型代表三星集團就是在日本殖民時期得以發展壯大的。事實上在當年的侵華日軍中就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朝鮮半島,甚至當日本軍國主義已陷入窮途末路之時純粹作為犧牲品的神風特攻隊中也有相當數量的朝鮮人。當1945年日本投降時據美國軍隊記者的回憶記錄稱:在1945年的韓國街上痛哭和自殺是隨處可見,因為這些人已將自己視為日本人了。

日本對朝鮮半島的奴化教育取得了相當的成果,當然也不能否認一個基本事實:在日本殖民朝鮮半島的36年間各種抗日鬥爭也是層出不窮的:1909年10月26日安重根在中國哈爾濱的火車站開槍刺殺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1915年申採浩、李東輝等人在俄國海參崴倡議成立的“光復會”是日本統治初期最有影響力的抗日團體,這個組織最初致力於在中國東北和俄國遠東建立武官學校以培養軍事人才,後來以秘密結社的形式深入朝鮮內部。1917年金亨稷在平壤組織了地下反日組織朝鮮國民會,後來金亨稷為躲避日本軍警的搜查帶著家人轉移到中國東北,他的兒子金成柱成為了一名抗聯戰士,他的另一個名字也許更為人熟知——朝鮮光復後的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1918年一戰結束後留學在外的朝鮮半島學生見波蘭、捷克等國實現了民族獨立,於是回國集會並起草了獨立宣言。1919年2月8日他們將請願書和宣言書寄送日本內閣和各國駐日使館,當天下午2點在東京的朝鮮留學生舉行了留學生總會並發表了獨立宣言書,但隨即被趕來的日本警察強制解散。1919年3月1日上午10時獨立派人士以悼念已故的朝鮮高宗李熙為契機在京城(今韓國首爾)塔洞公園舉行民眾集會並當眾宣讀了《己未獨立宣言》。三一運動迅速席捲整個朝鮮半島,但在日本殖民當局的鎮壓下到1919年6月失敗。三一運動失敗後獨立派人士不得不遠走異國他鄉,試圖為他們的復國之路尋求外部援助。1919年流亡在中國的韓國獨立運動領導人們齊聚上海法租界,在這裡他們達成一致意見:在實現民族獨立後應當建立一個主權在民的國家。因此他們宣佈廢除君主制,建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並選舉出了歷史上第一任總統、第一任總理和第一任所有部長級長官。1932年1月8日出席完陸軍閱兵式的日本天皇裕仁在返回皇宮的路上遭遇一男子投擲手榴彈,儘管天皇本人未被炸傷,但這一發生在日本本土的直接針對天皇的刺殺事件仍引起了日本方面的高度重視。日本軍警很快了解到刺殺者是來自朝鮮半島的李奉昌,而派遣他執行這次刺殺天皇任務的正是金九。一·二八淞滬抗戰結束後日本外相重光葵來到上海並決定於“天長節”(日本天皇生日)在虹口公園舉行“中日淞滬戰爭勝利慶祝大會”。這種侵犯中國領土、殺戮中國人民後又在中國的土地上舉行慶祝大會的做法激起了舉國人民的同仇敵愾。時任行政院副院長兼京滬衛戍總司令陳銘樞秘密來到上海同蔡廷鍇、蔣光鼐等十九路軍將領和當時上海灘的斧頭幫幫主王亞樵等人商議對策,最終確定了搗毀此次慶祝大會一雪國恥的方案。日本方面為確保慶祝大會的安保禁止中國人入內,但日方對已被日本佔領的朝鮮、臺灣等地之人則並未視為中國人,同時日本方面為顯示自己同這些地區人民的親善允許他們入內參加慶祝活動。王亞樵敏銳覺察到日方安保方面的漏洞,於是讓自己的弟弟王述樵同金九於靜安寺路滄州飯店秘密會面。經過洽談後金九同意配合王亞樵的暗殺行動併為王亞樵引薦了致力於朝鮮半島獨立運動的尹奉吉。4月29日被日方視為日本人的尹奉吉順利潛入會場投擲炸彈,成功將日本關東軍上海派遣軍總司令白川義則、日租界商會會長崗村洋勇等人當場炸死,日本外相重光葵則被炸斷了一條腿。如果我們現在去看當年日本在密蘇里號戰列艦簽署投降書的實況錄像會發現簽字的日本外相瘸著一條腿,這就是這次事件所致。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二戰中,中國湧現出了不少“漢奸”、蘇聯誕生了大量“俄奸”、歐洲有“法奸”、“波奸”等等,朝鮮半島的“韓奸”、東南亞的“緬奸”也層出不窮。

