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常見的2病1蟲會導致大面積減產,到底該如何防治?

劉洋溢L


1、紋枯病。小麥紋枯病發病早,為害大,容易造成小麥爛芽、死苗、早衰、枯杆、白穗等,造成嚴重減產,3月上旬田間調查發現,個別地塊發病率100%,雖然暫時 苗情尚未表現出症狀,但是下部葉鞘和基本部莖稈已經開始發病,後期將表現出黃苗、早衰、死株現象。

小麥紋枯病

防治方法是早防早治,播前藥劑拌種效果明顯,常用藥劑有戊唑醇、苯甲.丙環唑等,如果沒采取藥劑拌種,要注意勤觀察,一旦發現病害,要及時進行防治,常用藥劑有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等,要加大藥液用量,重點噴霧莖基部。在選擇防治藥劑時,要注意,烯唑醇同時具有明顯的控旺矮化作用,乾旱年份小麥長勢差的地塊最好謹慎使用。

2、鏽病。小麥鏽病主要有葉鏽病、條鏽病、杆鏽病,其中條鏽病發病急,傳播快,常常造成小麥葉枯早衰,引起大幅減產,但該病不經常發生,最常發生的是葉鏽病,如果秋季苗期陰雨連綿,也容易發生,但一旦天氣變得晴朗乾燥,便停止為害,次年4月以後,多雨時節容易大發生,要及時噴藥防治,常用藥劑同防治紋枯病。小麥赤黴病(暫時表現為白穗,放大了看感病率超過10%)

3、赤黴病。小麥赤黴病不經常發生,一旦發生,容易造成大幅減產,並且感病麥穗容易殘留毒素,對人、畜、禽都有毒害作用,在小麥抽穗至揚花期,如果遭遇連陰雨天氣,要及時噴藥預防,一旦病菌侵染到小麥穎殼以內,防治效果變差,短芒小麥感病重,要加強防治。防治藥劑有甲基硫菌靈、戊唑醇、烯唑醇等。
小麥蚜蟲為害後期症狀(圖片發黑部分嚴重,造成絕產。)

4、蚜蟲。小麥蚜蟲在苗期即開始為害,土壤中越冬,次年繼續繁殖為害,直至灌漿成熟期,蚜蟲繁殖快,聚集為害,常常導致小麥早衰,甚至停止生長,直至枯死。要早防早治,吡蟲啉拌種可以防止前期為害,沒采取藥劑拌種的麥田,要注意觀察,苗期發現蟲害,要提前防治,減少越冬蚜蟲,次年3月下旬至灌漿期,是發生高峰期,要注意及時防治,常用藥劑有吡蟲啉、噻蟲嗪等。

藥劑拌種防治小麥紋枯病、蚜蟲

5、紅蜘蛛。麥田紅蜘蛛為害容易被忽視,主要原因是蟲體小,並且非常靈敏,一有風吹草動就自動掉落到土壤,隱藏於土壤縫隙中,不容易被發現,為害隱蔽。與蚜蟲一樣,紅蜘蛛繁殖也非常快,相比與蚜蟲,紅蜘蛛耐寒能力更強,根據田間調查,11月中下旬晴天中午,仍有紅蜘蛛活動為害,3月中旬為害數量便開始快速增多,防治藥劑主要有阿維.噠蟎靈,防效好,持續時間長。

此時正值小麥起身拔節期,氣溫開始穩步回升,小麥田間病蟲為害開始活躍,要注意觀察,加強防治,減少損失。


五穀豐登農業


小麥常見病蟲害有赤黴病、紋枯病、白粉病、鏽病、全蝕病、蚜蟲、黏蟲、紅蜘蛛等病蟲害,由於各地氣候環境、耕作制度不同,導致小麥病蟲害發生種類也不同,你說的兩病一蟲可能符合當地實際。以皖西小麥為例,小麥危害最重的病蟲害是小麥赤黴病、紋枯病和蚜蟲。小麥病蟲害可採取以下措施來控制其發生和危害。


1、選擇高產、優質、抗病蟲品種。

選用適合當地實際種植的抗病(蟲)性強的優良品種,播前汰除混雜於小麥種子中的病粒、蟲體等。

2、播前種子處理。

大力推廣使用包衣種子,沒有進行包衣的種子實行藥劑拌種。每100公斤小麥種子選用有效成分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6-9克,或戊唑醇種子處理懸浮劑3-4克進行種子包衣,預防紋枯病、白粉病等;每100公斤小麥種子選用有效成分申嗪黴素1-2克、或硅噻菌胺20-40克、或咯菌腈3.75-5克,或懸浮種衣劑苯醚•咯•噻蟲進行拌種或種子包衣處理,預防全蝕病。每100公斤小麥種子用有效成分吡蟲啉懸浮種衣劑240克、或噻蟲嗪懸浮種衣劑120-158克預防小麥蚜蟲,對紋枯病和地下害蟲等需同時防治的,可選用前述殺菌劑和殺蟲劑各一混配使用拌種。拌種時將藥劑加水1.5公斤稀釋,用噴霧器邊噴邊拌,拌後堆悶1-2小時,再攤開晾乾即可播種。藥劑拌種時要按規定藥量使用,以免產生藥害。


3、加強田間管理。結合春季小麥田間管理,清溝理墒,降低田間溼度;及時防除雜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避免偏施重施氮肥。

4、化學防治技術。

小麥赤黴病防治技術。小麥赤黴病必須噴藥預防,必須抓住小麥齊穗至揚花期開展一次預防(見花打藥),施藥後5-7天后開展第二次預防。若小麥揚花期遇連陰雨天氣不具施藥條件,可選擇雨隙或搶在雨前施藥,藥後6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治。藥劑可選擇硫菌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咪銅•氟環唑、戊唑•咪鮮胺等廣譜性殺菌劑劑,兼治其他病害。

