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新解“推敲”


小明新解“推敲”

課堂上,老師正在給同學們講“推敲”的來歷——

唐朝的著名人賈島有一次騎驢闖了官道。當時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裡就邊推敲邊唸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又是大文學家韓愈的儀仗隊裡。韓愈問賈島為什麼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讚。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推敲”從此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

講完這段來歷,老師說:同學們以後寫作文的過程當中,也要學習賈島這種精神,多多思考,不恥下問,精益求精。

這時候,小明站了起來:“老師,我有話說。”

老師:說吧!

小明:其實在這首詩裡,不用韓愈說,我也知道用“敲”字好,任何人到別人家裡去,都應該敲門而不是推門。這不但不能說明賈島的認真,反而說明他在人際交往中缺乏最基本的禮儀和素養。我覺得,一個人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會推門而不是敲門。

老師問:哪兩種情況?

小明繼續說:第一,在自己家門口,用鑰匙打開自己家門鎖之後,不用敲,直接推開門就進去了。

老師點點頭:說得有道理。那第二種情況呢?

小明:第二種情況就是男人去情婦家或者女人去情夫家裡幽會,事先電話或者微信溝通好了,對方已經留好了門,門沒鎖,也沒閂,到了門口直接推門進去就可以了,這時候如果敲門的話,可能會驚動左鄰右舍……

老師:你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