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贛州,地處贛江上游

處於東南沿海地區向中部內地延伸的過渡地帶

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

自古至今

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資源

其中祠堂保留較多

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祠堂為民間禮制性建築,是宗族祭祀祖先和舉辦婚、喪、壽、喜等事及議事、聚會的公共活動場所。據初步調查統計,贛州市現存古祠堂5506座,分佈在1566個行政村,保存較好的2124座,保存一般的2303座,毀壞破損的1079座,已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498處,另有建國後新修祠堂3608座。

目前,古祠堂保護存在保存現狀較差、保護職責不清、保護資金投入壓力較大、不當修繕比較普遍、閒置浪費較為突出等問題。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為加強古祠堂的保護利用

積極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贛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於

古祠堂建築保護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方案對全市古祠堂建築

保護對象、總體目標、工作任務進行了明確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保護對象

方案所稱的古祠堂是指1949年以前建設的,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禮制性建築,含

宗祠、總祠、家廟、公祠、祖祠、房祠、廳廈等。

總體目標

贛州市是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保護好古祠堂,對於研究、傳承、發揚客家優秀歷史文化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意義。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要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價值,維護其真實性、完整性和可持續性,實現保護、利用與傳承相協調。爭取用4年時間(2019-2022),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逐步建立古祠堂建築保護利用長效機制,把古祠堂打造成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加強社會治理的重要陣地和弘揚文明鄉風的重要平臺,為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加快贛南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

方案對大家關注的

古祠堂建築保護利用工作

資金保障作了明確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資金保障

1.社會籌資為主。古祠堂的產權大部分為宗族共有,屬私有性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精神,古祠堂的維修保護資金應當以社會依法籌措為主可以通過古祠堂宗親集資、社會賢達或企業捐助等形式募集保護維修經費

2.政府投入為輔。一方面,積極爭取上級文物保護、傳統村落、歷史街區等項目資金維修古祠堂或整治周邊環境;另一方面,市、縣財政統籌用好文化、旅遊等各級各類資金,對古祠堂文物維修項目採用以獎代補方式予以支持。

那麼

在全市古祠堂建築保護利用工作中

具體任務有哪些?

請看分解——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一)開展古祠堂普查

任務:組織開展全市古祠堂普查工作,結合當地歷史發展、社會變遷等情況,重點調查古祠堂的建造年代、面積、結構、類別屬性、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現狀等情況。

普查時間:2019年5月至8月

(二)分類建立保護名錄

任務:組織專家對摸底情況進行分類評估,以現有文物保護單位的古祠堂和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等集中連片的祠堂建築為重點,同時兼顧零散分佈、保存較好的古祠堂,根據保護價值、輕重緩急、群眾意願等,確定分類保護名錄。

完成時限:2019年10月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三)實施掛牌保護

任務:對列入保護名錄的古祠堂,統一設計保護標誌牌,實施分類掛牌保護。

完成時限:2019年12月

(四)科學規劃利用

任務:在城鄉發展、土地利用和旅遊發展等規劃中統籌做好古祠堂保護利用規劃。在土地徵收、房屋拆遷中,涉及古祠堂的,應徵求文化旅遊、自然資源、住建等行政部門的意見,要注意保護古祠堂和保持古祠堂周邊風貌協調。

完成時限:常態化管理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五)實施維修工程

任務:分三年(2020-2022年)實施古祠堂維修工程,完成對亟需維修的古祠堂進行搶救性維修。

完成時限:2020-2022年12月

(六)規範危舊古祠堂建築拆除

任務:防止在城鄉建設中破壞古祠堂,規範危舊古祠堂建築拆除和建築構件的管理工作。對列入保護名錄古祠堂的拆除應當根據職能報請市文廣新旅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同意後,方可實施。對拆卸下來的有價值的古祠堂建築構件,要做好集中回收利用工作,防止毀壞和盜賣。

完成時限:常態化管理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七)合理利用古祠堂

任務:在尊重、保護、傳承古祠堂傳統功能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歷史文化和社會教育價值,合理利用古祠堂。

