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一次趕集,難道不能天天趕集嗎?

老梁話三農


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一次趕集,難道不能天天趕集嗎?鄉居小菜是農村長大的,現在也在農村生活,趕集的日子我們叫街天,街天會很多人上街買東西,同時也有很多人拿東西來賣,就像現在城裡的菜市場那般熱鬧;我們山區老家那邊是隔兩天就到街天,也就是隔兩天才趕集(逛街)的,至於原因,鄉居小菜總結如下:



一,以前的農村是種地養豬養雞鴨的,平時很多農活忙著,而且家裡有米有菜可以吃,也沒有什麼東西用得著天天上街買,也沒有那時間老去逛街,平時幹活累了都在家休息呢。


二,一般一個鄉只有一個集市的,像我們老家就一個集市,而鄉下有幾十個村,有些村落離街上比較遠,那年代的道路又是泥土路,行走、騎車都不方便,來趕集一次要耗一個鐘頭才到街上街市,買好東西回家又要一個小時,耗的時間多又累。

鄉居小菜的家離街上就有些遠,以前到街天經常跟媽媽嬸嬸沿著水渠邊的道路走路去趕集,走到街上要40分鐘,騎自行車也要二十多分鐘,而現在修路了,騎摩托車10分鐘左右就到了。



三,雖說趕集的一般是跟買賣相關的農民、商販,然而以前的農村小孩一般是七歲才讀書的,平時都是在村裡玩,到了趕集日也是跟家人上街的,而上街當然少不了吃點小零食瞭如吃碗本地的米粉、炸油饃,也是帶動了消費。



四,農村集市上農民賣的是些農產品如長大的雞鴨、長熟的果蔬,一般是賣給商販收購到城鎮賣的,不是趕集日,沒有商販收購,趕集日,本地農民買的也少,因為自己家裡都有。

五,農民趕集要買的是些生活用品相關或者是種植養殖相關的農具、作物種子化肥農藥;而這些東西不是本地有的,是商販去外地進貨的,他們也需要時間去進貨,就算是本地有,收割、製作、包裝等等也需要時間,而且如果不是趕集的這天賣,人太少了,賣不出幾件,白白浪費時間,而且有些東西不易存儲容易壞掉,損失大。



六,雖然現在修路了,農民去趕集也方便了,但還是跟以往一樣隔幾天趕集一次,因為那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大家都知道隔幾天才是趕集日,有需要才會去趕集,沒有需要的話是趕集日也不去的,除非是待在家了無聊去逛逛,想要改變這種習慣很難。



七,現在的農村修路了,通網絡了,人們買東西更方便了,不是趕集日也能買到東西;像我老家那裡,每天早上都有人來賣豬肉,我媽都不用上街買豬肉吃了,有時候她想買點東西也叫我們幫忙網購,貨送到街上了,她街天去買其他東西順便拿。



所以,農村要隔幾天一次趕集,而不是天天趕集,是很正常的,現在我們老家那裡還是隔兩天才到一次趕集日,過年的時候回去拜年也去趕集買些水果,還是那條街,還是跟往年的春節那麼熱鬧。


鄉居小菜


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一次趕集,難道不能天天趕集嗎?

在農村裡的集鎮上,最熱鬧的就是趕集了。農夫這邊趕集也叫“趕圩”,其並不是每天都趕集的,其中每個月逢2、5、8這幾個數字就趕集,比如2、5、8、12、15、18等等都是趕集的日子。當遇到趕集的日子了,鎮上各個村裡的人,如果有需要就會鎮上來,當然有些人會為了看熱鬧,也來鎮上玩耍。小時候就很喜歡去集市上玩耍,哪怕什麼都不買,光是看著也很有意思。在當時也很好奇,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一次趕集,難道不能天天趕集嗎?

