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的南詔是如何建立,又是什麼時候,為什麼結束壽命的呢?

深水漂


南詔國,在今雲貴高原地區,於公元738年建立,至公元902年滅亡,享國164年。“南詔”的由來是其前身蒙舍詔。唐初洱海地區有六詔::蒙巂(xī)詔、越析詔、浪穹詔、邆(téng)賧(dǎn)詔、施浪詔與蒙舍詔,因蒙舍詔在最南,所以又稱為“南詔”,公元738年,皮邏閣統一六詔,直至公元794年,異牟尋被唐朝封為南詔王,自此世稱南詔國。



建立

唐貞觀初年,蒙舍龍與其子細奴邏在蒙舍川建立了蒙舍沼。貞觀三年(629年),白子國主張樂進求禪位(有三種說法:1、火燒松明樓 2、祭柱禪位說3、嫁女遜位)於細奴邏(一說於永徽三年,見《雲南古佚書鈔》)。

細奴邏



張樂進求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細奴邏繼承了父親的詔位,成為蒙舍詔的詔王。細奴邏即位後,勵精圖志,任用武將郭郡矣,文臣波羅旁,“神明大士”楊波遠,決心效法唐朝,使蒙舍紹逐漸強大。

與蒙舍紹相臨的蒙巂沼時常侵攏蒙舍詔,為了抵禦蒙巂詔,細奴邏便將都城修建於地勢險要的壠玗圖山,稱壠玗圖城,使蒙舍詔得以鞏固壯大。之右細奴邏又修建了蒙舍城,這是蒙舍詔第二個都城。

永徽四年(653年),細奴邏派子邏盛炎出使唐朝,唐高宗封細奴邏巍州刺史。開元元年(713年),細奴邏之孫盛邏皮派張建成率使團入唐朝貢,盛邏皮被封為臺登郡王。公元728年(唐開元十六年),皮邏閣即位,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因皮邏閣戰勝河蠻被唐玄宗封為雲南王,次年,皮邏閣重金賄賂劍南節度使王昱,請求合六詔為一。王昱向朝廷代為請示,唐玄宗允許。(“當是時,五詔微,歸義獨強,乃厚以利啖劍南節度使王昱,求合六詔為一。制可。”――《新唐書》)皮邏閣出兵時,唐派中使(宦官)王承訓、御史嚴正誨助陣,先滅越析詔,次滅三浪詔,又滅蒙嶲詔,很快便統一了六詔,739年,遷至太和城,南詔正式立國。

皮邏閣



天寶九年(750年),因雲南太守張虔陀侮辱同行的婦女,皮邏閣將其殺死,次年與鮮于仲大戰,慘勝。天寶十一年(751年),歸附吐蕃。安史之亂後,大曆十四年(779年),唐朝李晟等率兵大破南詔、吐蕃聯軍,吐蕃南詔軍損失慘重,共計十萬人。時南詔領袖異弁尋知道歸附吐蕃非正道,欲重歸唐。於是異牟尋派使者帶著黃金、丹砂到唐朝節度使韋皋,韋皋將其送到京師。使者獻上黃金、丹砂,並且表示異牟尋請求歸順於天子,願永為唐朝的藩屬。唐於是封異弁尋為南詔王,從此世稱南詔。

滅亡

863年,安南與南詔兵乘虛破交趾城。866年,安南都護高駢大破南詔兵,進攻南詔龍州屯。

869年,南詔軍開始進攻西川。到了875年,高駢在南定大破南詔軍,又乘勝追擊,修復了邛崍關、大渡河諸城柵,並築城於戎州馬湖鎮,築城於沐源川,各置兵數千鎮守,南詔從此一蹶不振。由於南詔長年戰亂,導致南詔“屢覆眾,國耗虛”,甚至到了徵十五歲以下的男子為兵的地步。

乾寧四年(897年),鄭買嗣指使楊登將南詔王隆舜殺死。天覆二年(902年),鄭買嗣起兵殺死南詔王族八百餘人,鄭買嗣建立大長和國,南詔從此滅亡。


探尋歷史奧秘


蓉兒就是雲南大理巍山人,巍山正宗的南詔國發源地。

詔就是國的意思!在南詔建國前西南地區是群雄爭霸。

先看下南詔前的雲南

三國時,將秦漢時期的西南夷稱為南中。

約在2世經未至4世經,西南夷各民族有了較大的變化,在西南夷地區出現了兩大政治勢力夷帥和大姓。

夷帥是少數民族中的貴族,大奴隸主的集團。

大姓是自秦漢以來不斷進入西南地區的漢族官吏,商人和移民,中分化出來的統治階級。在漢朝移民屯墾的政策下,有不少民屯和軍屯的官史及其士兵在西南地區安家落戶。經過不斷的民族融化和階級分化逐漸形成雄踞一方的豪族大姓。

這個當時中原地區的情況完全一樣,也是門閥制度為主。這個雲南也不落後,時尚一樣要趕!

