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故事丨九年前買了套房,如今真成了“不動產”

买房故事丨九年前买了套房,如今真成了“不动产”

有人說,早些年買了房的都是幸運兒,趕上國內房價飛漲身價翻番,必然成為人生贏家。但這種好事,並沒有發生在我的身上。

沒有發生,不是說沒買房,而是買錯了房。

被訪者 丨 南豔湖的錦鯉

寫作者 丨 羽蒙

01.

2007年,我和老公決定裸婚,先成家後立業。考慮到男方的家庭條件一般,我勸服家人同意將買房的事,放後緩幾年。

家裡沒人買過房,也就沒有任何實戰經驗。2008年,合肥市區新房均價四千不到,市場不溫不火,加上房租一個月就幾百塊,所以我們也不太著急。

到了2010年,市區房價漲到了6000多一平,我們意識到買房要抓緊了。自政務、高新、濱湖、經開等各類功能區開闢以來,合肥似乎沒有一個標準意義上的中心,即便是一環以內的老城區,從市容市貌上看,就像網上說的是個大縣城,我們自然不考慮。

不過,當時濱湖新區和政務區還處於打造階段,尤其是濱湖剛啟動沒幾年,房價大概是3000多元/平,沿著巢湖到方興大道這一片,除了田地就是工地。在南淝河大橋還沒有開通之前,從老家長臨河到濱湖,需要繞過東城到市區,再到南面,光是坐車差不多要兩到三個小時。後來橋通了,環湖大道也修成了省道,從老家去濱湖的時間壓縮到了半個小時。

那時候,老公經常到外地出差,我也總是加班加點,看房的事總會被耽擱。後來聽了家人的主意,陰差陽錯在離濱湖和老家都不遠的巢湖中廟,買了套臨湖的房子,單價4000不到,70平,兩人湊了10多萬,再找親戚借了10萬,一次性全都付清了。

02.

2011年巢湖市三分而治,包括中廟在內的部分地區劃到了合肥。可是房子到手的一兩年,不僅房價沒怎麼漲,還讓我們追悔莫及。

後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段偏僻,難以協調居住和工作地;二是房屋空置且無法變賣出租,造成了不小的浪費;三是市區房價開始小幅度上漲,中廟的房價卻穩如泰山。而此時,家裡多了女兒和母親兩個人,我們只能將之前租的房子,換到經開區月租1100元的三室兩廳一衛。這樣一反一復,加上身邊朋友都在市裡買了房,我的心裡頭總不是個滋味。

2014年,老公和他的朋友在高新區合夥開了家公司,主營3D打印業務,我也辭了職過來幫忙。起步階段,公司業績只能用“掙扎”來形容,資金流相當緊張,我們勒緊褲腰帶,一心將事業放在首位。與此同時,也就是2015年底到2016年,合肥房價出現直線上升,均價從七千多飆到破萬,濱湖和政務區掛價兩萬+的新盤也不在少數。在我看來,要想買房只能創業,光靠上班肯定不行。

所幸,公司業績總算有了點起色,從2017年開始,年銷售額達到近50萬。2018年作為參展企業,參加了在合肥辦的第一屆世界製造業大會。對我們而言,公司的蒸蒸日上,可以說是為後來的買房,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03.

讓我們下定決心買房的最後一根稻草,事關女兒的上學問題。

2018年,我們再次將目光轉向濱湖,這時3000元/平簡直是妄想了,新盤基本都是兩萬+。相對來說,二手房要便宜些。於是,我們在濱湖世紀城附近購置了一套三室的次新房,也是安置房,100多平總價170萬,算是可以接受的。

不過,這完全是踩著房價高點硬上的。既沒有趕上房價漲前福利,在政策壓力下目前也難有猛漲的可能。仔細算筆賬,如果8年前買了市區的房,現在至少賺了一百多萬。公司的利潤,可以用來提升生活水平,而不是交首付和還房貸了。

現在,中廟那套房的單價只有六千多,成了貨真價實的“不動產”。前些日子回去了一趟,發現房子已經成了老破小,天花板也有滲水跡象。雖說當地的旅遊景點正在打造,但幾年過去也一直不溫不火,讓人產生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悲痛感。不過與最近鶴崗320平復式房賣15萬的新聞比起來,我的內心稍有安慰。

世上沒有後悔藥,買房吃了虧,好在公司發展步入正軌,我們對於目前的生活狀態也比較滿意。不然的話,我們可能會繼續租房度日,繼續後悔不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