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自我安慰還是自我激勵?

中越邊境的行者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兩句,出自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
原文如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個人以為,真宗做為一國之君,以如此功利和淺薄的詩篇,去激勵士人,其眼界與格局實可哀可嘆;而在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大環境中,這首所謂的《勵學篇》代代相傳至今,也頗有些荒誕。
人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學習?其實,這與顏如玉和黃金屋毫不相干。充其量,顏如玉與黃金屋也只是讀書過程的副產品。讀書為身上之用,用以發現我們內在的無盡潛能。若將讀書目的降格為追名逐利,謬之遠矣。

孟子以為,人性本善,皆可為堯舜;佛陀以為,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可成佛。

每個人的人性中,都蘊含著本有光明,都是無盡的寶藏。聖賢之書有如刀鋸斧鑿,破除我們內心的種種矇昧;又有如星辰北斗,為我們的心靈指明方向。讀書,就是與聖賢言語,與智慧砥礪,幫我們去除心靈中之渣滓糟粕,令心思縝密精微,純淨細緻。內在而言,通過這一過程,我們可以放下愚昧與偏見,獲得人格之獨立完善,有能力以坦然淡然的心態,面對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悲傷和欣喜;外在而言,讀書可開闊眼界,啟迪思維:小到一技一藝,足可安身立命,大到學問通達,更可經天緯地,安邦定國,造福社會,惠及人類。

至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想這樣評價:

對於功利者而言,它是激勵;對於庸碌者而言,它是安慰;

對於心懷天下的大丈夫,它可能一文不值,毫無意義。

他們都是讀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