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讀書改變人生,那麼能給那些讀書沒有改變人生付出代價的人,一個科學的說法嗎?

一縷晨光劉讓飛


為什麼要給說法?能給什麼說法?


小時候經常聽說:讀書有用,上大學有用。那麼最後能有多大的用處還不是看個人的作為了,光聽著有用就一定有用嗎?


說讀書改變人生,只是一種說法,能夠有什麼改變不還是要看個人的造化?我就不明白“讀書沒有改變人生就是付出代價了”這樣的說辭。想要一個說法的人,只能說這個人讀的書都是白讀了。一個人光想著靠讀書改變人生,而自己卻什麼實時性的事情都不去做,那麼只能說這個人思想覺悟不行,或是思想有問題吧!


就像別人說的那樣,你讀過的書當下你不一定會立馬給你呈現出一個什麼樣的效果、大的作用,但是在日後的某個時間裡說不定就會幫到你了。別說讀書沒有用,也別指望讀書就一定能夠改變人生,關鍵在於自己怎麼作為吧!反正我是這麼覺得的,讀書更多的是一種學習、提升自己,還有喜歡讀書與會讀書的人,總能因為多讀書而收穫一些驚喜。那些驚喜可以是精神上的一種安慰,也可以是現實轉變的實物的給予。


帶著一顆平常心去讀書吧!別因為不會讀書而把自己帶入衚衕裡去了,也別因為自己想法的偏執而把罪責歸於那些無關的事情上面去。多讀書、讀好書,好好讀書……


青秋竹月


學習

蔡博

上課的時候,和一個學生交流,我說過了四級沒有?沒有,回答到。拿過獎學金沒有,繼續問。沒有,回答到。有人追求過沒有,開玩笑地問。沒有,害羞一笑。對未來有什麼規劃沒有?沒有,她回答我。我驚訝到,我的天,那你的優點是什麼?愛學習啊,她的回答讓我忍俊不禁。我說,這還叫愛學習啊,那學習效率應該好好提高。後來再聊,我問,這樣,你還睡得著覺。當然,睡得著啊,因為健康是第一位嘛。這個姑娘,心態真好,她自己也說,我的優點就是心態好。

最近接觸幾個人,他們都說自己愛學習,確實他們很愛學習,經常週末都排的慢慢的,這裡聽課,那裡學習。而且每次聽課,筆記本記得滿滿的。

但是這幾個人,一些基本的歸納,問問題能力都不夠強,談到優點也是支支吾吾,或者幾乎不怎麼想這個話題。心的矇蔽,靈性的缺少,又沒有人掃除和敲破這個雞蛋,讓他們看似學習了,實際上是偽學習。

陽明心學講,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存養本心,心如明鏡,便是學習。那些過去未來的事,想哪麼多幹啥?不過是迷失自己的本心罷了。

當今的社會,無一例外都是焦慮,焦慮成功,焦慮落伍。因此到處充滿學習,看似充實,實則虛胖。很多講課的套路一堆一堆,學了一些都是歪門邪道,再說很多講課的人自己都是從別人那裡臨時學到的未必實踐過的東西,再次教學可能會出現比較多牽強附會甚至錯誤。

這個沒有學好,就學那個,這是所有人的通病。就像買衣服,這件沒有穿兩天,又買,不斷地買,最後衣服是一堆,可是心都迷亂了,關鍵時刻都不知道穿什麼。近日,不斷修煉自己,紮紮實實看了一些書,心很是安定。雖然做不到這頁不讀,不讀下一頁,這樣高的境界,較之以前,還是有所長進。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學問之道沒有什麼,就是把你迷失的心收回來,把你不安定的靈魂收回來,不要假裝到處“學習”,欺騙了自己,最後也沒有改變人生。

學習如此,健康管理也是如此,我把自己的學問,專業功夫修到一定的境界,該來的就會來。著急到處去找人,不如修煉內功,那個時候,好東西,人才都是吸引過來的。學習也是做好了目前的事,認真打磨,在心上存養,智慧會自動來到你的腦海。


怪怪的教授


很高興看到這個題目,其實有時能夠問出一個好問題,比得到很多好答案要重要的多的多。下面我想說說我的想法,如果您覺得還可以,那就點個贊,如果有用就轉發器,要是覺得值得,那就關注吧。

