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頎是什麼樣的人?

馮振興10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湧現了大量的邊塞詩人,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後人對前三者比較熟悉,其實李頎的邊塞詩奔放豪邁、慷慨悲涼,毫不遜色於前三位。更難得他通過詩歌對唐玄宗“益事邊功”的窮兵黷武開邊之策的批判,充滿非戰思想,使他的邊塞詩獨樹一幟,更有人文關懷。

據《資治通鑑·天寶元年》記載:“開元之前,每歲供邊兵衣糧,費不過二百萬;天寶之後,邊將奏益兵浸多,每歲用衣千二十萬匹,糧百九十萬斛,公私勞費,民始困苦矣。”

但老百姓的困苦、將士的犧牲換來什麼呢?《古從軍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好大喜功的帝王,犧牲了無數人的性命,換到的只有區區的葡萄而已,這是怎樣的草菅人命!而玄宗一朝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沒有多少年,就是窮兵黷武的苦果。

而將士拋家棄子遠征,心中的酸楚詩人理解同情,《古意》:“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須如蝟毛磔。

黃雲隴底白雲飛,未得報恩不得歸。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離別之情,征戰之苦,躍然紙上。”

李頎少時家本富有,結識富豪輕薄子弟,傾財破產。後隱居潁陽(在今河南登封)苦讀10年,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考取進士,曾任新鄉縣尉。他的交遊很廣泛,與盛唐時一些著名詩人王維、高適、王昌齡、綦毋潛等,都有詩什往還。

《送陳章甫》:“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陳侯立身何坦蕩,虯鬚虎眉仍大顙。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東門酤酒飲我曹,心輕萬事如鴻毛。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雲高。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詩人以豁達的情懷,表現了友人的性格和遭遇,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情誼。全詩用語輕鬆,格調豪放,雖為送別之作,但絕無兒女沾巾之態,別具一格。

李頎以長歌著名,也擅長短詩,他的七律風骨凝重,聲韻安和,後人尤其推崇。他還善於用詩歌來描寫音樂和塑造人物形象,《聽安萬善吹觱篥歌》:“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旁鄰聞者多嘆息,遠客思鄉皆淚垂。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飆風中自來往。

枯桑老柏寒颼飀,九雛鳴鳳亂啾啾。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後來李商隱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覺夕陽遲”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詞中也有“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之句,取材與用字,都和李頎最後兩句相同。

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頎以高華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隱則以舒徐的態度,感慨的口氣微吟;晏殊則以委婉的情致,搖曳的風調細說。風格不同,卻有一脈相通之處,可見李頎沾澤之遠。

李頎性格疏放超脫,厭薄世俗,追求恬淡自由的生活,《漁夫歌》:“白頭何老人,蓑笠蔽其身。避世常不仕,釣魚清江濱。浦沙明濯足,山月靜垂綸。寓宿湍與瀨,行歌秋復春。持竿湘岸竹,爇火蘆洲薪。綠水飯香稻,青荷包紫鱗。於中還自樂,所欲全吾真。而笑獨醒者,臨流多苦辛。”

李頎任職多年沒有升遷,不久去官,長期隱居嵩山、少室山一帶的“東川別業”,故人稱“李東川”。李頎一生並不出彩,但他留下了優美的詩歌,他詩歌中的人文關懷是古代詩人中很出彩的。


春水流的囈語


“結識”李頎,源於他的一首送別詩《別陳章甫》,開頭幾句讀書君挺喜歡: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離別本該充滿愁緒,詩歌卻不失輕快與曠達,《唐賢三昧集箋註》有云:讀來神韻悠然,風骨超然。



看到有答友說李頎是綿陽三臺人,想想家鄉又隱藏著個詩人,還小小的激動了一下,無奈資料又顯示他更可能是河北或河南人。

李頎性格疏放超脫,厭薄世俗,苦讀多年,曾中進士,任職多年,未有升遷,晚年歸於隱居。雖然這個履歷並不光芒四射,但個人甚是中意啊!