首先,農村集市上買東西、買東西的都是農民為主。而農民的主要工作就是種地、種田,去鎮上賣東西算是副業了,只是為了掙錢補貼家用。如果每天都去趕集的話,那家中的田地誰來種植呢?不種田地了,也就要和西北風了。

其次,如果每天都趕集,那農民也沒多少東西可賣可買的,集鎮上也不熱鬧。比如農民所銷售的一些農副產品,像水果、蔬菜等,也是要隔幾天才能採收一次的,並不是每天都能採收的。隔幾天趕一次集,這樣就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次趕集的東西賣完了之後,隔幾天地裡的蔬菜、水果也長好了,又可以賣了。

而且約定古代的時間趕集,也方便大家來買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同時這樣也是給農民朋友放一個假,讓他們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休息一下,順便開一開眼界。

所以古人這樣的安排,也是很有智慧的。畢竟在過去農村的經濟條件有限,農民也是比較忙碌的,有錢有時間去集市上閒逛的人少。在你的家鄉,一般都是哪幾天趕集呢?


農夫也瘋狂


在農村裡的集鎮上,最熱鬧的就是趕集了。農夫這邊趕集也叫“趕圩”,其並不是每天都趕集的,其中每個月逢2、5、8這幾個數字就趕集,比如2、5、8、12、15、18等等都是趕集的日子。

當遇到趕集的日子了,鎮上各個村裡的人,如果有需要就會鎮上來,當然有些人會為了看熱鬧,也來鎮上玩耍。小時候就很喜歡去集市上玩耍,哪怕什麼都不買,光是看著也很有意思。在當時也很好奇,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一次趕集,難道不能天天趕集嗎?

趕集其實早在漢朝初期就開始萌芽,當時人們去集市上交易是沒有時間固定的,長期以往會出現一些好的農產品遇不上真正需要的人,這就會導致,自己辛苦種出來或者搗鼓出來的優質農產品,

運氣差一點就總賣不上好價錢,而需要的人又可能花了錢還買不到稱心如意的商品,所以很不公平。為此,漢朝初期的陸賈和陳平這兩位著名政治家通過官府明令規定,二五八或者三六九為農民交易的固定日子,這就是趕集的前身,其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公平。

1以前窮沒有錢,小時候我們老家是5天才有一個集,買個衣服鞋子啥的都要等幾天,想到可以趕集了頭天晚上有時候都會高興的睡不著覺,可能是以前窮的原因吧也不捨的花錢都是買些必須要用的東西,有撿個便宜都是下午去東西都還便宜點!

2沒時間,以前家家都種地天天有幹不完的活也沒時間天天趕集天不亮就幹活天不黑不回家的!

集市裡的商販大多數主業還是務農。農村集市上的商販主業還是務農,有的把自家的農產品直接拿到集市上賣;有的則到城裡進貨,然後拿到農村來賣。買賣歸買賣,農民的主業可不能忘了。很多時候還沒到中午,該散的就都散了。下午還可以去田地裡做農活,一點也不耽誤。

買東西的人也很忙,上午把該買的東西都買了,下午還得下地幹活。你商販想多賣一會兒,也不會有人買了。

一說起農村的集市,大家都想到的是戴著面具開著音響一邊唱歌一邊跳舞賣羊肉串的,還有各種各樣地方特色小吃,還有小朋友玩的套圈,打氣球等遊戲,很多人都是在集市上給家人買衣服,畢竟集市上的衣服便宜,不過質量真的不怎麼樣,

集市上的東西,大家就圖的是便宜圖個開心,農民們掙錢也不容易,美好的東西總是短暫的,如果天天都是趕集,那就不叫趕集了,那應該叫菜市場。


娛樂大話談


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一次趕集,難道不能天天趕集嗎?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農人打小生活在農村,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農村趕集,那時候窮,為了能攢上點錢去集市上吃碗米粉,下完課就和小夥伴們去柑橘園裡撿知了猴的殼來賣。

去集市上吃米粉,肯定要等著趕集日才去,並不是說平常沒有的賣,就是圖個熱鬧,農村集市上特別熱鬧,不僅人多,最主要的是會有一些外地來的稀奇古怪的東西吸引我們,你看上圖,一個販賣鞋子膠水的小販,他盡情叫賣的同時,還給農民們展示著他的產品,而旁邊一鐵鏈拴著的大石頭,就是這個膠水固定的,類似奇怪的展示方式在趕集上特別多,所以小時候特別喜歡去趕集。