中國的漢奸,比如川島芳子這種,最終被國民政府進行了公審,處以死刑;“俄奸”一部分直接槍斃,剩下的扔到西伯利亞勞改營裡勞動至死;法奸細被當眾扒光、剪髮、遊街等等.....所以,與侵略者合作的下場,往往是死路一條,就算不選擇自裁,也沒什麼活路可走。

然而,總也有特例,緬甸的昂山將軍和朝鮮的高木正雄,這二位不但沒有受到審判,甚至還成了“國父”級的領袖人物。

先說現任緬甸領導人昂山素季的爸爸——昂山將軍(下圖)

上世紀40年代初,日本挺進東南亞,高呼要建立一個大東亞共榮圈,趕走西方殖民者,讓亞洲人解放亞洲人。

果不其然,這個口號真的打動了不少人,東南亞殖民地國家湧現出了不少“聯日抗英”、“聯日抗美”、“聯日抗法”的隊伍。

此時的緬甸,27歲的昂山將軍決定“聯日抗英”。

昂山由此成了日本侵略者的積極合作對象,開始和日本鬼子並肩打咱們的中國遠征軍。

因為表現突出,1943年,昂山還應日本政府的邀請,赴東京拜見了日本天皇,被天皇授予三級日升勳章和中等綬帶。同年,昂山被日軍提升為少將——“昂山將軍”頭銜由此得名。

昂山將軍的確有過人之處,非常能審時度勢。日本投降前五個月,他做出了拯救自己和整個緬軍的決定,轉換政策——聯英抗日。

1945年3月,昂山正式宣佈起義,命令全體緬甸國民軍打倒日本侵略者,跳出了日本這條即將沉沒的破船。

結果,昂山將軍將不但沒有被定義成“緬奸”和法西斯“戰犯”,上軍事法庭;反而藉助盟軍的力量最終成功建國,實現了民族獨立,成了萬人敬仰的的緬甸國父。

看到這,是不是真替2018年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昂山素季阿姨長吁一口氣????

咱們回頭看高木正雄,對,他就是朴槿惠的爸爸——朴正熙,在1945年9月之前的名字。

這個說來話長。

自19世紀末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佔領了朝鮮半島和咱們的臺灣島,使出渾身解數讓殖民地人民效忠於日本天皇,開始扼殺韓國和中國臺灣省的傳統文化,對當地人民實行奴化教育。

長期的同化政策效果非常顯著,甚至延續到了當今的21世紀。

就拿咱們臺灣省舉例子,現在臺灣歷史教科書對被日本殖民的那段時期不乏溢美之詞,民進黨多次表示“臺日親如一家”;還有這個越老越精神的巖裡政男(下圖),對,他就是李-登-輝。
再看朝鮮半島,


1910年,日本人包圍漢城皇宮,強迫皇帝李垢簽訂《韓日合併條約》(甲午戰爭後,清朝勢力退出朝鮮半島,日本人扶植朝鮮國王李熙成立了“大韓帝國”,李熙自稱皇帝,以表示不再是中國的屬國,所以,叫皇帝沒錯)韓國亡國。之後,日本在韓國大刀闊斧的強行推廣“皇民化運動”,搞"創氏改名",每個韓國人,可保留原來的姓氏,但必須起個日本名字,上學、就業、辦各種證件執照都要用日本名字。