小麥紋枯病防治技術。一般可在拔節期或紋枯病發病初期及時選擇井岡•蠟芽菌、噻呋酰胺、烯唑醇、丙環唑等藥劑防治。

小麥蚜蟲防治技術。一般在穗期危害最重,可結合預防小麥赤黴病選擇丙硫菌唑、氰烯菌酯等藥劑和吡蚜酮、噻蟲嗪等藥劑混配進行兼治。


農作物栽培知識講解


小麥常見的2病1蟲,指的是小麥的白粉病、赤黴病和蚜蟲。

小麥白粉病

白粉病在全世界小麥區均有分佈,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亞門真菌屬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引起。該病在溫度為10-25度,空氣溼度為70%容易發病。一般連續陰雨天氣,容易發病。常發生的小麥孕穗揚花期。

白粉病發病初期的表現為小麥的葉片出現白色的斑點,後逐漸擴大為白色黴斑,黴斑表層有一層白色粉末。

白粉病致使小麥葉片受害,影響小麥的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增強,如不防治會導致小麥葉片早枯、結穗率下降、果實不實,影響小麥產量。

小麥赤黴病

小麥赤黴病又叫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該病是典型的氣候性疾病,可防不可治。一旦發病就會迅速蔓延,擴散快,危害大。

小麥赤黴病主要發病在小麥的抽穗灌漿期,連續陰雨天氣且溫度在15度時,赤黴病將大流行。小麥赤黴病發病表現為小麥莖腐、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危害最大,嚴重影響小麥產量。

防治措施

小麥白粉病和赤黴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首先選擇優良抗病性品種可以有效減少病害發病幾率。除了天氣原因之外,施肥也是小麥病害多發的原因,施肥當中如果氮肥施肥過量,造成小麥徒長,會直接影響小麥的抵抗力。提倡用腐熟的有機肥、農家肥或者堆肥,配合配方施肥,適當增加磷鉀肥的施用量,可提高小麥的抗病性。一旦有小麥發生病害,及時採用化學藥物進行防治,以免病害擴大範圍。

蚜蟲

蚜蟲是小麥主要的蟲害,蚜蟲的成蟲會刺吸小麥的莖葉和麥穗,直接影響小麥的光合作用。如在灌漿期發生,會影響小麥的灌漿;麥穗受害後,結實率下降,影響小麥產量。

蚜蟲發生以後,要及時用藥物進行防治,避免蚜蟲大範圍發生以後增大防治難度。


一柯花草


我是王中海,資深農民,專注科學輕鬆種田。

小麥兩病一蟲是一般是指白粉病、鏽病、和蚜蟲。每個地方發生病蟲害的類型各有不同,所以病蟲害防治也有所不同。小麥拔節至成熟期是病蟲害的高發期,在長江中下游麥區還要把小麥紋枯病和赤黴病作為防治的重中之重,這兩種病害造成的減產甚至超過前兩種病害。

如果單純防治白粉病和鏽病,可在拔節後用三唑類殺菌劑進行防治效果就很好。如三唑酮,戊唑醇,己唑醇和苯甲丙環唑等。如果有蚜蟲和紅蜘蛛可以加殺蟲劑氧化樂果可以達到一噴多治。

赤黴病這些年發生面積也越來越大,赤黴病不但可以造成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也因此病菌產生大量嘔吐毒素使小麥變成毒小麥,國家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這些小麥就沒有了商業價值,麵粉廠和糧食收購商拒收這樣的小麥,所以赤黴病一定要重防,以前小麥提倡一噴三防,現在赤黴病在多雨季節甚至要“三噴一防”

赤黴病的防治應該在剛開始揚花時就施藥,雨前施藥,雨後重噴,如果一個星期之後揚花沒有結束,可以再防治一次,一般選擇藥劑氰烯菌酯或麥田喜。

你對小麥病蟲害防治有什麼好的經驗,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王中海


小麥成為主要糧食,而不少人種植的小麥都被昆蟲所蠶食,那麼該如何才能有效的預防小麥不被昆蟲給蠶食呢?用哪些藥劑?

其實關鍵還是得看種植的小麥發生了哪些症狀,對症下藥才能很好的預防與治療,比較常見的症狀就是鏽病,不知道你那是怎麼樣?反正在南方出現最多的就是鏽病了,我旁邊鄰居種植的小麥就深受其害,那麼該如何防止鏽病出現呢?我們可以改善小麥的品種,選擇一些優質的品種種植,抗性較強的,一定得注意小麥品種的的搭配與輪換,其實這才是預防小麥的基本常識。

而且小麥出現鏽病都有一個過程的,只要仔細的觀察,也是能發現的,發現的早就應該及時的採取措施。


勇記搞野


題主不是十分清楚小麥的病蟲害吧?明明是3病2蟲,你偏說2病1蟲,防病現在農資市場和農村的農資店都有專用藥,防蟲以氧樂果,聚脂類藥物為主,千萬不要用劇毒高殘留農藥,這樣的小麥生產出來的食品對食用者極其有害。現在這麼大的醫院,社會上這麼多的藥店與人們食用農藥殘留的食物有絕對關係,但現在政府在糧食收購中不做任何農藥,激素類殘留檢測,所以只能讓農民自覺來保證糧食的安全了,有一部分農民自己生產的東西自己不食用,就已經說明安全問題了,



痴騎朽翁


小麥紅粉病。白粉病。小麥的蚜蟲,找農技站賣藥,不治籽粒不飽滿,造成減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