趕集並不是天天有的,也什麼農民要隔三差五的去?不能天天趕集?作為一個農村人,我從下面幾點來給你解析:

一、農村購買力低,如果不隔開幾天,很難形成有效的交易

制約農村趕集日的出現,最為主要的就是農村購買力,也許這半個月,農民只有一次能夠去集市上交換農產品的機會,如果還找不對時間,就很難形成有效的交易。

其實不僅僅是農村有趕集日,城裡一些社區或者大一點的小區周邊,也有“趕圩”一說,唯一不同的是城裡的一般選擇在週末,也是為了迎合上班族的時間,農民沒有周末,也就不需要把趕集日定在週末了。

二、固定的趕集日,農民交換農產品更公平

趕集其實早在漢朝初期就開始萌芽,當時人們去集市上交易是沒有時間固定的,長期以往會出現一些好的農產品遇不上真正需要的人,這就會導致,自己辛苦種出來或者搗鼓出來的優質農產品,運氣差一點就總賣不上好價錢,而需要的人又可能花了錢還買不到稱心如意的商品,所以很不公平。為此,漢朝初期的陸賈和陳平這兩位著名政治家通過官府明令規定,二五八或者三六九為農民交易的固定日子,這就是趕集的前身,其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公平。


三、趕集日的出現,更利於小販的生存

農村集市上很多日用品都很新潮,這些人往往是流動的個體戶,他們喜歡去城裡尋找一些適合農民的物品,以薄利多銷的方式,銷售給農民,有了趕集日,他們能明確自己今天應該在哪裡,讓自己的商品最大限度的每天都保證接觸到一定量的農民群體。

兩者其實也是共贏的,小販為了方便自己,會迎合農村趕集日,如果農村沒有趕集日,也會因為這些小販到來具有固定有規律的時間,形成規律的趕集日,農民也會通過固定的趕集日,從這些小販這裡購買到新潮適合自己的商品。


總結:農村趕集是農村的一大特色,農村趕集不僅具有隔三差五固定的時間特點,也有“趕”的特點,就是時間快,通常半天就散集了,極大的減少了佔用農民耕地時間,趕集符合農村發展規律,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會繼續延續下去。


農人解說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一次趕集?為何不能一天一次?看到這個問題就讓我想起來小時候趕集的時候了。農村每個村幾乎上都會有自己固定的趕集時間,大一些的村莊趕集的時間可能會多一些。

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和母親一起去趕集,因為能夠給母親要一些吃的,那時候最喜歡的就是一分錢一袋的甜汽水,每次到了集上面都會對母親說口渴,讓母親給買甜汽水喝,每次買汽水的時候母親都會訓斥自己幾句,問我為何出門的時候不喝水。

趕集應該算是農村比較大的活動了,每個村子的趕集時間一般都是固定的,並且和臨近的村子的時間一般是錯開的,這樣更加方便村裡生活,也更加方便做生意趕集的人能過不錯過任何去鄰村的機會。例如我們村一直都是每逢農曆的二和七這樣的日子就會有集會,這樣算下來每隔五天就會有一次集,而鄰村的則是每逢五和十就會一次集會。而我們鄉上的集會則是每逢三、六、九這樣的日子。過年的時候集會的時間還會延長几天,有時候連著三天都會有集會,大家也都會去集上準備年貨,因為過年期間是沒有集可以趕的,大家都是趁著年前多買點,奶奶當時特別喜歡趕晚集,就是村裡面的集快要結束的時候才去,她說這時候的東西都比較便宜,還比較好還價。

這樣設計其實也是為了更好讓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加的方便,當自己家缺少什麼日用品了、蔬菜、肉、衣服之類的都能夠到農村大集上購買,並且大集距離家的距離都比較近,購物也狠便利。有時候自己家有些多餘的農產品也能夠拿到集市上銷售。再加上村民平時也都主要是以農活為主,天天趕集買東西還是較少的,所以將集會的時間錯開更加符合農村人的生活習慣。