同時,強制朝鮮半島的青少年接受日式教育,強迫他們說日語,把朝鮮的文化傳統貶斥為“低劣的文化”;從幼兒時期就給他們灌輸軍國主義和日本武士道精神;鼓勵朝鮮學生去日本留學,留學結束後,再幫助日本管理半島;還大量徵召朝鮮青壯年作為日本士兵上戰場,當然多數是最底層的士兵,充當炮灰,但是也不乏“日本化”的成功人士,比如,前文提及的高木正雄。

1940年代,高木正雄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東京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攻讀本科。1944年畢業後,先後到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擔任尉官。期間,高木正雄曾寫血書給日本上級,稱:“我身為日本人,以精神與氣概,義勇奉公,一死報國的決心報名當軍官。”這段“佳話”還被登報做了“日韓親善”的典範(下圖)。

他的老師評價道:“高木雖然是半島出身,但精神卻完全是日本人。像高木這樣效忠天皇陛下的人,就是在日本人當中也是罕見的。”

然而,在關東軍潰散之際,日本人高木正雄找準時機,喬裝打扮混入了中國軍隊,變回了朝鮮難民朴正熙,1946被遣返回韓國,之後走上了他人生的巔峰.........

不可迴避的是,在日本殖民統治的近半個世紀裡,已經歷經了兩代人。所以,到日本投降時,基本上50歲以下的朝鮮人,都是在"皇民教育“下長大的,每天早晨都是在效忠天皇的廣播中起床,上班上學的都需要在開始一天的學習、工作前,宣示向“天皇”表忠心。時間長了,無法避免的讓很多朝鮮人成了日本忠誠的“皇民”,發自內心的把自己看成了“日本人”。

甚至連“大韓帝國”的皇太子的李垠(下圖),從小“被留學”日本,成年後,被安排穿著日本軍裝和日本女人結婚(類似中國的溥傑與嵯峨浩)。

1938年,日本在朝鮮半島開始實施新的志願兵役制度。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線吃緊,遂又改為強徵兵役制度,即,“抓壯丁”。據史料記載,大約有61萬多韓國人被徵用,其中24萬人編入日本陸海軍,另外還徵用了86萬多韓國勞工。此外在偽滿洲國軍中服役的韓國人還有38萬多人。東京審判以後,韓國籍的乙級戰犯就有148人,其中23人被判處死刑。南京大屠殺中的也不乏朝鮮裔日本兵的身影。

(下圖,韓國電影《登陸之日》,就是根據真實歷史改變的,描述韓國人被“抓壯丁”後,與熟識的日本軍官一起參加了關東軍對峙蘇聯的諾門坎戰役,戰敗後成了戰俘,在西伯利亞各種被虐;後又被抓入蘇軍,以蘇軍身份對抗德軍,又被德軍俘虜,抓了壯丁,扔到德軍諾曼底的“東方營”,以德軍身份參加了對抗盟軍的諾曼底登陸戰。)下圖,電影原型,德軍“東方營”中的亞洲面孔。美國大兵一打聽,這些人的經歷可是不得了——朝鮮人先後被日本人、蘇聯人、德國人三次“抓壯丁”,一路從太平洋沿岸抓到了大西洋沿岸。


再回到東亞,日本在咱們中國的“偽滿州國”,也更傾向於信賴朝鮮人,授權朝鮮人用棍棒管理中國人,這些人被往往稱為“二鬼子”。半島人憑著自己“日本皇民”的身份,在中國東北竟成了一般中國人都不敢頂撞的“特權階級”。

因此,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失敗,無疑給諸多認賊作父的半島人當頭一棒——他們畢生所信奉的日本天皇走下了神壇,所謂的精神寄託已經垮掉。在他們眼中,自己就是日本人,日本的戰敗就是自己國家的失敗。結果有些人無法接受現實,心灰意冷選擇自殺;也有的因在戰爭中欠下血債,畏罪自殺。