利用方式:堅持保護的前提下,創新思路,合理利用古祠堂,將古祠堂打造成鄉愁記憶的殿堂、鄉風建設的陣地、鄉俗傳承的平臺。一是與鄉村旅遊相結合。發展尋根文化遊,挖掘宗祠姓氏文化、祭祖文化,建立姓氏族譜數據庫,復興祭祖儀式,開展同姓宗族文化交流。利用列入革命遺址類的古祠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發展紅色文化遊。二是建設公益性活動中心。按照“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農家書屋、一個村史館、一個文化戲臺、一套文廣器材、一套體育器材、一個宣傳專欄”的標準,利用古祠堂及周邊設施建設文化廣場、農家書屋、村史館、紅色紀念館、留守兒童(留守老人)之家等活動中心。三是開展傳承弘揚優秀文化活動。利用古祠堂牆壁等空間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移風易俗、鄉規民約等“文化廊”“文化牆”;利用古祠堂蘊含的歷史文化,結合村情,開展民俗、孝道、家風家訓和傳統民間技藝講座、評比、表彰等活動。

(八)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根據實際,研究制定《贛州市古祠堂保護辦法》或《贛州市古建築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律法規,重點明確古祠堂的保護範圍、保護責任、資金保障和安全責任等保護措施,建立長效保護利用機制。

“欣賞一座古祠,猶如穿越一段歷史的長廊;會晤一座古祠,猶如聆聽一位蒼老明世的長者心聲。”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一座古祠堂

承載著多少人的“鄉愁”

作為傳承者

我們要不遺餘力地

愛惜她、保護她...

今日,小編整理了寧都各大姓氏的宗祠美照,一起看看……

蕭氏宗祠(肖田)

晉咸和間,避逆亂賊,濟陰太守裔公孫百餘人徙豫章建昌,北宋太平興國,繼龍公由樂安山灣徙居肖田肖坊。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肖田蕭氏宗祠:在寧都縣肖田鄉肖田街河西有一座“蕭氏大宗祠”,寧都大部分蕭氏族群,均屬此祠分衍開族於全縣各地。

據族譜記載:肖田蕭氏始發祖繼瓏公;諱雲端,行傳二,號繼瓏。曾孫世傑公(字行君十二)生友誠,友彬,友進,友定,友明五子,從北宋末年至元、明、清各個時期陸續向全國各地及海外分流徙居,據不完全統計,至今總人口5-6萬人左右。宗祠建於北宋崇寧年間(公元1100年),總佔地面積800多平方米。二〇一二年開始重建,二〇一四年竣工。已成為祀奉先祖和宗族議決大事教育後代的場地。

宋氏宗祠(賴村)

宗祠始建於十六世紀初葉,即始祖文高翁自廬陵遷入賴村浦及三世之時,當時雖屬初創,但規模宏偉,氣勢磅礴,令人肅然。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經兩個世紀的風雨剝蝕,宗祠的牆瓦柱樑,諸多毀壞,八世祖庸庵翁主持重加修飾,此時的宗祠雖無雕鏤之華,亦覺煥呼其新,令人更生莊嚴肅穆之感。

延至民國,歷數百年滄桑,經三五次戰亂,設施破壞無餘,族人睹狀無不悽然,適值冶農翁回鄉議修族譜事,於是倡議重修,三十六年(1947年)重修告竣,宗祠之昔日規模宛在。

十年動亂,”四害“橫行,宗祠被拆除改建為禮堂影院,不久就梁折頂陷,頻臨倒塌。

2007年組織重修,在政府,宋氏理事會,各地宋氏族親的大力支持下順利竣工。竣工後的宋氏宗祠,宏偉高大,富麗堂皇,建築面積900平方米,還附有牌坊庭院等,建設資金200來萬。

李氏宗祠(東韶)

唐朝中期,隴西李氏後人李熙煦為避世亂,由中原徙江西撫州赤欄門。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據《寧都隴西李氏十修族譜》記載更為詳細的經過是:唐進士擢知制誥補御史中丞曰漢公,家世隴右(古人以西為右,故稱隴山以西即隴西為隴右,今甘肅隴西),遷居東京左殿背(今河南洛陽),徙洪都西山(今江西南昌),其子姓復遷撫州之赤欄門。到了第四世為李大四郎,號子魚,(李子魚)被封為御史大夫(相當於現在的檢察機關負責官員考核監督)

唐後期,因黃巢之亂,從撫州赤南門遷寧都清泰鄉琳池(今寧都東韶鄉)定居。從此隴西李氏在這篇土地上了繁衍生息今已50代,成為全縣第一大姓。便成今天的琳池李氏。

長子李孟威後裔,第十三世李海郎遷寧都石上湖圳口。次子李孟烈,唐末(公元887年(唐朝光啟年間))移居寧都東山壩。李子魚後裔由寧都琳池徙石城半逕。

宋朝時期,傳至李翊俊於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從石城,半逕遷寧都田埠東龍開基。有資料記載李翊俊為李孟威的後裔,因此可以認為遷到石城半逕的李子魚後裔為其長子李孟威支系分衍出來的。)

當代,目前發展為幾十個族和房。現在主要分佈在以下幾個地方:琳池族,其中又發展成幾個房,如元方房,英公房等,寧都東山壩,寧都石上,寧都洛口,石城縣,撫州廣昌,福建寧化, 連城,廣西南寧等!