這些大姓,佔據了大量的土地。還擁有有鹽,鐵等物資的權利,這就為大姓發展政治實力提供了物質基礎。大姓還將大批要求庇護的流民和各族人民淪為部曲,是大姓的私家武裝,

平時為大型定期服勞役,戰時組成軍隊,為大姓之間擴大政治勢力進行頻繁的戰爭,大姓就抑仗其物質基礎和夷漢部曲稱雄一方!

5世紀,爨氏大姓控制雲南大部分地區,孟氏也控制了部分地區,勢力僅次於爨氏!

爨氏源爨氏源出河東大姓班氏家族,是班超、班固的同族,從晉到唐長達數百年的割據下,和當地土著的通婚混居中,成了“爨人”,在隨後的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這些爨人和內地人演變成“烏蠻”和“白蠻”!



隋初,爨氏割據南中,曾派兵進攻爨氏。但未解決豪酋勢力!

唐初釋放了被隋嘲關押在長安的爨玄達,命為昆州刺史。接著,唐朝在西南設置羈縻州縣。

在隋唐治理滇東之時,滇西洱海地區的烏蠻,河蠻侈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烏蠻,社會發展更快,並在洱海地區形成的六個強大的奴隸主集團,歷史上稱為六招。

蒙嵩詔,在今巍山縣北至漾濞江。

浪穹詔,在今洱源縣一帶。

越析詔,在今賓川縣賓居街一帶

邆賧詔,在今洱源縣南部的鄧川一帶

施浪詔,在今洱海,鄧川之間

蒙舍詔,在今巍山縣南,位居五詔之南,故叫南詔

現在坐車也就是幾個小時跑個來回。還分成六個國家,太大了點!

蒙舍詔的始祖舍龍起源於巍山,經過舍龍,細奴羅父子在巍山的開發,勢力迅速增長,迫使當時蒙舍川地區白子國王被迫將王位禪讓給細奴羅,擁之為王,使蒙舍詔日趨強盛。

正當唐朝程極經營雲南地區時,西南邊境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唐朝的西鄰吐蕃迅速增大,統一了青藏高原,並不斷向唐朝西南邊境,雲南洱海地區擴展,直接影響了唐朝在雲南的統治。

於是唐朝從洱海各族中選擇了南詔加以扶持,是之能控制洱海地區的局勢,又能遏制吐番勢力南下,以減輕吐蕃對西南邊境的壓力。

這樣皮邏閣在唐朝的支持下統一了六詔,建立了南詔地方割據王朝。

南詔鼎盛時期的疆域,東面包括兩爨,東南到達安南,西北連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國(女王國的國都在今泰國的南奔)接界,西南河驃國(驃國的政治中心在今緬甸曼德勒一帶)接界,北抵大渡河,東北抵黔、巫(今貴州和四川的長江南岸)。


南詔王之下各種政府的職官有清平官、酋望和大軍將。

其中相當於唐宰相之位的清平官,主理朝政國事。

與清平官等列的是大軍將,參與議定國事,到地方治軍則為節度,下役六曹。

而後由於生產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南詔經濟出現繁榮景象,其政治制度也有了相應的變革,“六曹” 被擴為“九爽”。

由清平官,酋望或大軍將兼任這些部門的首領。

九爽之上設有類似唐中央尚書省長官的督爽總領。 南詔政權對其轄內各族人民實行軍事統治。

地方各府的主將同時又是地方行政長官和奴隸生產的總監督。 自由民則實行軍事編組,凡百戶有一總佐,千戶有一治民官,萬戶有都督一個。

每個壯丁都要服兵役,稱為“鄉兵”。 其中被選出勇敢善戰的稱“羅直子”,南詔王和大軍將的衛隊成員就是從羅直子中選出的,稱為“負排”。

每逢農閒時要集中訓練,根據所居遠近分為四軍,各守一方。 有戰爭時,文書下到村邑治國官手中,壯丁要被徵召從軍。 而國家不提供後勤物資,軍隊所需富的是出境之後的槍掠。

由於南詔是在唐政府的扶持下建立國家的,所以立國後就接受了唐的冊封,確立了對唐的依附關係。

但是 南詔自皮邏閣始,雖向唐稱臣,接受唐之冊封,但並不甘心受制於人,每有分庭抗禮之念。

蒼山會盟之後,尋閣勸自稱“驃信”(其義與“君”同),顯示其並不滿足於雲南王之封號。 這種野心到世隆時終於登峰造極。

傳說中的世隆天生是一奇人,他握著雙拳來到世間,手拳七歲始開,掌心裡卻赫然有“通番打漢”四字。他來這世上似乎是專與大唐作對的。 果然,世隆一即位,麻煩就來了!

首先引起麻煩的是他的名字,大唐君臣對世隆之所以叫世隆極為不滿,他們說沒兩個字犯諱,我大唐太宗皇帝叫李世民,玄宗皇帝叫李隆基,你豈能以他們的名為名?