這種場面,類似於德國柏林戰役中的情形,與蘇聯紅軍死戰到最後一刻的多是由外籍人士組成的武裝黨衛隊SS志願師(SS-Freiwilligen-Division)。

在大批德軍成建制的投降時,這些外籍軍團卻沒有了退路,不管向誰投降都是死,作為叛徒,自己的國家也回不去了,加上所謂的堅定的信仰,所以寧可戰死也不投降。死戰的結果是,在大概三個星期的柏林戰役中,蘇聯紅軍軍傷亡了30多萬人,幾乎每8個蘇軍士兵就有一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日本人宣佈投降之後,全世界都一片歡呼,日本人在戰爭時期不僅僅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更是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因為日本人在戰爭時期將戰線拉的太長,有不少國家都受過日本的迫害,當日本人正式宣佈投降的時候,許多國家的人民都歡呼雀躍,不過關於日本投降這件事,有人歡喜有人憂。

那麼有人要問了,憂的是誰呢?首先第一個肯定就是日本人,受過軍國主義思想的軍人,在得知天皇宣佈投降之後都不敢相信這個事實,紛紛表示要死戰到底,絕對不投降。日本的民眾在得知投降之後,也都紛紛落淚。

根據調查來看,日本宣佈投降之後,其實日本人大多數都是非常高興的,日本統治階級的洗腦的確成功,日本人也願意為了聖戰付出一切,一直畫大餅肯定是不行的,在戰爭後期的時候日本國民可是窮的連飯都吃不上,家裡的一切都要奉獻出去,就連還沒成年的小男孩們,都要紛紛拿起武器上戰場。

日本人也是人,長此以往他們也不想繼續戰爭,所以當他們聽到天皇說投降的時候,很多人內心都是很開心的,中國歷史上有句老話叫做,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們的底層民眾也不願意一直過那樣的生活。日本投降之後,日本人只傷心了一段時間,但是韓國不一樣,韓國人得知這個消息可是哭爹喊孃的,甚至有無數年輕人選擇自殺。

這件事說來挺諷刺的,日本人當年將韓國給侵佔之後,一直在不停的給該國人民洗腦,小孩子們從小學日語,接受日本文化,如果是優秀的,還可以賜給他們一個日本名字,並且可以去日本進行學習,這樣長期的洗腦就導致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很多韓國人認為自己是日本國的韓國國民。

毫無疑問,日本人佔領韓國之後的洗腦是非常成功的,在當時的歷史中,韓國人以有個日本名字為傲,當日本人在戰場上人手不足的時候,韓國年輕人自願上戰場,為日本出一份力。他們想成為日本人,當然也只有立了大功的韓國人才可以有日本身份,為了日本,韓國人可以付出一切,所以當韓國人知道日本投降之後,紛紛落淚,根據記載自殺的至少超過了三萬人。

有趣的是,當時有位美國記者在韓國記載下了他們悲傷的時刻,他對外宣稱,難以想象當時韓國的場景,一個國家被侵略之後,能夠被洗腦成那樣,實在是太過可怕。當然這段歷史,韓國人現在是壓根不承認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就是被日本殖民的恐怖,被嚴重日化,奴化教育所毒害。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

你沒看錯,就是那個創造漢江奇蹟,帶領韓國經濟騰飛的朴正熙。他還有個日本名字,叫高木正雄。

二戰的時候,朴正熙以化名高木正雄考試進了新京(今長春市)滿州軍官學校就讀。讀了兩年之後,轉到了東京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

朴正熙還寫下了血書:

"我身為日本人,以精神與氣概,義勇奉公,一死報國的決心報名軍官。為滿洲國軍,為日本國獻身的覺悟。"

當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校長,都誇他雖然是朝鮮人,但是對日本的忠心不輸給日本人。