賴氏宗祠(肖田)

據賴氏歷次修纂的《松陽賴氏重修族譜》和肖田桴源忠誠公墓碑以及賴氏宗祠考證,西晉“永嘉之亂”,賴忠誠由活州豐寧縣平寧裡遷住寧都肖田桴源。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賴忠誠在西晉永熙八年(298年)歿,葬桴源西側約600米的熱水,是客家賴氏始祖,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南朝元嘉初因遭水患,孫裔仲方公漂流至雪竹坪(今梅江鎮)定居,為寧都縣城最早開基祖。裔孫繁衍贛閩粵,播遷海內外,人口已逾百萬,遂成為客家著姓之一,是有文字可查的最早南遷進入贛南的中原漢民,比隨後遷入石城的鄭氏和贛州的鐘氏早100多年,這裡就是賴氏南遷第一站,也是客家發祥的星宿之地,因此賴氏南遷被冠以“客家第一姓"。

邱氏宗祠(洛口)

據靈村文仲公、溫氏太婆墓碑及《寧都靈溪邱氏大宗祠宗譜》載,二居士後裔崇公於唐乾封二年(667年),由河南遷虔州,其孫文仲於唐開元間(713—741年)定居寧都靈溪(今洛口鎮靈村)。寧都現有邱姓人口萬餘人。唐代之後播遷邵武、建寧、石壁、上杭、梅縣、興寧、蕉嶺、大埔、饒平、莆田、韶安、永定及湖南、四川、廣西、浙江、臺灣、湖北、安徽等省,遠徙海外。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邱姓,除原在唐開元年間遷入的邱文仲外,據《象牙灣邱氏五修族譜》載,邱西竹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由永豐古縣遷入寧都黃石觀,再遷對坊象牙灣。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廖氏宗祠(肖田)

唐貞觀庚子年,崇德公任虔化(即寧都)令,遂家於虔。五代後唐同光二年,立籍肖田黃泥排,七傳至鑾公任武昌太守,肇基璜陂中壩。約1100年前,崇德公六世孫、蘭芝公玄孫昌岐(禮部尚書,光祿曾孫)、昌復(工部尚書,光祿曾孫)、昌盛(兵部尚書,光祿曾孫)、昌信(戶部尚書,光堯曾孫)四兄弟,為弘揚崇德公以民為本、清廉為官、勤政愛民、厚德重望的風範與精神,為傳承崇德公勤奮好學、勇於進取、教子有方、興家創業的豐功與偉績,共同主持為崇德公建造祠堂。為此,他們聘請了由廖鑾(武昌太守、鄂州刺史,昌岐第十子)從鄂州帶回的堪輿名師楊筠松(百姓暱稱“楊救貧”)勘測祠址。楊救貧踏遍虔化的山山水水,最後勘定肖田黃泥排的“風吹羅帶形”為建祠寶地。後經全族努力,建起了“廖氏宗祠”。宗祠依山傍水,背靠層巒疊嶂,林木蔥蔥,身傍宛轉清溪,流水潺潺;宗祠大門正對的筆架山惟妙惟肖,真是一處難得的風水寶地。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因年代久遠,長遭風霜雨雪侵蝕,幾經戰亂匪患摧殘,特別是“文革”動亂年代的人為破壞,可謂面目全非,破爛不堪,令人惋惜。隨著廖氏後裔紛紛到肖田尋根問祖,二〇〇七年,廖氏崇德宗祠重修,二〇〇九年底完成,已成為祀奉廖氏崇德公和宗族議決大事教育後代的場地,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客家子孫前來尋根問祖,折射出儒教禮儀風氣之濃烈,使忠孝廉恥的古訓發揚光大。

羅氏宗祠(東山壩)

《江西羅氏大成譜》載,羅氏出豫章西山祖。黃巢作亂,儀貞致仕隱吉,因家吉豐,長子景新,唐昭宗時(889—904年)徙寧都州。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據前門始祖權公墓碑及《豫章富溪前門羅氏族譜》載,權公於北宋熙寧間(1068—1077年)從永豐水東徙寧都富溪(今東山壩大布定居。全縣現有羅姓人口1.5萬餘人。

