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什麼樣的書才不會“讀死書”,能學以致用?

一席蘆葦


不是讀什麼書就能解決”讀死書“的問題,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擁有正確的讀書方法和人的積極的主觀因素才能達到知行合一,讓書本知識為實踐服務!

讀書的目的是為什麼?是為了生活,為了實踐!而現實生活就如一個萬花筒,不論何人,首先面對的就是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你學富五車與一個放牛娃之乎者也,只會貽笑大方;你英語六級和一個不懂英文的人用英語交談,只能是對牛彈琴;你博大精深與一個門外漢討論量子力學,只能是莫衷一是!看來,到哪座山唱哪首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很重要!書本知識只知其表未知其髓!因為書本知識來源於實踐,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就有人為因素的成份夾雜其中,而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體會,讀同一本書,千人有千人的感想,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樣才能跳出”讀死書“的框框,縱覽人間春色。

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讀書,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跳出書外,不能人云亦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應該借鑑學習,什麼應該一笑置之,心中要有個尺度。比如某些人傳言說人造雞蛋如何的髒,姑且不論人造雞蛋衛生怎樣,單是能否真正造出來就值得懷疑!讀書時,只有去偽存真,才能撥開雲霧見太陽為我所用。如今社會知識傳播的途徑五花八門,聲訊廣電,筆墨紙張齊上陣,在大家學習和娛樂的同時,一定要慧眼識珍珠。讀書如交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黃色 、暴力、黑惡勢力的侵蝕無孔不入,接觸長了只會增加人的唳氣;而精典的國學詩詞古籍和一些勵志典故卻能陶冶情操、催人奮進!

只有用書本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讓自己更加強大,為人類作出貢獻的人才不算”讀死書“,當然,人的能力有差別,貢獻也有大小。即使你有博士文憑,但墨守陳規,拾人牙慧,淨髮些陳詞爛調,沒有創新,只能被時代淘汰,這算作”讀死書“;雖然莫言只有小學文化,但能獲諾貝爾文學獎,這不算“讀死書“,而是活學活用的典範!古語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錯,只有讓知識產出黃金,讓知識抱得美人歸的人才是智者;古語也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不錯,為讀書而讀書幾近顛狂的人,與現實格格不入,卻在虛擬空間風花雪月,醉生夢死,此種讀書只能冠之為”讀死書“!

其實社會才是一本百科全書,有許多沒有多少文化的人卻成精英人士,為何?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有許多大學生豪言,給我一根槓桿,就會翹起地球!試問,馬雲能翹起地球嗎?說這些話者,只能說學識修養還欠火候,雖然沒有“讀死書“,但也算“書讀死“!

在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中是功成名就、流芳百世;亦或碌碌無為,曇花一現,與怎樣讀書,讀何種書,如何用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如何解決十多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書上沒有答案,世界上也沒有成功的先例,怎麼辦?改革開放的實施,一帶一路的倡儀,智造2025,全民大眾奔小康,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黨從實際國情出發,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金光大道,這就是把書本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成功案例!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豈能譜寫盛世年華的宏偉藍圖?


奇異門


我覺得讀自己真正需要,真正想讀的書才會讓閱讀變得有目的性,進而也會更有效率,才不至於‘’讀死書‘’。

這就涉及到如何選書、如何讀書如何活用的相關知識了。

關於如何選書。記錄,整理成一份清單。把平時的隨想、感悟、靈感記錄下來,以及電視,網絡等提到或者推薦的書名記錄下來,整理成清單,然後從裡面挑選出目前最想讀的或者需要讀的書去購買閱讀。

我剛開始不知道讀什麼書是根據我關注的一個公眾號的大咖,看她讀的什麼書,自己就去查看,慢慢摸索,看是否適合自己。慢慢就知道自己的讀書方向了

記錄並選書這個過程雖然有點繁瑣,看起來無足輕重,但是可以讓我們培養帶有目的去讀書的意識,目的性會影響讀書速度和效果。

如何讀書?選好自己要讀的書後,個人強烈建議做讀書筆記。推薦奧野宣之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方法。該讀書法有五個要素:日期、書名、作者名、摘抄、評論。看起來一目瞭然。



當然,記筆記了,要時常翻看複習,讓書中的內容印在腦海。

我學游泳的時候,教練說:‘’游泳運動需要多多練習加強身體肌肉的記憶,才能達到不忘的效果。‘’閱讀也是如此,讀了後記筆記加深印象,時常翻看,久而久之,書中的內容融入自己的身心,可以隨時拿來用。

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說:"讀書最重要的是'不讀死書',堅持只選好書,只讀好書的做法可能不太現實。但只要我們張弛有度地貫徹“好書要細細研讀,其他書就粗略讀”的原則,還是很有可能實現地。‘’

最後,推薦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托腮的獨角獸


讀什麼樣的書才不會“讀死書”,能學以致用?

這問題的句式一出口就有種“讀死書”,能學以致用的味否?

是讀的問題,不是書的問題。

書是客觀的,人是活的,人不活讀書,讀什麼書都可能讀成死書。就是死讀書讀死書,想是想,做是做,讀是讀用是用,不能結合起來,這都是人這個主體的問題。不是書這個客體的問題。何以此問題一出口就把讀書的活人說成了具有“死人”的味呢,此問題的意思好像說,完全是書把讀書人弄成了讀死書的人,其實呢,不論什麼書,歸根,都是人的傑作,都是活人弄出來的書,就是有人說,無字書,社會是一本書,自然是一本書,等之類,這個說法也是人認知所產生的結果,才有“自然是一本書”的概念認識,也還是人弄出來的呀。

總之呀,“讀死書”,不是什麼樣書的問題,書本來就是客觀的“死書”,是哪個書還能自己吃飯喝水具有生命活動嗎,沒,死的;是人怎麼樣選擇怎麼樣讀書,才把書讀活,是讀書人怎麼樣讀書的問題。


實踐洞察


關於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說清楚的,各人的喜好習慣志向不同,讀書的較果不同。簡單說說我讀書的方法僅供參考,不適者勿對號入座。古籍,詩詞,小說,格律格言,傳記,童話寓言,史地,雜散,諸子,聖者,考古,名錄,詞典等都會收藏,用時一閱,閒時瀏覽。對同類書不重複讀,比如小說我往往翻翻簡介就知一二甚至只看書號。對沉澱己久的名篇要反覆閱讀,沉重進入輕鬆出來就可以了。書得當工具保存,以答疑解惑,那時輕舟已過萬重山。湘人


用戶9150899062006


正所謂讀書萬卷不如行萬里路,書讀得多固然重要,那只是提升了智商,而行萬里路卻能提高某人的情商,當下社會就是這樣,每當自己工作的時候,看到周圍情商高的人做事情總是不費力就能完成得很好,對領導,同事都相處得愉快,真恨不得自己為什麼就學不到別人那樣.慢慢才知道那是人家情商高,原來自己拼命讀書考大學真的不如當初初中未讀完就出去打工當老闆的那些同學強,怎麼以前就沒老師教情商呢?


堅持夢想的過程


“讀死書”與讀什麼書沒有關係,而與閱讀者閱讀的目的和方法有關係。

人們讀書的目的是多元和多樣的,要做到學以致用就只能由閱讀者自己的行為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