在日本完成學業後,自然是要參軍。他加入了日本滿洲國軍。軍銜提升的很快,因為他“戰功赫赫”,對反抗分子處理果斷。

日本戰敗後,朴正熙所在部隊拒不投降,還強殺了蘇聯聯絡員。朴正熙帶著三個朝鮮籍軍官,化妝成難民,來到北京,隨後混入國民黨中央軍(你沒看錯,就是混進去了),被軍統發現,遣返。

所以說,這種文化上的侵略實際上更加嚴重,一定要警醒。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位飛行員曾經說了一句話,原子彈下沒有冤魂。據說這句話也贏得了世界上很多熱愛和平人士的讚揚。

但我相信這件事,多數的人都知道,二戰期間,不管是前線後方,更有原子彈下,有很多的冤魂,尤其日本有很多的冤魂,這冤魂自然缺少不了這些韓國人。

當年毛澤東主席在《中日聯合公報》第七條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佈: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周恩來總理當時也回到答了世界:日本是賠款還是讓日本人民來買單,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這是帶頭人的情懷,任何時候,他們始終把人民的利益和疾苦放在首位。

更重要的他們知道愛國是每個國家每個人的職責,為了我們的祖國,我們不止可以放棄一切,即使成為一臺機器,也是我們的最高榮譽,唯一擔心和慚愧的是,我沒有資格成為這樣的人。

日本人尤為如此,只要是國家的事,連女人都和男人一樣,爭先恐後想為祖國近些微薄之力,為了表現對國家的愛心,男人們報名征戰沙場,甚至相互作著慘烈的攻擊試驗鍛鍊著,達到消除自己的膽怯和厭惡的心裡。

女人們在國內成立一些女性組織,叫大日本國防婦人,為了犒勞回國的士兵,會定期舉辦慰安會,在當時女性成為慰安婦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為了這場‘聖戰’,一些日本女人都成了軍國之妻。

當時轟動一時的上千代子事件,可謂婦孺皆知:她為了讓自己的丈夫為天皇效忠,選擇自殺方式來激勵丈夫去戰車上作戰:男人能做到,我們女人也能做到,只是選擇的方式不同。

儘管有一些人清醒的知道最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但已經做好了準備:一是日本人從小接受軍國主義教育,在他們心中天皇不是人,而是神。只要天皇需要他們可以為天皇做任何事情。

有位日本婦女,也是從小看著我長大的,是日本的參議員,她曾說過,選擇自殺是為天皇,也是為我自己,我只有這樣,才覺得自己對得起全世界所有在戰場上犧牲的人。

當時日本主戰派仍然要全民應站,但主和派最終勝利了,在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時,全民歡喜,由此可見,日本人民多數不喜歡戰爭的。

更重要的是,在日本保家衛國的事是男人的使命,女人的職責就是相夫教子,地位是極為卑微的,但他們對自己祖國選擇的是有難同當,男女平等。自然,那一部分韓國人是被同化了的日本人,現在該對他們當時的舉動對號入座了吧。

畢竟直接談她們是很殘忍的,老百姓失去了祖國後,回報信仰和恩情也是首先,結果如何,都應該是:我們是無罪的,是律師無能。這就就叫能者多勞,無能者無所求。

嗚呼哀哉。


赤若


韓國這個國家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國家,有時候極度自大,有時候又非常自卑,這就造成了了韓國人歷史傳承文化認同的混亂。韓國從古到今受地理位置限制,一直是中原大國的附屬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到清末,中原大國開始落後於當時的時代,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軍事,而此時日本開始崛起並且受大陸思想的影響開始與當時的清朝爭奪韓國的統治權。從1895年開始成為日本保護國,1910年併入日本,前後整整50年。


