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看不懂怎麼辦?

xegWN


我也經常撰寫藝術評論,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藝術評論的目的,以及常用的寫作方法。

藝術評論是一種實用性文章,目的是以客觀公正的態度,來對藝術作品給出中肯評價,在肯定優點的同時,也要指出缺點,以便藝術家以後更好地創作出欣賞者喜聞樂見的作品。

藝術評論的常用寫作方法有四種,敘述法、比喻法,對比法和議論法。

其中,敘述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種,採用記敘文的方式,從藝術家的人生經歷和生活背景開始講起,然後穿插講解藝術家在不同時代的代表作的風格,這類評論通俗易懂,大眾往往容易看懂。

比喻法是採用形象化的比喻來評價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古代畫評人非常喜歡此類寫作方法。比如,形容畫面虛實關係和氣韻時,常用“密不透風,疏可走馬”,“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等詞來形容,倒也很形象地說了作品用筆用墨的特點。

但是,此種寫作方式如果用詞不當,會形成形容詞的刻意堆砌,讓觀者看起來不知所云。

對比法是把藝術家的作品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對比,然後得出評判。橫向是跟同時代的藝術家的作品相比較,有什麼優勢,縱向是跟歷史上的藝術家比較後得出優缺點。運用對比法對寫作,對評論家的知識儲備和美學修養的要求相當高,若這些方面不過關,很難寫出好評論。

議論法是評論家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作品分析後,提出一個觀點,然後找出論據來論證,最終要自圓其說,這種評論法駕馭起來也不容易,對評論家的要求也相當高。

因此,在當代,我們就會看到大量的敘述法評論和比喻法評論擁有頑強的生命力。

藝術評論看不懂怎麼辦?

實際上,看不懂既有欣賞者自身的問題,也有評論家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欣賞者美學修養過於欠缺,尤其對現代藝術理念缺乏必要認識。

遇到這種情況,除過惡補現代藝術美學知識外,沒有其他捷徑可走。比如,抽象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等等,這些現代藝術理念的形成背景,藝術理念,創作方法等方面的問題,欣賞者有沒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如果對這些都不瞭解,欣賞這類風格的作品,以及藝術評論就很難,跟看天書差不多。

其二,欣賞者固化了自己的思維,不能從多角度去理解。

人類社會經過長期發展後,許多思維從直線型的單向性變成了多維度的網狀型,在藝術創作上也呈現出這種趨向。就像古典油畫,把造型的精準放在第一位,畫家都在力圖塑造形象的真實性,對欣賞者來說,這類畫看起來很直觀,也很輕鬆。但藝術經過不斷髮展後,藝術家已經不滿足於塑造造型的完美,對色彩、筆觸、情緒、畫面的解構和重組,對抽象概念的具象化還原,等等,都成了藝術探索的目標。如果老是用一種思維去審視現代繪畫,如同鑽入了牛角尖,會越發看不懂。因此,必須以開放性思維去欣賞現代藝術。

第三,一些評論家故弄玄虛,為顯示自己的學問,把一些玄學詞彙引入到藝術評論體系中來,讓觀者看得一頭霧水。

目前寫這類評論的人大有人在,似乎不喜歡說人話,滿篇各種各樣的哲學名詞,滿篇形而上的大論,許多人因為看不懂,又擔心別人笑話自己沒水平,就故意吹捧寫的有水平。面對這類評論文章,不必對評論家刮目相看,要有自己的判斷。


鴻鵠迎罡


藝術評論看不懂,那是因為審美之間的差異,藝術的評論分為“形式評論”與“神式評論”及“綜合式評論”,

形式評論也是最容易讀懂的評論, 是完全從藝術作品的人物造型結構進行評論,但依舊會存在“褒貶不一 ”的評價,比如,人體藝術作品;神式評論完全靠想象力、思想意境進行評論,比如,藝術作品的肢體動作、神情在表達什麼樣的思想主題,神式評論與綜合式評論,在評論上難免會有欣賞者自身的思想情感賦予在藝術作品上,確切的說,原本藝術家沒有表達的主題思想,欣賞者結合自己的閱歷給藝術作品全新的評論,當然了,藝術作品本身的主題思想沒有丟失,

