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當心引發“雪崩”的那一片“雪花”

從“狼來了”的故事到“塔西佗陷阱”,都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事實——信用透支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一旦一個人或組織失去了信用,不論做的是壞事還是好事,都會被認為是壞的。“讓消費者少一分擔心,多一分放心”,才能真正用信用激發消費潛能,為美好生活的藍圖增添更多亮色。

據3月26日《法制日報》報道,近日,中國消費者報社發佈的《2018年度消費維權信用狀況數據分析報告》顯示,過去一年間,虛假宣傳、假冒偽劣問題在總體消費投訴中佔比接近11%,同比有所增長。專家認為,坑蒙拐騙、虛假廣告等違法違規行為與經營者的社會信用密切相關,我國信用治理制度諸多“短板”亟須補齊。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央行相關負責人曾用“丈母孃挑女婿要看徵信報告”的說法,形象地表達了信用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然而現實中,失信行為多發,比如個人層面的“霸座”、老賴,企業層面的電信運營商“無限流量”虛假宣傳、共享經濟企業押金難退等。此外,數據顯示,失信行為多體現在虛假宣傳和假冒問題上,主要集中在食品、銷售服務、服裝鞋帽、保健品、家居用品等五大行業。

這些年我國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不斷取得進展,聯合懲戒措施和機制發揮的效用不斷擴大。然而,同時也存在刷單炒信、海淘高仿充作正品等涉嫌違法的亂象,阻礙著消費潛力的進一步釋放。

究其原因,缺乏外在約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在較為新興的電子商務領域中,電子商務法出臺前,監管和法律法規的某種缺位一定程度上使得刷單、虛構物流信息等行為廣泛存在;還有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滯後的原因,隨著消費模式不斷更新變化,消費市場特別是網絡市場出現一系列透支信用、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新情況,越來越凸顯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的緊迫性;同時也有企業信用意識欠缺的原因,比如非法收集公民個人信息用以牟利、保健品市場誇大宣傳、預付消費領域的“跑路”,等等。

對於企業、行業發展而言,信用是無價之寶。國外知名企業無一不把自家信用擺在至關重要的地位,精心呵護。相反,以小黃車退押金事件為例,千萬用戶幾乎一夜之間選擇退押金,除了從眾心理外,企業平常的退押金“秒變”購買優惠卡、月卡等不誠信套路多次被曝光,或許也是造成“雪崩”的一片“雪花”。

不久前,中消協公佈2019年消費維權年的主題是“信用讓消費更放心”,這是對消費領域信用體系的呼喚,也是對放心消費環境的期盼。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營造重視信用、打造信用、提升信用的良好風尚,既是億萬消費者的共同嚮往,也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設立信用監督管理司,我國一直在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以大數據為依託的統一的、綜合的信用評價體系顯得尤為迫切。針對隨著消費模式不斷變化,失信行為在表現方式、行為手法上花樣翻新,導致監管治理難度增加,暴露治理“短板”,這些都需要從技術上、制度規範上“補課”,用機制約束商業失信。

從“狼來了”的故事到“塔西佗陷阱”,都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事實——信用透支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一旦一個人或組織失去了信用,不論做的是壞事還是好事,都會被認為是壞的。

“讓消費者少一分擔心,多一分放心”,才能真正用信用激發消費潛能,為美好生活的藍圖增添更多亮色。

【免責說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公眾號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