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源深路的路名來源你知道嗎?

與浦西一樣,浦東也有用歷史名人命名的馬路,其中有名的就是源深路。浦東原有張六路(張家樓至六號橋段),後為紀念1920年病故的浦東塘工善後局創始人謝源深而改名源深路。謝源深(1869-1920)作為局董,為地方公益事業作出很大貢獻。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沈家弄路的路名也是大有來頭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沈杏苑老宅

沈家弄路緣起沈杏苑老宅。沈家老宅主人沈杏苑(1870-1956)世居浦東,是當年上海名醫,家設診所,慕名求醫者紛至沓來。之後,沈宅周圍居民逐漸增多,沈家花園前遂形成弄堂,時稱沈家弄。而沈家弄前的道路也稱之為沈家弄路。圖二為沈宅。據記載,沈家弄路闢建於1908年初,從黃浦江邊的陸家渡向東至洋涇鎮,為浦東早期東西向交通要道,由近代營造業先驅蔡路人楊斯盛出資修築。1996年,沈家弄路(浦東南路至桃林路段)改名商城路,原沈家老宅也改為商城路679號。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銅山街路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銅山街路和銅山有何聯繫呢?

銅山街,原名春山街,東起民生路,西迄傅家宅,闢建於1930年。春山街何時改成銅山街,無從查證。據說以前有一批江蘇銅山人定居於此,故名銅山街。20世紀初,銅山街沿江一帶建有一批碼頭、倉棧,吸引了大批逃荒難民來此討生活。隨著定居人口大量增多,此地逐步形成一個個棚戶區。當地有一傅姓望族借勢在附近建屋18間(又稱十八間),供開設各種店鋪。至1930年代,街上已有米店、肉莊、煙雜店、豆腐店等五六十家,成為洋涇地區緊靠黃浦江的東西向商業集鎮。解放後,銅山街以北倉棧碼頭改造為新華裝卸公司,街上商鋪酒家逐步冷落。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其昌棧輪渡站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老地圖上的其昌(棧)碼頭

其昌棧輪渡站建於1931年,是浦東大道西段至虹口、楊浦地區的一條水上交通線,時稱“其泰線”,對岸為楊浦境內的秦皇島路。正對著輪渡站的其昌棧大街,原為碎石煤屑路,1953年鋪成彈格路面,1972年改鋪成瀝青路面。1987年,其昌棧大街(浦東大道至棲霞路段)改名為錢倉路,在浦東大道上還設立錢倉路東站,但當地老人仍稱其為其昌棧。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濰坊新村

濰坊新村位於文登路今東方路以西,浦東南路以東,張家浜以北,濰坊路以南,佔地面積83.65萬平方米。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於1981年2月動工,1988年5月竣工,建成多層131幢,第二期於1984年動工,1989年12月竣工,建成多層132幢。第二期工程建高層住宅3幢,建築面積2.75萬平方米。1991年又建成高層住宅4幢,建築面積5.22萬平方米。多層系混合結構,高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設施齊全,陽臺、廚房、衛生間均獨用。綠化面積5.1萬平方米。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嶗山新村

嶗山新村地處嶗山西路以東,文登路今東方路以西,乳山路以北,浦東大道以南。1953年先由地方財政投資統建,後有海運局、港務局等單位參建。其間,50年代建成8.37萬平方米,60年代建成3.31萬平方米,70年代建成4.56萬平方米,80年代建成8.78萬平方米,1991~1992年,建成1.30萬平方米,共建多層住宅291幢,總建築面積26.32萬平方米,公建面積9540平方米。1954年建造的分配給市級勞動模範居住的嶗山新村為3層磚木結構樓房,人字形平瓦屋面,清水磚牆,衛生間有浴缸、水斗、抽水馬桶,兩戶合用。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浦東沿江地區最早的一批里弄之一——仁記裡

據記載,仁記裡是浦東沿江地區最早的一批里弄之一,始建於清光緒年間,位於濰坊街道西部、東昌路以南,建有4幢老式高平房,同時造了2幢通間廠房(南山、華莊織布廠)。弄堂初名實業裡,1915年改名仁記裡。緊挨著仁記裡,1915年闢建了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起自冰廠田路,訖東昌路,長183米,道路的名字就叫仁記路。仁記路雖不長,但經歷了80多年的歷史,1995年因市政建設需要被廢除。隨著仁記裡周圍居民不斷增加,弄堂又向北延伸到東昌路,房子結構也出現了多樣化,有平房、簡屋,也有二層磚木結構的住房,還有帶陽臺的石庫門樓房。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天后宮裡的舊貌新顏

在浦東眾多弄堂中,極少有用宗教場所的名稱來命名的,“天后宮裡”則是極少數中的一個,而且是一處體現媽祖文化的歷史地名。天后宮裡位於原張家浜街道東部,在浦東南路以西、濰坊西路以北,屬明德里居委會,弄堂曾因天后宮而得名。天后宮建於清道光年間,別名天后聖母行宮,又稱海神廟,屬道教,是浦江船商為求神靈保平安而建的廟宇。天后宮裡1號即天后宮。文革後,天后宮停止進香活動,1978年因市政規劃,天后宮被拆除,建東南新村。1990年,在天后宮舊址上建起一幢24層住宅大樓,取名“天后宮大樓”(浦東南路1200號近張楊路口)。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移民促進了浦東的繁榮

浦東第一次移民潮發生在沿海鹽業最興盛的宋、元時代,而第二次移民潮則在上海開埠後的近代,其分佈點從沿海地區轉入沿江地區。移民定居點帶有濃郁的地緣色彩。沿江許多老弄堂都由籍貫得名,如:江北村、寧波弄堂、湖北弄等。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Ⅲ

浦東的弄堂同樣別具特色

浦東的弄堂與浦西一樣,也有業緣特色。如:殺豬弄、醬園弄、南(北)販鮮弄等。殺豬弄原址在東寧路24弄(今陸家嘴環路南段),始建於清末,因弄內不少住戶從事殺豬業而得名。另有建於1930年的醬園弄(今東昌路147弄),因附近醬園而得名。

本文轉自食硯無田新浪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