怎樣看懂藝術評論呢?的確是個廣泛的問題,不求完全讀懂藝術評論,只能在某一個細節評論上尋得欣賞共鳴,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意境沒辦法完全同步或在同一精神層面上,



詩夜城主


藝術評論看不懂不是個個別問題,很多人都存在這個情況,我也是其中的一個。

畢加索《格爾尼卡》



看不懂的原因我分析有兩個:

一個原因,是藝術品本身不大好懂。就拿西方繪畫來說,一般來講,寫實類油畫大家還是“一目瞭然”比較容易看得懂的,儘管不一定都知道畫裡面的故事,但畫本身人物形象清皙,或美或醜,普羅大眾欣賞得來,我覺得這就夠了。但遇到印象派特別是後印象派的畫,看懂就覺得有些費力了。如高更的名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裡去》,字意還能理解,畫意就比較費解了。但這還不算啥。倘若看抽象派的畫,那簡直有點看天書的意思了。如畢加索的最著名的一幅畫《格爾尼卡》,就很不好懂。這還不是畢加索最難懂的畫。




再一個原因是評論家的評論太“高深”和深奧了。不排除有些藝術評論家為顯示“博學”,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結果本來是幫助人們理解藝術品的,反而越說越不明白,搞得人們越發“糊塗”了。

藝術評論看不懂怎麼辦,不外乎兩點,一點是有時多看幾遍,興許就會懂的。再一點就是不看也罷。


燈影書畫



人類總是追求更高層次的認知和享受,藝術的誕生和這個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喜歡藝術進而想要更加欣賞它、理解它,可是欣賞和理解需要你有更高的認知!


很多人為了更好的欣賞藝術品而去學習藝術評論,可是最後發現藝術評論也不是那麼好理解的。。。這是為什麼呢?

藝術評論是作者在對這個藝術品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解讀,裡面包含大量的藝術理論知識和專業的術語,對藝術理解不高的人確實連評論都比較難理解!

那麼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能做的就是開拓視野,更加廣泛的學習各種知識!

為何是各種知識?因為藝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來源於生活”,它真正的基礎其實在於生活本身!

看不懂藝術評論很正常!自己可以去多瞭解一下這個藝術品的創作背景和藝術家的生平,這樣更加有助於你對它的理解!謝謝!


萬物皆明


我也有這樣的感覺,不光是藝術評論看不懂,有時候影評、書評好多都看不懂,這些評論有一些共同特點,都是文縐縐的,沒什麼大白話,這樣顯得他們有文化,但是讀者就頭疼了,而且總是喜歡含沙射影,不把話說明白,讓人意會,看這些評論實在讓人難受,一點也不痛快。當然,有一些還是通俗易懂。

能寫評論的這些人,起碼都是內行人,畢竟術業有專攻,他們寫評論主要是給同行看,所以不可能寫的太簡單,必須要拽詞,否則就可能被同行嘲笑。說白了,評論就不是給一般人看的。

不過話說回來,一部藝術作品、文學作品可能凝聚了作者畢生的心血,承載了數百上千年的歷史文化,要用短短几十字、幾百字總結出來,難度不小,對於欣賞者文化修養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看不懂也正常 。說明積累還不夠。

我現在基本不看評論,一是看不太懂,再一個會直接影響我個人的判斷,我就直接看內容。






金小主666


藝術評論看不懂

藝術評論很多都是為了迎合一些以前的詞彙不足以描述的語鏡而創造的新詞,而很多的詞的意義又不止一種。其實這些不難去理解,而是我們日常幾乎使用不到也見不到,就顯的很高大上看不懂罷了。而很多評論的解讀在細細讀下去會表現出一層一層的意義,會跟自身的文學底蘊的不同給人一種不一樣的體悟和感覺,自身的底蘊決定了看到什麼。而想怎麼去看懂藝術與瞭解藝術是什麼,推薦閱讀下《藝術的故事》能讓自我多一種看待藝術的角度和深入的瞭解藝術。


