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自貿試驗區4週年 營商環境全球模擬排名第32

廣東自貿試驗區營商環境全球模擬排名第32——這是25日舉行的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下稱“廣東自貿試驗區”)四週年發佈會上,首次發佈的《2019營商環境報告》測算的結果。報告顯示,廣東自貿試驗區營商環境便利度分數為77.31,在全球模擬排名第32。其中,開辦企業、獲得電力和執行合同三項指標在全球模擬排名均已進入前15。

優化營商環境

多項指標在全球模擬排名前15

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廣東自貿試驗區自掛牌以來,制度創新框架基本形成,形成了一批可複製推廣的經驗,改革紅利加速釋放。

“基於調研訪談以及問卷反饋,廣東自貿試驗區營商環境便利度分數為77.31,在報告中全球模擬排名第32。”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合夥人楊彬介紹,廣東自貿試驗區在營商環境十項指標評估表現總體良好,其中開辦企業、獲得電力和執行合同三項指標在全球模擬排名均已進入前15名,分數分別為95.83、98.76、82.89,全球模擬排名分別為第12、第6、第3。

其中,在開辦企業評價指標中,廣東自貿試驗區創立了“開辦企業一窗通”新模式,申請企業可以一次性完成從商事登記到刻章、申領發票等經營前的各類必需流程。企業開辦整體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內,並可預約銀行開戶。

“執行合同的指標評估了企業商業糾紛案件從立案申請到執行判決階段所需花費的時間及費用,以及司法程序質量水平。”楊彬介紹,廣東自貿試驗區有多項創新舉措,比如,前海蛇口片區法院積極推進審執分離改革,探索在市中院設立執行分局,統一負責部分基層法院執行實施工作。

擴大對外開放

開放指引為外資進入提供便利

發佈會上,廣東自貿試驗區首次發佈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指引——《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指引(2019年版)》(下稱《開放指引》)。

“這是為了進一步促進廣東自貿試驗區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給到廣東自貿試驗區投資的金融機構提供清晰的指引,提高透明度和實用性。”廣東省自貿辦制度創新處處長王濛說。

除列明監管機構的普適性管理措施,《開放指引》還列明瞭適用於廣東自貿試驗區內金融機構的管理措施,如“簡化自貿試驗區內機構和高管准入方式”。此外,通過梳理CEPA及其補充協議,列出對港澳更加開放的管理措施。

為了提高指引的實用性和受眾範圍,《開放指引》特提供中英文兩個版本,為外資進入我國金融領域提供更大便利。

投資便利化大幅改善

航運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為全面系統客觀地對2018年廣東自貿試驗區運行成效進行評估,會上還公佈了第三方機構發佈的廣東自貿試驗區系列指數和相關報告,包括投資便利化指數、貿易便利化指數、跨境金融指數、航運發展指數。

其中,投資便利化指數重點測評自貿試驗區內獲得政府服務和生產要素的便利度、投資質量和投資潛力。2018年,投資便利化指數已達到155.9,較基期2014年提升了55.9%,這表明廣東自貿試驗區四年來投資便利化水平得到大幅改善。

測算結果表明,一方面,政策改善類指標方面,廣東自貿試驗區已接近國際前沿;另一方面,市場發展速度較快。

“但同時也要注意到一些改善程度不高的指標,例如繳納稅的企業佔比較低,外資企業平均註冊資本有所下降等,這也提醒自貿試驗區發展需更加註重高質量經濟主體的培養,以在未來更好地扮演改革重地的角色。”上述報告負責人表示。

貿易便利化指數重點測評自貿試驗區口岸效率、通關環境、貿易成本和輻射帶動效應。海關總署廣東分署負責人汪雨薇介紹,以2017年(基期)為100分計算,2018年(報告期)廣東自貿試驗區貿易便利化指數位117.9,較基期提升17.9。其中口岸效率、通關環境、貿易功能提升和輻射帶動效能等4個分項指標分別躍升至133.38、105.53、110.47和108.1。

跨境金融指數則重點測評金融業對經濟貢獻度、金融創新和金融開放水平。截至2018年第四季度末,深圳前海跨境金融指數位5557.03,同比增長6.94%,總體保持良好增長態勢。

“前海作為全國信用體系的先行示範區和試驗田,也希望藉此機會為全國的信用服務體系、金融風險防控體系以及營商環境評估等方面實現有利的參考和示範作用。”前海創新研究院秘書長諶鵬表示,希望通過本次系列報告及成果發佈系統化的數據、指標,對廣東自貿區的成效得到量化體現。

航運發展指數包括企業發展、基礎設施、港口服務、航運服務、綠色港航、智慧港航及營商環境等7個一級指標。報告顯示,2018年航運發展指數為253.89,同比增長40.73%,航運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聚焦

15個制度創新最佳案例發佈

過半全國領先或全國率先

掛牌4年來,廣東自貿試驗區已形成456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省複製推廣了102項改革創新經驗和92個創新案例。日前,經廣東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自行推薦、專家集中評審等程序,省自貿辦組織評選出15個“廣東自貿試驗區四週年制度創新最佳案例”。

其中,投資貿易便利化5個,國際化營商環境5個,金融開放創新5個。這15項制度創新案例具有突出的首創性、引領性、代表性和可複製可推廣價值,進一步彰顯廣東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的重要作用。

記者梳理發現,不少最佳案例皆是“全國首創”或“全國率先”。比如,在投資貿易便利化最佳案例中,“跨境”對澳合作新模式便有不少全國首創,包括出臺《鼓勵澳門企業在橫琴跨境辦公的暫行辦法》,首創澳門企業經備案後可在區內試點的樓宇租賃辦公等。

國際化營商環境最佳案例中也出現了不少全國首創。比如,廣東自貿試驗區前海蛇口片區開發了以信用為核心的跨部門協同監管平臺,歸集了深圳市74家政府部門和市場機構涉及前海蛇口片區17萬餘家企業的1500萬條數據,實現對市場主體的高效監管。

在城市智慧化社會治理新模式中,廣東自貿試驗區橫琴片區在全國率先推出“物業城市APP”,讓市民、志願者、專業公司、商家、執法者共同參與城市治理可以隨時投訴、反映、自行處理問題。

金融開放創新最佳案例也有多個全國領先的做法,包括全球首個“香港+保稅港區”飛機跨境轉租賃項目,全國首單“銀行間市場央企供應鏈應付賬款資產支持票據(ABN)”業務,全國領先的場外期權創新模式助力精準扶貧,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簽約落地等。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是一個沒有先例的跨區域合作項目。而經過3年多的溝通、協調、洽談,2018年5月4日,由澳門政府財政出資200億元,廣東恆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出資1000萬元,組建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基金存續期12年。通過澳門財政資金與境內企業組建外商投資股權投資有限合夥企業的方式,有效解決了廣東與澳門地區資金融通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