於是唐人對世隆不稱世隆而稱酋龍,並堅持不行冊封這事。

這件事在我們今天看來滿無聊的,但在當時大唐君臣的心目中,卻是不可動搖之基本原則,因為它顯示著皇權天威,它的意義大概略同於皇帝坐的位子你不可去坐,皇帝喜歡的女人你不可去碰!有辱皇權天威之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這件事卻也怪不得世隆,名字是先王勸豐佑所取,勸豐佑因仰慕漢文化,竟一改蒙氏傳統的父子連名之俗,至於碰巧將兒子取名世隆,恐怕也不見得含有什麼大不敬之意。

不料這樣一件事情竟使得唐與南詔的關係由緊張而至又一次的斷裂。

世隆一怒之下,“乃自稱皇帝,國號大禮,遣兵陷播州(今廣西)。”

自此之後,南詔與大唐多次因爭所謂“相見之禮”而至兵戈相向,世隆為唐邊患近二十年,“中國虛耗,南詔亦疲″公元902年(唐天覆2年),南詔政權走到了它生命的盡頭。(為個名,兩敗俱傷)

雖然說這是每一個專制王國必然的歸宿,但南詔的覆滅在傳說中更具有戲劇的色彩和強烈的諷刺意味。

直接推翻南詔蒙氏政權的人物是鄭回(唐人)的子孫鄭買嗣,不過這鄭買嗣可不是什麼善良之輩,他也想當下皇帝(誰不想)。

丟了蒙氏江山的倒黴鬼叫舜化貞和他的不滿一歲的兒子。

無論是說南詔理該滅亡而讓這兩人來承擔其先輩的罪過,還是說南詔本不該滅亡,而由他們來負這歷史的責任,都讓人覺得天理不公。 他倆都是孩子!

據《僰古通紀淺述》所說,他登基時只有10歲,鄭買嗣作為國老攝政。 10歲登基的小皇帝到15歲時就一命嗚呼了,死因不明,卻留下個不滿週歲的龍種。

鄭買嗣先是讓皇姐抱了小兒坐在皇位上聽政,後來又說這工作實在太辛苦,讓皇妃回後宮去過安樂的日子而由他代抱小兒。 而抱著小兒發令施政的鄭買嗣暗中將那嬰孩的陰囊掐破,嬰孩號哭不已,不一日而天折。

隨後,鄭買嗣殺蒙氏800人而篡位。 在大長和國建立後36年,權臣東川節度使楊幹貞殺了鄭隆旦(大長和國三世國王),滅了大長和國,擁立清平官趙善政為國王,國號“大天興”。

過了10個月,楊幹貞又廢趙善政而自立為王,國號“大義寧’”。

在南詔滅亡後短短的30多年間,這裡像走馬燈一樣先後發生了三個短命政權的交相更替。

南詔興聖元年(930年),楊幹貞的位置被其弟楊詔所篡,楊詔得位後,改元大明。

這幾個政權存在大時間都很短,相互更迭時都免不了有一番殺戮,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隨後 南詔派往通海的節度使段思平(白族,大理喜洲閣洞垮村人,為南詔開國功臣段儉魏之後)把持地方勢力,以“減爾稅糧豐,寬爾諾役三載”的諾言,與滇東“三十七部”的貴族反抗武裝在石城(今曲靖)會盟。

公元937年率軍到達洱海會盟。 公元937年率軍到達洱海,攻破龍尾城(今下關),打垮了楊幹貞,佔領了羊苴咩城(今大理縣城地區),滅了“大義寧國”,建立了號稱“大理國”的新政權!

南詔徹底完了!我楊家江山被段家代替了,嗚呼!


蓉兒總結一下。

每一個王朝從建立到滅亡都有規律,之所以滅亡,便與他滅亡的原因。

南詔很多制度仿效唐朝,也設有六個節度使,但和唐朝一樣悲催,南詔境內各路節度使各自坐大,南詔國內實際上各地節度使割據之勢已經形成,南詔王基本上淪為了傀儡。

所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而每個看來不起眼的地區,都有過各自輝煌的歷史。所以每個國人都會為自己的家鄉,自豪!

頭條的友,有空到我老家去旅遊吧。大理巍山等著你!

別忘了!那還有個美麗的白族女孩!


蓉兒是妹紙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小國林立,互不役屬,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國家:蒙篙詔、越析詔、浪穹詔、登賧迢、施浪詔、蒙舍沼,並稱六詔。

皮邏閣是蒙舍詔第四代國王,也是最重要的一任國王,在他繼位前,蒙舍詔只是六詔之一,實力並不強。但當他在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式即位後,形勢發生了變化!

他勵精圖治,經過多年經營與拓展,蒙舍詔統一洱海,吞併滇池。使南詔由一詔之名變為洱海地區的統稱。蒙舍詔也躍居”南國大詔”的行列。後發展成為雲貴地區最強盛的地方政權。

由於蒙舍詔首領皆向唐朝稱臣。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邏閣重金賄賂唐朝劍南節度使王昱,請合六詔為一,王昱向朝廷代請,得玄宗允許。後在唐朝的幫助下,蒙舍詔統一六詔。是為南詔。

這樣的局面一直維繫到唐朝末年。唐天覆二年(公元902年)南詔國漢人權臣鄭買嗣滅亡南詔,誅殺南詔王族八百餘人。建立大長和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