感謝


閱讀的魔力


其實藝術看不懂,個人覺得有2個原因:第一、因為現在很多所謂大藝術家,以打破傳統為務,實則是在亂彈琴,如:倒立書法,“靈魂畫作”等等,這是在誤導藝術,自然看不懂;第二種、跟自身的閱歷和見解還不夠有關,如: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是一千多年來習字者繞不開,必學習的字;畢加索的抽象繪畫,看似怪異卻功力深厚、表現傳神。這些經典作品很多看不懂的話,大家應該提高自己的閱歷和文學等知識,用自己的體驗、知識、思維去欣賞,去品味該作品,甚至對其“再創作”。

那麼藝術評論看不懂也是正常的,因為評論裡很多是亂彈琴藝術家和一知半解的評論。


其實並不是看得懂的作品才算藝術,因為藝術之美,在於其能夠以獨特的形式傳遞出作者的人文精神和美學理念。一幅作品是否能被“看懂”並不是決定其藝術高度的關鍵。真正優秀的作品,應該超越作者自身創作水平,給觀賞者以美的享受,給藝術界以啟迪,進而推動藝術進步。

因此,要看得藝術的話,我們平時應該多看書,增加自己的閱歷,多一些文學、歷史、哲學等學科的精神滋養。


趣集記


藝術評論的概念比較寬泛,可以是基於鑑賞和欣賞角度地評論,也可以是基於歷史或市場定位的分析,亦可是帶有質疑和批評角度的評判。任何專業的評論都需要一定的審美經驗和專業知識地儲備,這是毋庸置疑的先決條件。

題主所強調的是現代藝術作品和相關評論不大好理解,這點在我們周遭的確是一種普遍而有趣的現象。

昏鴉就此問題還做過一定深入的瞭解和思索,總結了以下幾點希望能為大家帶去一些有益幫助吧。

審美慣性和審美盲區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導致嚴重的思想意識固化。

藝術其實不存在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主觀區分,一位審美已經固化和封閉的人又怎麼可能去接受和理解專業藝術評論呢?

一旦是否正確和是否符合我被放在了藝術學習的前面那隻能是一個結果,就是審美越來越趨同和僵化。

不怕白紙一張就怕半瓶子晃盪,藝術認知和價值觀一旦形成錯誤概念那肯定是八頭牛也拉不回來的客觀現實。

藝術評論和藝術鑑賞以及藝術批評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容易混淆不清。

其實藝術評論和藝術鑑賞比較自由和寬泛,稍微瞭解些藝術簡史都能有一定基本理解。藝術批評是建立在科學與客觀的基礎上的質疑和批判所以相對晦澀難懂。

藝術評論主要圍繞藝術作品和藝術家展開品評和分析,前因後果都會有所涉及。諸如歷史背景、流派定位、社會影響和後續發展都要有所交代,如果看不懂那肯定是基本知識嚴重缺乏了,即便給你一本小說恐怕也就是看個表面熱鬧罷了。

網絡令閱讀高度碎片化的現象使得知識獲取泥沙俱下,良莠不齊。

人人可發表觀點,人人可自認為正確這就是互聯網。不怕知識碎片化,有方向地摘取和識別那就是有益的。能夠連點成線、聚線成面即便再碎也不怕。

如果你連那種不負責任滿嘴跑火車的藝術評論都無法識別的話昏鴉還是建議你去看紙媒,畢竟還有編輯和各種審核把關呢。

最後說說題主關於對現代藝術和評論不理解的有趣話題。藝術發展到今天是非常清晰的脈絡,那就是越來越普世和社會生活化了。
《破壺》――格瑞茲

洛可可風格畫家格瑞茲的甜膩唯美看似一目瞭然,其實裡面的內容晦澀難懂。一方面這幅畫是在宣揚以貴族為代表的道德價值,一方面又表現了畫家對於女性貞操的更深層的思索。少女手挽的破壺是失貞的隱喻,陰暗中的噴水人獸象徵著枷鎖和禁錮。手捂小腹是生命的孕育?美麗的面龐洋溢著的不應該是失貞後的痛苦嗎?格瑞茲在風格語言上看似是洛可可卻又反叛了洛可可。正如我們似乎是看懂了卻又毫無疑問是在“看熱鬧”。

