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的前世今生 Ⅳ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Ⅳ

楊家渡輪渡站

浦東楊家渡路(今張楊路西段)原來有條楊家浜,又名丁行浜,通黃浦江。浜西段南側有蘆葦蕩,蕩內有楊姓船民泊居,以割賣蘆葦為生,故稱楊家蕩。因楊姓船民在割賣蘆葦謀生的同時兼營擺渡,故渡口稱楊家渡

明萬曆年間,楊家渡附近開始有少數船民定居,逐步形成居民點。清康熙年間,這一帶的人口逐漸增多,有了渡口,並闢建了楊家渡路,以後還不斷向東延伸,遂稱楊家渡街。到了20世紀初至20年代,這一帶已有南北雜貨、糧米油醬、飯館酒店、茶園書場、新老典當、賭檯煙館等百餘家店鋪,成為熱鬧集鎮。早在清代,已設立了義渡管理局,楊家渡也是黃浦江上“八長渡”之一。起初為義渡,後來改為濟渡,酌收渡資。1956年2月公私合營,楊家渡輪渡公司以資產入股方式併入上海市輪渡公司,更名為楊複線輪渡站,同時廢除輪拖划子,始用輪船擺渡。航線為浦東楊家渡——浦西復興東路,長470米。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Ⅳ

民生路輪渡

民生路已有90年的歷史,原為鄉間泥路,沒有名字,1922年,由浦東塘工善後局修建為彈格路面,以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二字命名。民生路輪渡站在民生路的最北端,北接浦西的丹東路。該渡站原名凌家木橋渡口,已有百年曆史。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Ⅳ

歷史上的游龍路

在浦東陸家嘴區域,原來有一條小路,名游龍路。小路西起原浦東自來水廠(游龍路1號)大門,東迄爛泥渡路,闢築於1935年,全長僅180米。據坊間傳說,清乾隆年間,乾隆帝乘龍船下江南時曾在此地河邊停泊,上岸遊訪,故稱游龍港。1935年,因建浦東自來水廠填浜築路,路由游龍港得名。初建為煤屑路,1953年改鋪彈格路,1973年改築成柏油路面。游龍路兩側民居以簡屋為主,路西端為自來水廠,北側曾有風雷中學和陸家嘴路第二小學。游龍路碼頭前身為太古輪船碼頭,解放後劃歸上海港第一裝卸區。如今,游龍路已被花園石橋路延伸段取代。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Ⅳ

你知道嗎?浦東還曾經有這樣一處地名

“外國墳山”源自於上海開埠後的變遷。外國墳山不僅浦西有多處,浦東陸家嘴江邊也有一處,墓地旁的碼頭也稱墳山碼頭。1954年,政府剷除了外國墳山,搬遷了墳山碼頭。隨後,花三年時間,建成浦東公園。浦東開放後,公園也被拆除。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Ⅳ

浦東電氣公司的創辦人之一——童世亨

浦東電氣公司,簡稱“浦電”,由童世亨與黃炎培等人集資創辦於1919年,童任總經理,是最早用“浦東”兩字命名的大型民企。1952年,“浦電”籌建職工宿舍時,以公司簡稱命名為“浦電新村”,旁邊新建的道路也稱浦電路,並沿用至今。浦電路東起源深路,西迄黃浦江邊浦明路,全長約2500米。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Ⅳ

花木地區的興起你知道嗎?

據史書記載,浦東花木地區唐代成陸,宋代成鎮,明代成市。300多年前,有位淩姓富商,請了一個風水先生,看中了這塊寶地,建造了一座花園,人稱“凌家花園”。此外,還精心建造了一座“凌家庵”。圖為花木老鎮。久而久之,人們叫慣的“凌家花園”漸漸地演變成地名,花木路、花木村、花木鄉、花木鎮也因之得名。建國初期,上海市就有在花木鄉鎮建“東郊花園”,並與西郊公園相對稱的設想。然而,極左路線和文革浩劫,使“東郊花園”設想落空,花木地區的大批花卉樹木(包括許多名貴花木)慘遭砍伐、毀壞。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Ⅳ

嚴家橋地區的前世今生

清咸豐年間(1851-1861),新民村嚴氏家族集資在白蓮涇上建一座木橋,稱嚴家橋。因交通便利,附近居民紛紛遷居橋南堍,遂成集鎮,鎮又因橋得名。1906年,浦東名人楊斯盛,在嚴家橋以西六里橋置地60餘畝,興建浦東中學。翌年,楊又捐銀6000元,將原木橋拆除,在原址上重建嚴家橋。新橋於1908年建成,橋長29米,寬3.1米,T形梁,為浦東橋樑史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樑。1920年代,衛大郎率先在北岸橋腳下開設柴爿行;1921年衛根源在南岸集鎮北首開辦首家“衛生和”飯店;1930年,張貫鄉開辦童涵春藥號於集鎮南端......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Ⅳ

泥牆圈這一地名也是大有來頭哦

浦東舊時習慣稱圍牆為牆圈,以泥土築起的圍牆叫泥牆圈。在嚴橋鎮中間地帶,有三處泥牆圈:一處在張家浜以北,唐家浜以西,原嚴橋公社唐豐三隊處,稱北泥牆圈;一處在今峨山路兩側,稱泥牆圈;另一處在今港駁小區一帶,稱西泥牆圈。

1860年,太平軍自蘇州進攻上海,為抵禦太平軍,在張家浜兩岸壘築土牆,將村宅圍起來。1864年,土牆拆除,但泥牆圈作為地名一直延續至1980年代中期。1981年,為建濰坊新村徵用北泥牆圈;1984年,開發塘橋新村,西泥牆圈被徵用;1986年,闢築峨山路,徵用泥牆圈土地。1990年代末,峨山路延伸至浦東南路。峨山路西延伸段(南泉路至浦東南路段)原路名叫南胡家木橋,有別於黃浦江北面的虹口胡家木橋路(海倫路至臨平路段),2000年初完成拓寬路面工程。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Ⅳ

張家樓耶穌聖心堂

張家樓耶穌聖心堂,原址浦東張家樓鎮41號(原張楊路東端南側,今濰坊路源深路口,近通茂大酒店位置)。張家樓是浦東地區最早有天主教徒的村莊。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北京張姓天主教徒,隨徐光啟遷滬,在此築樓而居,“張家樓”始得名。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始建小堂一所,取名“尋獲十字架堂”,俗稱“張家樓天主堂”。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小教堂擴建,改名“聖盎博羅削堂”。同治四年(1865年),該堂拆除重建,改稱“聖心堂”。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再次擴建,左右添造兩耳室,堂呈“十”字形。1985年11月29日,修復後重新開放。2003年6月,遷至今址(浦東新區金楓路151號)。舊時張家樓村交通便利,鎮上開設不少商鋪,加之天主教徒定期活動,成為洋涇地區一個集鎮。1958年,政府闢建張楊路,道路因西起楊家渡路,東近張家樓而得名。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Ⅳ

浦東老地圖上的張家樓

張楊路由張家樓和楊家渡路而得名(1992年出版的地圖標示,張楊路西起楊家渡路東迄源深路)。而張家樓的位置是在當年張楊路東端南側,近濰坊路源深路口,也就是如今靠近通茂大酒店的位置(見上圖)。

浦東的前世今生 Ⅳ

歷史悠久的欽賜仰殿

欽賜仰殿,原名“金四娘殿”,又名“東嶽行宮”,現又稱“太清宮”,位於浦東新區源深路476號,是上海最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後改名。相傳殿乃是三國時東吳孫權為母所建。屬道教正一派。


本文轉自食硯無田新浪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