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北大學子弒母案"真相大白之前 別急著貼標籤

媒體:"北大學子弒母案"真相大白之前 別急著貼標籤


媒體:

吳謝宇

4月25日,涉嫌弒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被抓獲。此事還得從3年前說起。2016年3月3日,福州警方發佈了一則懸賞通告,稱當年2月14日,警方發現受害人謝天琴被人殺死在福州市晉安區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內,其22歲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懸賞緝捕。

這起案件一經披露,就引發輿論高度關注。畢竟,弒母本就是駭人聽聞之事,而嫌疑人的經歷也給公眾提供了足夠多的談資。

光是他的學霸身份,就吸引了不少眼球。在案發前,吳謝宇是親朋好友眼中的“完美兒子”。公開資料顯示,吳謝宇,1994年生人,2009年以全校第一的高分考入福州一中,2012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在校期間曾多次獲得獎學金。

而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也不一般。據報道,作案後,吳謝宇封死了案發的教職工宿舍,將母親屍體放在床上,用塑料包裹十餘層,並在縫隙中放入活性炭吸臭。他還替母親偽造了辭職信,謊稱與母親一起出國。直至案發前,都無人發現其母已經身亡。

眼下,部分媒體以及自媒體已急不可耐地蜂擁而上,分析起了案件細節,甚至推敲出了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動機。在這些“名偵探”的筆下,吳謝宇釀成的慘劇,背鍋者已經被找到。

一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邏輯是,吳謝宇是學霸,就讀於名校,所以不該犯罪。犯罪了,說明學校的教育不夠到位。進而,中國教育只注重灌輸知識,不懂培養人格。

二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邏輯是,吳謝宇的母親性格低調內斂,與人交往不多,是一個“對自己的品德修養極度克己與自律,當上老師後在夏天就再沒有穿過裙子”的人。這樣一位母親,肯定會把自己的要求也強加到孩子身上,甚至代替孩子作一些重要決定。

於是,有人已經為此案定了性:這是一個家庭悲劇,也是一個社會悲劇。然而,看似完美的推測,就一定成立嗎?

到目前為止,我們尚無從得知案件的諸多細節,尤其是弒母的真實原因。在真相大白之前,那位作為被害人的不幸的母親,就被塑造成某種不近人情、古板清高的形象,顯然不妥當,也不公平。因為,她已經無法為自己作任何辯解。

至於學校教育造成了弒母案,更是牽強得離譜。與吳謝宇一樣考入名校的年輕人難以計數,莫非他們都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有弒母的傾向?再說,學校教育真能改變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性格特徵?恐怕沒有人敢輕易下結論。

不重事實而重推測的言論,或許能一時吸引眼球,但無助於正確引導輿論。弒母案,不該由談資演化為某種用來刺激讀者感官神經的驚險懸疑故事。

反過來想,如果吳謝宇不是名校高材生,也沒有使出什麼“完美犯罪”的手段,這起弒母案還會不會得到如此高的關注度?難道說,弒母的悲劇意義會因為嫌疑人身份的改變而發生改變?

給嫌疑人和受害人貼上各種標籤是容易的,探尋悲劇背後的真相卻是困難的。隨著警方調查的深入,相信真相大白只是時間問題。在這之前,或許我們更應關心弒母案暴露出的一些現實社會隱患。比如嫌疑人被抓獲時身上帶了30多張身份證,這些證件全是網購的。如何避免身份證被冒用,杜絕身份證交易?


媒體:


(原標題:弒母案真相大白之前,別急著貼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