《檸檬收割》
――保羅·克利

裝飾感的色彩和符號完全本能的感官視覺刺激,抽象極簡就是將形式和內容合二為一。沒有什麼懂和不懂一說了,觀者可以無限想象和參與。德國抽象主義直接成就了他們在應用設計上的領先直到今天。
標識設計

我們所熟知的大眾、奔馳、寶馬標誌極其設計都和抽象主義與觀念藝術息息相關。現代藝術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眾藝術,如同這網絡人人可藝術,生活中無處不藝術。

反倒是想真正能看懂古典藝術和巴洛克藝術等寫實風格藝術挺難呢,裡面太多講究和故事內容沒有一定知識儲備那都是看熱鬧式的附庸風雅罷了。

此話題就先說到這裡吧,喜歡藝術的友友們別忘記關注和點贊,昏鴉飛掠而去。


疾飛昏鴉


為什麼藝術評論會看不懂?真的說起來,有好幾個原因。


類似的回答裡我也提到過相關的論點,綜合敘述一下。


其一,關於知識體系。如果你仔細想想,是不是在平時生活中時常會提到藝術,也隱約覺得一定是有關於“藝術”的相關知識對象,但其實在談論它的過程中,時常會產生困惑,甚至不知其應否稱之為藝術,可遇到精緻至極的事物或風景時,每當心情愉悅情感充溢時,我們的表達中都會不經意地使用這個詞。

可當我們去細想這件事時,比方說當我們進行藝術審美時,不是會掉入美學和哲學的範疇——審美經驗的構建,就是會掉進藝術史的框架,從藝術家及其時代背景理性地分析,並不存在一個“藝術”的客體知識——再舉個例子,我們提到“藝術的起源”時,“藝術”成為了社會學、歷史學甚至宗教學的研究對象,而關於“藝術”的知識則是建立在不同學科對其的描述上。

另一方面,我們在考慮關於“藝術”的知識時,時常會與藝術史混淆,認為自己在談論“藝術”作為知識對象的用途,但卻是在藝術史的範圍內思考,關於的是人和物。說回藝術評論,1737年沙龍這種定期藝術展出的形式終於確定了,也終於開始有了公開的評論(很多社會學家將這個時期也看做是公共空間——這一對現代人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空間的出現節點),而藝術也開始以市場導向。

經過短短兩百年的發展,博物館和藝術展覽館成為今天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間之一


這造成幾個問題,一種看似關於“藝術”的客體知識以評論的形式開始出現,這種文本一開始就具有非常有優勢的開放性——它可以來自於社會各個階層,哲學家、社會學家、文學家、詩人都可以對其評論——所以藝術才被當做另一種現實,其他的現實經由它均可以被想象,藝術逐漸成為社會自我觀察體系的子系統,這個系統是以自己的生長為目的的,而非其他。但是這種文本及其依賴於文本自身,於是很多客觀的藝術課題逐漸出現文本堆疊的情況,人們對其進行研究時,往往需要通過非常多的作者來對其研究的課題做基本的瞭解。這也是經常讓愛好者望而卻步的地方,觀眾看不懂當代藝術是正常的——很多藝術家的目的便是對看似愈來愈清晰的今天的現實提出讓人困惑的觀看方式,而人們透過這種方式對現實進行另外的理解(如果可能的話)。

另一個問題是神話藝術家,藝術家急切地參與到自身形象的塑造當中來,他們自然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甚至是藝術自己給自己定下的規矩,而這一項造星運動從希臘時代就源源不止——牧羊少年被業界大師慧眼識珠故事的背後是西方“天才神授”觀念的傳承,這與他們的宗教文化不無關係。公開的藝術評論給了藝術家“表演”的權利,他們更迅速地在公眾面前塑造自我形象。