寧化《客家魂》、長汀《客家風情》、梅州《客家姓名淵源》等均記載,羅景新後裔於北宋之後散居石壁、寧化、長汀、興寧、大埔、揭陽、長樂、萬縣、梅縣、豐縣、蕉嶺、深圳。在深圳龍崗區羅瑞合村,有一座清嘉慶年間建造的客家大圍屋“鶴湖新居”,其建築面積達14530平方米,曾聚居羅氏千餘人。

據“新居簡介”,羅小九公(生於南宋景定二年,即1261年),從寧都遷寧化,遂徙廣東興寧,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瑞鳳公從興寧移居龍崗馬祖頭立業,始建“鶴湖新居”,其子孫蕃洐,遍及海內外。據1997年“梅州羅氏族譜編委會”編纂啟事:唐末,鹽鐵史儀真公昭宗時(889—904年)為翰林學士,因避黃巢亂,遷虔化縣。數十年後,再遷福建寧化石壁,南宋末,蒙古入侵,由閩入粵,分居梅州各地。

管氏宗祠(肖田)

平昌郡,始祖石碼公第十二世大連公,唐天鹹丁亥年,公年36歲,乃上游帶源,樂艾山水之勝,由清泰鄉南團管坊,遷入帶源,是帶源管氏的始祖,也是贛南管氏的發源地,是周邊縣市(贛州市、贛縣、興國、于都、瑞金、宜黃、石城、南康、廣昌、樂安、永豐等縣市)管姓的發源地,寧都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帶源村的管氏“尚義牌坊”就是其標誌之一,還有管氏大宗祠,相傳是後唐時期管氏先祖歸隱之處。帶源村90%村民都為管姓。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郭氏宗祠(黃石)

郭氏宗祠修建於明萬曆癸年(1583年),去流傳下的“忠孝可兩全”的美德和“父子文元、兄弟同科”的精神使其聲名遠播,被譽為“郭氏搖籃”。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熊氏宗祠(小布)

在明清之際遷入寧都的有4支:(1)據《江陵熊氏七修族譜》載,熊純吾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從石城塘上遷小布徐會。(2)據《寧化安遠祠熊氏重修族譜》載,熊潤野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從福建寧化安遠遷固村坳背。(3)據《綏安均口熊氏九修族譜》載,熊尚轅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從福建建寧均口遷黃陂橫壟背。(4)據《江陵熊氏上百昌五修族譜》載,熊居所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從石城上百昌遷釣峰羅坑。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在小布赤坎,至今尚保存完好的“熊氏宗祠”(見圖),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交通總隊舊址,已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縣城老衙背東段北側,原有一棟用碎磚建造的“熊氏家廟”,坐北朝南,今尚有部分闢為民居。

謝氏宗祠(楊依)

謝氏是從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經豫章(南昌)、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臨川、崇仁、興國,大概在唐乾符年間輾轉來到這裡,新建家園,繁衍後代,稱為楊依珍溪東山謝氏。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南宋景定三年壬戍特科狀元謝元龍的高祖父謝漢興,是首遷楊依的謝中傑的父親謝漢常的親兄弟。謝元龍的父親謝英,與世居楊依的南宋嘉定十二年已卯舉人謝元鸞、嘉定十六年癸未進士謝元鳳兄弟的父親謝質也是親兄弟。

晚清進士、翰林院檢討、監察御史謝遠涵為寧都蓮花山青蓮寺所書的“大雄寶殿”額匾,至今還大放光芒。楊依謝氏正是從謝遠涵的家鄉興國遷徙而來,兩地同宗同源。

胡氏宗祠(黃陂)

江西霸公支系,滿公至霸公為66世,滿公至大瑯公74世,滿公至黃陂山堂泰原公、暘霽始祖伯原公為82世。歷十六世至大瑯公定居寧都,下九世有泰原(黃陂山堂村)、伯原(大沽暘霽),兩兄弟,分別肇基山堂和暘霽,是為寧都胡氏兩大支派,奉大瑯公為一世祖。

贛州正式下發通知,要這樣保護古祠堂!附寧都各姓氏祠堂

黃陂鎮山堂村泰原公,山堂胡氏家廟 始建於明正統十年(1445年)。大瑯公第十世孫少八郎公“刺史第”字輩:泰原為山堂始遷祖。來源:贛州市人民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