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帶別人的孩子,父母都很有耐心,一旦到自己的孩子,就忍不住“催盯吼罵”?

桔洛家庭教育


首先,我們用逆向思維來分析這個問題。

如果你看到某個大人對孩子大吼大叫,而這個孩子不是他自己的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你會怎麼想呢?

你一定會懷疑這個大人的動機,或者會猜測這個大人也許存在精神方面的問題,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怎麼會跟一個年幼無知的孩子一般見識呢。

所以,作為一個正常人,一般不會對別人家的孩子大吼大叫。

其次,我們再用正向思維來分析這個問題。

作為一個大人,我們為什麼會對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呢?

01 出於對孩子的責任感。

作為父母,我們有養育孩子的責任,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我們有責任幫助孩子糾正。

學習過育兒知識的父母會選擇冷靜地處理問題,能夠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至於情緒失控對孩子大吼大叫。

而有的父母可能本身脾氣暴躁,也沒有相關方面的知識,對待孩子耐心不足,就會本能地衝孩子發脾氣。

但是,無論別人家的孩子出現了多麼嚴重的行為問題,那都是別人家的事,我們沒有那個責任,也沒有那個義務去幫忙糾正。

02 出於對孩子過高的期待。

愛之深,恨之切。

作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如果別人家的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父母大多可以接受,或者視而不見。

但是,如果自己家的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父母就會覺得無法忍受,急著糾正,希望能把孩子培養成自己預想的樣子。


03 出於孩子的原因。

孩子大多在父母面前是任性而沒有防備的,因為他們相信父母是最愛他們的人,就算自己不聽話,父母也不會不愛自己。

所以,他們可能就會隨意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做出出格的事情來,最後難免激怒父母。

但是,當孩子到了外面,與陌生人在一起的時候,則會表現得很乖巧。

04 出於對外在形象的關注。

我們成人一般都很注重外在形象,結果就是把最好的一面留給了外人,把最差的脾氣留給了自己最親近的人。

我們不希望別人說我們是一個脾氣差、性格不好的人,渴望得到外界的肯定,為了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在外一般都是彬彬有禮的。

但是,回到了家中,我們知道家人是自己人,是愛自己的,就算髮脾氣也不會失去他們,所以,可能就會減少自我約束,出現言語過激的行為。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作者認識的一位朋友,在他的印象裡一直都是謙和有禮、談吐不凡的。

但是,就在他們聊天的時候,這位朋友接到了家人打來的電話。頓時就變得面目猙獰,上一秒還陽光燦爛的臉,下一秒就變得陰沉可怖,非常等不及電話那頭的人把話說完,“行了、行了!回去再說吧!我正忙著呢!”

掛斷電話,立馬又把之前的笑臉換上。

關於這一現象,也許在許多人身上都曾經發生過,出現這一現象的表層原因是為了面子,為了外在形象。

深層的原因則可能是這個人內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他沒有足夠的底氣做自己,他在向外求,而不是向內求,他在向外求一個肯定,這種肯定會給他一種安全感,這裡不再詳細贅述。

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會有情緒不好、心情很差的時候,但是不應該把壞脾氣發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陪伴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自我的一場修行。希望爸爸媽媽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完善自我,更好地陪伴一個生命的成長。

您好!我是百合媽媽,80後職場寶媽,育兒達人,多平臺簽約作者。熱愛讀書、碼字,喜歡運動、旅行。我的生活理念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做智慧寶媽”。每日與您分享我在育兒路上收穫的感動與成長!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關注、轉發!您有什麼育兒的心得與體會,也歡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百合媽媽讀心理


這和總把好的一面留給外人,把不好的一面留給最親近的人是一個道理。

說到底,還是因為面子,想留給別人一個好印象。再者說,別人家孩子和你又不熟,也不會把你當做他的父母那樣,什麼情緒都可以肆意表達。對待不熟悉的人,小孩子也是有一定的“敬畏”心理的,大人更不用說,一時半會的相處,沒有什麼大問題的話,也不值得自己做出有損形象的事。就算別人家孩子撒潑打滾鬧,考慮到大人之間的交情,也會忍一忍就過去了。