被譽為“歐洲油畫之父”的喬託的故事模板便是“牧羊少年”


排除這一個個對大眾並不十分友好的體系因素,如果有足夠的耐心——對於當代藝術門外漢而言,一開始接觸些西方哲學概念的確有些頭疼——逐步地在文化修養上下功夫(當代藝術的脈絡重點還是在西方),是能享受到一種獨特的審美經驗的——從前看不懂的東西能看懂了。


其二,第一點中提到的當代藝術基於西方文化的問題,很多中國觀眾對其中的西式方法論和他們的神話系統非常不感冒,也缺乏歷史參與,整體宗教背景提供的世界觀天差地別,更別提現如今來鑑賞經由他者文化發展的藝術形式。

藝術北京


即便沒正經看過中國藝術史和當代藝術史的正常人都能得出一個結論——當代藝術變成今天這個樣,咱們幾乎沒咋參與——如果將變成這樣的原因看成200年發展的結果。雖然西方的大眾也未必人人對當代藝術感冒,但歐洲百姓們至少對馬蒂斯畢加索塞尚高更之流一點不陌生,且相應的博物館文化(也屬於社會自我觀察和展示額系統的一部分)已經存在有了幾代人的基礎。在歐洲看展時,遇到帶著幾個孩子的父母或帶著幾十個孩子的老師在博物館中上課,是極為平常的一件事情——理解不理解是一回事,他們關於藝術存在和藝術究竟如何存在的事實基礎比我們要好不少。

這種參與感的歷史根源的丟失也使得中國學界有一種“陰謀論”,這在不能解決現有大眾對當代藝術的消極態度外,只是給“反智主義”和民族主義提供了另外一條道路。文化上的事情到底幾何誰也說不清楚,但理性地去了解不會使你比以前更封閉,為何要選擇關閉理解的窗口?


“永遠懷著我不懂心態的人是不可能一無所知的”——如果有足夠的主觀能動性,對未知和不理解存有懷疑的人,自然會主動去尋找途徑來了解,但部分對一整個知識結構都懷有牴觸不願接觸,以陰謀論等概之者,別人也幫不了他。對於藝術愛好者而言,但凡真的梳理過一遍藝術史——這的確很堅韌——至少現代藝術發展過程的,多少也能在今天的展覽中看出點名堂。


透明流動虛無


其實欣賞藝術作品這件事,每個人對同樣一件藝術作品的看法各不相同,對待藝術也有不同的觀點,所以我還是覺得根據自己的審美去尋找,欣賞自己喜歡的藝術作品,每個人對藝術的解讀都不一樣,欣賞不來的一件藝術作品去看別人的評論,也許能幫助你有一定的理解,但是不會對你的欣賞水平有任何提高。

藝術創作來源於生活,這也就表示如果有相同的生活經歷,那麼對相應的藝術作品也就更容易產生共鳴,比如就我個人而言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能讓我感受到十分華麗的生活氣息,但是同樣的巴赫的賦格曲我卻完全不知道要表達什麼,即便在怎樣欣賞,也無法體會他的含義,所以也就不強求了。欣賞藝術作品我覺得還是覺得先自己體驗有沒有共鳴吧。

另外我回答這個問題會很直接,我不會因為某個作品是名作就去捧它,自己不喜歡,欣賞不來就欣賞不來,喜歡的藝術作品,就是作者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感受是好的那就是好的。比如說下圖畢加索——夢,這副作品,即便我知道他要表達的是現實和夢境中的少女,但是看完沒感覺就是沒感覺,每個人對藝術作品感受是不一樣的。

又比如下面這一副畫菲利普·盧泰爾堡——阿爾卑斯山的雪崩,我看完就很能從色彩感受到那種壓迫的感覺,也能很直觀的感受到畫面縱深的空間感,還有很壯觀,非常具有力量的氣勢。

我最喜歡的一副畫作俄國畫家克拉姆斯柯的《無名女郎》,也許這副畫作是最早讓我理解氣質的意思吧,有些高傲,但是又不缺乏成熟女性的精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