從詩歌角度來說,李頎擅長五言、七言歌行體,以邊塞詩成就為最高,而關鍵的是,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幾位圈中大V皆有往來,詩名挺高。


《古從軍行》是其最著名的邊塞詩,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子: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實乃骨氣老勁,樂府高語。

再看:遠客坐長夜,雨聲孤寺秋。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頎詩中風華可見一斑。

愛詩詞,愛小說,我是讀書燈下,歡迎留言評論,與我互動。


讀書燈下



李頎

性別:男

出身、死亡時間:不詳(據說大約死在天寶年間末)

民族:漢

國籍:中國 唐朝

出生地: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市)

職業:唐代詩人

主要成就: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詩人皆有往來,詩名頗高。尤其以邊塞詩、音樂詩盛名於世。(後面會讓看幾首,別急)

風格、特色:風格豪放、慷慨悲壯、七言律詩尤為甚佳。

主要作品:《古意》《古從軍行》《塞下曲》

曾任職位:新鄉縣尉(沒做多久就辭了)後來就隱居在嵩山、少室山的“東川別業”,有時也去去洛陽、長安一帶玩玩。

興趣愛好:喜愛煉丹修道。王維曾經寫詩相贈說:“聞君餌丹砂,甚有好顏色”。看來水平還是不錯的。

人生經歷:十年時候家境還不錯,算是富有人家,但是後來接觸了一些富豪家的輕薄子弟,玩物喪志了,搞得傾家蕩產。只得隱居山野,發奮讀書,終於在開元十三年(725年)考上了進士。擔任了個新鄉縣尉,任職不能不能被提升,就一任性辭了過隱居生活去了。


以下為主要詩作

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古意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蝟毛磔。  

黃雲隴底白雲飛,未得報恩不得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能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  

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旁鄰聞者多嘆息,遠客思鄉皆淚垂。  

解聽不解賞,長飆風中自來往。  

枯桑老柏寒颼飀,九雛鳴鳳亂啾啾。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愛韓劇的語文教師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盛唐邊塞詩人李頎

李頎是唐代詩人,和許多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傑出人物一樣,他的生平資料沒有流傳下來多少。 他的生卒年不詳,字、號也不詳,大概是東川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

李頎少年時家裡本來還算富有,但他結交了許多富豪輕薄子弟,家產慢慢敗光了。他醒悟過來,開始刻苦讀書,經過十年苦讀,終於在開元十三年考中了進士。考中後擔任新鄉縣尉,但他性情耿直,不會巴結上司,所以任職多年,始終不能升遷。他後來索性辭官回鄉,過起了隱居生活,潛心於修道煉丹。

李頎雖然一生沒有從過軍,也不曾遊歷邊塞,卻以邊塞詩著名。他的邊塞詩奔放豪邁,慷慨悲涼,格調高昂。比如這首《古意》: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蝟毛磔。

黃雲隴底白雲飛,未得報恩不得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能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那些奮勇殺敵、視死如歸的幽燕男兒,他們的結局只能是“未得報恩不得歸”。當慣彈琵琶的“遼東小婦”唱起悲涼的《出塞曲》的時候,三軍將士不禁淚如雨下。

李頎的代表作還有那首著名的《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這首詩花了大量筆墨描寫了邊地軍人戰爭生活之苦。那無休無止的戰爭,換來的只是專供帝王享受的幾樣的“奢侈品”。以勞民傷財,無數冤魂為代價,所得戰果只是那些西域小國進貢的毫不起眼的“蒲桃”,真是得不償失。他批判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更難能可貴的是,李頎還寫了“胡兒”,他們也是父母生養的,他們也飽受了戰爭的苦難。詩裡充滿了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

李頎還有一首送別詩也被後人所傳誦,就是《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歲月流逝,年華易老。李頎和魏萬是忘年之交,在臨別的時候,他用自己當年經驗教訓告誡年輕的魏萬:“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萬卷縱橫眼欲枯


李頎(讀作“其”)(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唐代詩人。

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 李頎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皆有來往,詩名頗高。

其詩內容涉及較廣,尤以邊塞詩、音樂詩獲譽於世。擅長五、七言歌行體。

有人說李頎是趙郡(今河北趙縣)人,不過也有人說是東川(今四川三臺一帶)人。

李頎年少時家本富有,後因為結識富豪輕薄子弟,傾財破產,家敗光了。之 後才發奮讀書,刻苦學習。隱居潁陽(今河北南許昌)苦讀10年,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進士。

曾經任新鄉縣尉。 任職多年,沒有升遷,晚年仍過隱居生活。

李頎一生交遊很廣,當時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適、王維等都與他關係密切。 此人性格疏放超脫,厭薄世俗。

他的詩以邊塞詩成就最大,奔放豪邁,慷慨悲涼,最著名的有《古從軍行》 、 《古意》 、 《塞下曲》等。

現錄得李頎《塞下曲》一首,以饗讀者: 少年學騎射,勇冠幷州兒。直愛出身早,邊功沙漠垂。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膂力今應盡,將軍猶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