而自己家孩子,因為從小和我們在一起,知道我們是他最親近的人,知道一哭鬧我們就會想辦法哄他。這是小孩子尋求存在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手段,屢試不爽,所以,我們的耐心很容易就被磨沒,因為被磨的次數太多了。尤其是當你對孩子有了第一次發脾氣後,你就會慢慢放縱自己,反正好人做不成了,也不差這一回。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心靈創傷,不要每次吼叫了再去後悔,沒用的。建議可以去買些育兒書籍或者聽些課程,來豐富自己的育兒知識,儘量做到不對孩子吼叫。


小阿壯的寶媽



第一,人都是有期待的。對別人的孩子期待很少,但對自己的孩子期待很多。

比如,孩子的禮貌問題,別人的孩子,就覺得小孩子嘛,不懂禮貌也沒什麼,畢竟是小孩子。可是自己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要做的好,要做有禮貌的小朋友,要被別人喜歡,要有所成就。所以自然面然就對自己的孩子要求偏高了。


別人孩子的好壞,與我無關。而我自己的孩子的好壞,關係到未來,甚至有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內在小孩,投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對自己一生的期待,沒有完成的,就放在自己孩子身上,那麼期待就會更高。孩子的興衰榮辱,與我的成功與否直接相關,關心則亂,所以就對孩子更加嚴厲,各種忍不住“催盯吼罵”。



第二,熟悉與不熟悉有很大的影響。對別人的孩子,不熟悉,有陌生感,不會輕易的去表露出自己的負面情緒,和看起來比較不和睦的動作語言。人願意表露出自己不太好的一面,通常是在自己最親近的人面前,或者情緒暴漲到高潮,失去大部分理智的時候。否則 ,人都是要面子的,有自尊的,在人前表露出自己不太好的一面,畢竟是一種很傷自己的事情 。雖然孩子小,但畢竟也是不熟悉的人,是外人,所以從人自我保護尊嚴的角度,也不會輕易把這種“催盯吼罵”明顯的用出來。


可是自己的孩子就不一樣了。就像我們在同事之間容忍度很高,而夫妻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能吵起來一樣。我們在自己孩子面前,也容易暴露出自己的真實,因為他們是親近之人,暴露一下也沒什麼,不怕自己因為暴露自己而受到傷害。所以就更容易把自己的情緒呈現出來,負面情緒的敏感度高了,容忍度也低了。進而就很容易忍不住,對孩子“催盯吼罵”起來。




第三,孩子也會分人表現的。別人的孩子,因為和自己也不是親密關係,所以孩子也會表現出自己好的一面,不會輕易惹怒別人,做事情會適可而止。因為一旦發現風吹草動,他便會自我保護,做好防範,行為便收斂起來了。


自己的孩子,因為在自己面前很安全,不需要太強的自我保護,所以即使我們有一點情緒了,孩子不在乎,繼續表現自己,行為越來越誇張,進而觸動我們的容忍心,最終發火。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幫助。


智愛家長學堂


我覺得不是這樣的,我們對待任何人和事物都是從有耐心,到最後崩潰的過程。你細想一下,當時看到自己剛出生的寶寶,在那些沒日沒夜照顧她的日子裡,你是花了多少的耐心呢。待別人的孩子只是帶了一兩天,最多一週,一個月,對別人的孩子也沒有那麼多期冀,而對自己已經快要崩潰的孩子的時候,你要想讓她學會更多本領,更是崩潰的徹底,於是乎就出現了吼,嚷,生氣的樣子。

所以什麼都是從耐心到崩潰的過程哈



杉杉亮晶晶


別人的孩子不經常帶,而且畢竟是別人的孩子,吼的話孩子回家跟父母一說多尷尬,而且孩子跟著別人一般很聽話!

自己的孩子跟著自己最容易鬧,特別是跟著媽媽,而媽媽帶煩了就忍不住發脾氣,事後可能後悔,可是當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孩子不會跟自己有仇,但是孩子大了還是要注意教育方法!昨天看到一媽媽可能批評孩子,孩子一怒之下跳橋的事件,真的很心痛!孩子媽媽更後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