而村和村之間的集會時間錯開也能夠更好方便村裡面靠著趕集做生意的村民生活,這樣就不至於這些做生意的村民跑更遠的地方去趕集買東西了。另外如果鄰村的村民有什麼東西需要購買也可以到別的村的集市上購買,因為村和村之間的距離也都不算是太遠。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農村不少人也會用網絡購物,很多村裡的快遞發展的也不錯。並且不少村裡面都有了大型的超市,購物也是非常便利,但是趕集這項活動依然存在,並且也依然很是紅火,尤其是過年期間,大集上的生意都很不錯。因為農村人對趕集這項事情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的情感,有的已經成為了習慣,大集也有其存活下去的空間,在大集上我們總能夠找到一些我們需要的東西,農村人也能夠將自家的多餘農產品拿出來賣,這項活動依然是十分便民的。這也是大集能夠一直在農村存在的原因。(三)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才能趕集一次,不能每天都趕集嗎?

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去趕集了,因為集上有很多好吃的好玩兒的。我們村的集市是每五天一次,小時候也好奇,為什麼集市不能每天都有。後來隨著閱歷的增長,大概總結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集市裡的商販大多數主業還是務農。農村集市上的商販主業還是務農,有的把自家的農產品直接拿到集市上賣;有的則到城裡進貨,然後拿到農村來賣。買賣歸買賣,農民的主業可不能忘了。很多時候還沒到中午,該散的就都散了。下午還可以去田地裡做農活,一點也不耽誤。

買東西的人也很忙,上午把該買的東西都買了,下午還得下地幹活。你商販想多賣一會兒,也不會有人買了。

第二,小農經濟讓很多人能夠自給自足,買不了多少東西。蔬菜什麼的都是自家種的,村子裡人又少,消費能力非常的有限,往往趕集一次買的東西就能夠用好幾天。商販們今天到這個村子趕集,明天去另一個,這樣提高了物品交換的效率,減少了資源的浪費。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人把商業做成了自己的主業。現如今幾乎每個村子都開起了超市,人們可以從那裡買到瓜果蔬菜和其它日常用品。一些大點的村鎮上建起了小型商場,村民隨時都可以過去買東西。



估計以後一些小村莊的集市將會被取消,只留下一些鎮上的大集市。以後大家日常用品大多都會在超市裡購買,有需要的時候才會去大集市。隨著鎮上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和購買力的不斷提高,鎮上每天都能趕大集是能夠實現的。事實上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實現了!

你們那裡的集市現在發展成了什麼樣子?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鄉村知聲


對這個問題我可是有深得體會的,因為我家就在農村,今天是農曆二月二龍抬頭,正好我們這裡有集市,人真的是太多了,擠都擠不過去,因為這次集市和往常還不一樣,特別熱鬧又逢二月二,是農民高興的日子,門口敲鑼打鼓震耳欲聾,還表演了民間社火。

這段時間莊稼地裡的活也不多,氣候也適合外面走走,空氣好風和日麗。很多人就會換上新衣服領著孩子趕大集,這或許是農村人最開心的時刻。

趕集的這一天會招來很多做生意的人。老人們大多是奔著唱大戲來的,我們這裡的戲迷很多,還有各種賣稀奇古怪的東西,很招小朋友的喜愛。但是農村的大集並不是天天都有,而是隔一段時間才舉辦一次,那麼農村的大集這麼好,為什麼不天天舉行而非要等上一段時間才舉行一次。

既然是趕集,肯定要選擇一個時間,同一個地方不可能天天都趕集,比如這個月初三是這個村莊的集市,初六就會換一個地方,這樣就保證了每個地方的農民都可以來趕集,不但方便了當地的農民,更促進了商品的交流,比如在集市上賣東西的小攤小販,如果只待在一個地方,農村畢竟人口稀疏,趕集大家就是圖個新奇,如果天天這樣反而沒人去。