這50年正是世界大發展時期,而當時的中國已經遠遠落後世界,這讓韓國迫不及待的想去除中國印記,再加上日本迅速走上世界強國之列,給韓國人一個虛假的希望,因此當時很多韓國人認為學習日本是他們的強國之道,就有了哈日,並且紛紛改日本名,認為這是一種榮耀。同時,在這50年的時間裡,日本通過推行皇民化教育,讓年輕一代人從小接受日式教育,說日語,唱日本歌,拜日本天皇,使年輕的這次韓國人在心裡已經認同了自己是日本人。二戰期間,許多韓國人主動加入到日本軍隊參加侵略戰爭,不僅在中國戰場,就是在太平洋戰場上都能見到韓國人的身影,據日本勞動厚生省記載,朝鮮籍日軍大約有24多萬人,戰後被列為B,C級戰犯的就有148人,就連許多日本兵都承認韓國人對日本的忠誠很高。日本戰敗後,許多韓國籍日軍也通過自殺的方式來向日本盡忠,於是就出現被佔領國士兵向佔領國效忠自殺的奇葩事情。


懂知識的小胖子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歷史上的韓國,受地理位置限制,一直是中原大陸的附屬國,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到清末,中原大國政治、經濟落後於時代,而一海之隔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強國,日本的侵略性開始暴露,通過武力與中國鄭多韓國的統治權。所以,從1895年開始韓國成為日本保護國,1910年併入日本,前後整整50年。

這50年正是世界發展時期,而當時的中國已經遠遠落後世界,這讓韓國迫不及待的想去除中國印記,再加上日本迅速走上世界強國之列,給韓國人一個虛假的希望,因此當時很多韓國人認為學習日本是他們的強國之道。同時,在這50年的時間裡,日本通過推行皇民化教育,讓年輕一代從小接受日式教育,說日語,唱日本歌,拜日本天皇,使年輕的韓國人心裡已經認同自己是日本人。

二戰期間,許多韓國人主動加人到日本軍隊參加侵略戰爭,不僅在中國戰場,就是在太平洋戰場上都能看到韓國人的身影,據日本勞動厚生省記載,朝鮮籍日軍大約24萬人,戰後被列為B,C級戰犯的就有148人,就連許多日本兵都承認韓國人對日本的忠誠很高。

日本戰敗後,許多韓國級日軍也通過自殺的方式來向日本盡忠,於是就出現被佔領國士兵向佔領國效忠自殺的奇葩事情。


歷史不可怕,忘記歷史就等於慢性自殺。


愛你一啊一


不得不承認,日本的洗腦非常成功。朝鮮曾經作為清政府的附屬國,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朝鮮半島被日本所控制,這一控制就是幾十年。


日本在控制朝鮮半島的這些年裡,利用各種方式來對他們進行日化。日本讓每一個人朝鮮半島的人都取一個日本名字,從出生,上學,治病,以及各種證件之上都用日本名字。學生的教科書統統是學習日本的文化,每天都要讓這些年輕孩子喊著效忠天皇。

這幾十年下來,韓國就出現許許多多的日化韓國人,換個說法就是出現了上百萬的漢奸,他們以成為日本人為光榮。在他們眼中看來,他們就是日本人,日本就是他們的國家,他們要服從日本天皇的命令。



日本二戰投降之後,收到軍國主義思想影響,他們中的許多人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就如同日本軍人一樣,出現了很多自殺的情況。


麥地傳奇


一是逃避懲罰,與其被絞死 不如自己來個了斷;二是心理認同錯亂,接受不了由日本人又變回韓國人的事實。

在日本幾十年的殖民半島的過程中,在半島出現了很多二鬼子,這些人為日本人賣命,壓榨自己人,藉此成為半島所謂上層,過著舒坦日子。日本敗亡之後,主子倒了,這幫人也就成了喪家之寵物,無處可逃,又面臨著嚴厲的追後賬懲罰,於是乎畏罪自殺。

日本在半島進行了長期的皇民化教育,雖然更多的人沒有接受,潛藏著一顆半島心,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被成功洗腦,腳著自己就是大日本帝國臣民,心理上變成了日本人。二戰結束,他們發現自己竟然失去了已經根植內心的日本人的身份,又被打回原形。這種心理上的撕裂與痛快,也使得一部分難以接受,最極端的情況,就表現為自殺,以死殉國,殉他們本就不屬於的大日本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