讀書改變命運,是流傳了百年甚至千年的事情了,改變命運的事情那麼多,而單單讀書改變命運被反覆提及,其原因也許是由於買書讀書這件事情,是一件成本很低,但是大多數人可以做到的事情。而ta帶來的回報有時卻又是極高。由於存在普遍性與易操作性,所以也就造就了它流傳的更高更廣。

有些人讀書改變了命運,而有些人沒有改變命運,如果從現在大家口中所謂的“讀書”這項職業來看,也就是所謂的學生角度來說,讀書這件事情也許不只是單單表現出來“讀書”兩個字的含義。因為在這兩個字的內容裡 也許包含了你對於自律,對於延遲享受,對於目的的達到這些全局性把控……這些所有的因素共同決定了上學讀書的好與壞,由於這種習慣的養成,必然造就了這些所謂的讀書人能夠在未來的路途上成功的概率大一點,所以也就造就了他們書寫了讀書改變命運的說法。而讀了書卻沒有成功的也許僅僅是因為你缺少一些剛剛列舉的其他因素。雖然你也讀了,可是卻沒有成功的局面與現實。

從大眾所謂的“讀書”來看,有些人改變了命運,也許ta是為了找到解決方案,有目的性的去看書,本身他就是遇到了一些難題,所以必將會竭盡所能的去查找所有相關的資料與圖書,去解決ta遇到的問題,在尋找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加深其思維的廣度與專業度,所以在不斷這樣反覆的訓練中,自然自己的見識與思考問題的方式也越來越趨於理性與利益最大化。所以必然將自己的命運改變。而其餘人雖然也在看書,卻沒有改變命運,也許是因為本來看書對於他們就是一件消遣的事情,只是一種消遣時間的方式而已,並不是帶著目的去幹。所以書讀了很多,命運卻不改變,也就是所謂的道理知道那麼多,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從書的角度看,也許這世上什麼都缺,唯獨不缺書,尤其是在中國。雖然大家都在看書,可是選擇的範圍與角度不同,勢必造成了有些人也讀了書卻沒有改變命運的遭遇。

以上就是我想到的兩三個方面,估計還有很多因素,望大家指正。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讀書是從沙金裡挑金,不是從沙金裡挑沙。要做知識的主人,不要做知識的奴僕。





懸濟老劉


首先,你這裡的讀書,從你之後的描述判斷是,關於在學校教育的部分。那付出是什麼樣付出呢?可能提問者的模式,還是在工業時代的模式,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實際情況會有所不同。

那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讀書不會增加個人的閱歷,這個問題我在之前回答別人的問題時也說明了,那你說的付出是否是於你說的目標是相符的,方向是錯的,付出再多隻會與目標更遠。

還有我想闡述的是,學校裡讀書,是為了考試,出了學校自己閱讀,更多的是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

智慧來源於你對知識儲備的運用,這對於人的差別就比較大了。就好比,大家都讀一樣的書,都實際運用,就大大的不同了。當然這一且的前提條件還是要多讀點書。

再多說一點的是,我把讀書理解成,獲取知識的途徑,那各人就存在差異,有人擅長於用眼睛來學習,有人靠聽來學習,有人靠觸覺運動來學習等等,如果運用不適合的方式,自己覺得累,同時也是事倍功半。

這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解讀。

讀書付出不成功,是否找到了自己擅長的領域,通常好多人在到了大學時,也不知道自己擅長的領域。別的國家我不清楚,但我之前留學過的新西蘭,通常大家會在小學或是初中就明確的知道了自己擅長什麼,之後有針對性的發展,這樣會在某一領域,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可。


G先生趣眼看世界


讀書是一種修養,

也是種靈魂養生。




1號關注


人類科學有無法解釋的自然科學,一,自己努力不夠,二,機會不巧,l三,天公作美不到。也就是說,有關公走麥城的命,沒有他過五關的運。在這一點上,我有唯心論思想,也有唯物論的實際觀。我所仰慕者:

武:武將輪刀搏戶侯,


主如晨星陳長壽



lining196211


學習一下概率,就通了


好一個用戶


沒有那麼努力,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