其實我們這裡也做過這方面的嘗試,因為集市上的人太多了,但卻只有3天,結果延長到7天,後幾天集市上已經沒有人了,也就是說延長集市時間不可取,更別說天天都是集市,商販早跑光了,農民也很忙的,不可能天天上集。


一說起農村的集市,大家都想到的是戴著面具開著音響一邊唱歌一邊跳舞賣羊肉串的,還有各種各樣地方特色小吃,還有小朋友玩的套圈,打氣球等遊戲,很多人都是在集市上給家人買衣服,畢竟集市上的衣服便宜,不過質量真的不怎麼樣,

集市上的東西,大家就圖的是便宜圖個開心,農民們掙錢也不容易,美好的東西總是短暫的,如果天天都是趕集,那就不叫趕集了,那應該叫菜市場。

你上過農村的這種集市嗎?是不是人特別多!


鄉村小二哥


1以前窮沒有錢,小時候我們老家是5天才有一個集,買個衣服鞋子啥的都要等幾天,想到可以趕集了頭天晚上有時候都會高興的睡不著覺,可能是以前窮的原因吧也不捨的花錢都是買些必須要用的東西,有撿個便宜都是下午去東西都還便宜點!

2沒時間,以前家家都種地天天有幹不完的活也沒時間天天趕集天不亮就幹活天不黑不回家的!

現在生活好了趕集逛街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山東大玲


'“趕集”老傳統不難理解。

雖然常有下鄉的商販,所載物資畢竟很有限很“專項”。比如,買豆腐的,用獨輪車推兩板豆腐。必須有個“物資集散地”、“交易所”——就是“集”,聚集也。一個鄉鎮,也就倆村是“集”。

偌大鄉鎮,一般村民,離集市五六里七八里常事。我小時候,村裡自行車比如今私家車都稀罕。多半是拿腿走。如此遠,最好挑個日子,東西一次買齊。

沒功夫今兒跑幾里地買捆蔥,明兒跑幾里地買雙鞋的理。

小販盈利甚少,農活不能扔了,也沒法天天在“集”上耗著。大家約定每月逢幾號集日,該買的買,該賣的賣。

約定成俗了。雖然如今村裡有超市,很多七十歲大爺大媽都騎電三輪“趕集”——熱鬧!物資豐富有挑頭。


莘縣村民


為什麼農村非要隔幾天一次趕集,難道不能天天趕集嗎?

農村趕大集是比較熱鬧的事。有的鄉鎮有專門為趕大集設計的空地,有的則是就在馬路兩側擺攤。人來人往的,相當的熱鬧。我沒記錯的話,小時候我老家鎮子裡的大集是每月3次,每月每逢農曆帶7的日子,就是趕大集的日子。而之所以不是每天都是大集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1、為了保證銷量。我記著以前農村的大集,真的是改善生活所必須的集市。那時候的農副食產品太有限了,特別是對於我們東北農村的鄉鎮來說,商品更加有限。想改善生活,讓生活豐富點,還不用出遠門,趕大集就是必須的,因為大集上的東西還是比較齊全的,吃穿用的都有。那時候的購買力也比較有限,每戶的購買力都有限,買一次就夠幾天的吃穿用了。如果天天都是集的話,誰能天天買?賣貨的不得賠死啊?而且,這些大集上賣貨的每天都會穿梭在不同的鄉鎮,每天趕著不同地方的大集,來保證自己的銷量和收入。

2、為了熱鬧的新鮮感。以前農村的生活是比較單一的。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有個彩色電視機就算好戶了。而且那時候的交通不發達,想出去都難。怎麼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有點色彩,改變一些這單一的生活,那就趕大集吧。在大集上能看見天南海北的人、操著各種口音的人、還能看見種類繁雜的商品。可以說,買東西只是趕大集的一般因素,另一半因素是為了調劑生活。讓單調的生活多點滋味。如果天天都是大集的話,還怎麼找那新鮮感呢?

所以,農村趕大集每個月只有2-3次,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既滿足了農村村民對生活的需求,也滿足了商販對收益的需求。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