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三農?

農人大秋


我生活在西北農村,有取之不盡的題材,素材。應該說頭條號註冊時間也比較早,但現在粉絲數還只有兩千,經過這一兩年的反反覆覆,對做三農自媒體有了自己的認識。

首先,最基本的一點是堅持,開始粉絲少,沒有人互動,幾乎沒有閱讀量很正常,沒有什麼信心可言,只要堅持就好了。

再有就是題材,一定是很容易取材的,來自生活的方面,如果生活在農村,應該有取之不盡的題材。要是生活在城市,要坐車開車去拍攝,就不容易了,也很難堅持了。

還有拍攝開始不用太複雜,不應拍視頻太長,太長別人不一定想看下去。誰看視頻都是撿對自己有益的,都不會花太多時間看哆嗦的東西。

剪輯也別太複雜,有清晰聲音,清楚畫面,講一個主題就行了。每天花費時間不用太長,若每天花好幾個小時,久了也會很煩,感覺付出收益不成比例,不易堅持。

拍攝的內容真實一些,不用每天打扮漂亮,農村生活樸實為主,講話也未必要普通話,只要大部分人可以聽懂,也可配文字。

可以多個平臺一起做,很多自媒體平臺,只要名字一致,內容大方向一致就行,還可以在多個平臺推廣。

粉絲到一定量了,可以選一種三農產品進行推廣,也可為商家推廣產品,來提高自己名氣。

當然,可以在做直播,做視頻中用一些平臺允許的方法,比如抽獎,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和轉發。

時間久了,就要學習一些拍攝方法,比如持寫,局部照片等。學習推廣方法,讓自己的寫作,經營能力更上一層樓。

還有人用聯盟的方法,找到三農方面的朋友合作,互相推廣商品,這樣也很可取,人多力量大。

做什麼都不是很容易的,三農自媒體也一樣。我現在有了以上的認知,希望可以堅持,再堅持,同時多學習同仁們的經驗,在這條路上走很更遠,希望我寫的對大家有所啟發。


北疆農村生活


三農一直是我們國家關注的重點,尤其是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三農問題高度的重視。出身農村的我,我認為三農問題,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增加農民的收入問題,只有農民的腰包鼓了,農村,農業的問題就好解決了。怎樣調高農民的收入,我有幾條建議。

1,學好一門技術:在北京一個工作幾年的大廚,當然菜要做的好吃,工資都過萬,有的甚至更高。一個有經驗的汽修師傅,一個月的收入可以趕上一個白領。當然除了這兩門技術\t\t外,農民可根據實際情況去學習其他的一些技術。多一門技術,我們就多一些收入。當然學任何技術都不要停滯於表面,要深入的研究下去,只有我們的技術精湛了,經驗豐富了,我們的收入就會不斷的提高了。

2,做生意:如果你有做生意的頭腦,不想給別人打工,不妨做做生意。剛開始我們可能沒有本錢,我們可以從小的做起,比如賣菜,賣水果。慢慢的積累經驗,在實踐中不斷的磨練自己,不斷的把小生意變成大生意。看看人家浙江人,好多大老闆以前都是農民,並且沒上過幾年學,後來做生意,慢慢的做大做強。

儘管國家對農民種地每年都有補助,但我認為要讓農民的收入增加,還必須靠農民自己,只有農民自己變的強大了,我們的三農問題就好解決了。當然很多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只要我們用心去做,不管是技術,還是生意,只要認準了一條路,堅持的做下去,在做的同時不斷的豐富自己,我想我們農民的收入就會不斷的增加了。



夏天的山泉






三農阿斌


如何做好三農?這個問題有點大了。簡單的來說,三農就是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總稱。想要做好三農,應該從以下幾個問題入手,妥善處理好各種關係,才談得上做好了。

首先,農業是農村人責無旁貸的責任,糧食安全絕對要保證。一是確保耕地紅線,覺決不允許以任何理由蠶食耕地行為。二是,要想辦法保證糧食作物自給率達到80%以上,蔬菜、水果和其他農產品供應充足。這就需要想辦法要讓土地有人種,有人捨得在耕地上投入,避免大量耕地拋荒現象發生。這就需要長期保持承包土地相對穩定,土地有流轉的可能,有相關的政策和扶持,發展當地主導產業,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

第二,要確保農民收入相對穩定和增長,讓農村充滿活力。農民需要技能教育培訓、產業需要龍頭企業帶動,資金需要政策扶持和社會資金投入。同時保證農民基本生活條件逐步穩定向好的方向發展,絕對貧困戶又有切實可行的兜底政策和臨時救助,建立和完善養老制度、農村義務教育制度,確保農民沒有後顧之憂。

第三,農村的面貌要日新月異。首先是基礎設施建設,高鐵、高速公路、農村公路、串戶路連成一片,村莊院落衛生整潔。學校、醫院、娛樂場所等配套設施齊全。鄉風文明,互助友愛,社會治安良好,有正能量覆蓋文化陣地,杜絕歪風邪氣滋生和蔓延。





鄉村諸葛


純屬個人理解,能力文化水平有限,望各位大神擔待。

如何做好三農,首先得知道三農是什麼以及三農對咱們國家、對黨的重要性,對當時的新中國有著怎樣的歷史意義。

三農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者關係到國家的穩定!好比蓋房子最下面的磚,極其重要。(文化水平有限,比喻大夥湊合聽)

這三者關係緊密聯繫,缺一不可。

從歷史的發展角度看,大家都知道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但是沒有農民就更不會有現在的一切,我黨一步步成長,一步步壯大,離不開與群眾的緊密聯繫,“小米加步槍”、“農村包圍城市”,還有很多我黨當時與群眾可歌可泣得故事,由於我黨的弱小,當時的群眾基礎大部分都是農民,革命力量都在農村,也正是這一股力量才凝聚出更強大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國,有了好日子。新中國成立到今天的繁榮昌盛,每年的“兩會”“政治協商會議”內容都有三農問題,由此可見農業、農村、農民,多麼重要。

農業原來最初就是耕種,簡單的養殖。農民為了不受餓,把地當兒子一樣照顧。隨著黨的政策開放,科學技術的發展,才慢慢解決了溫飽問題,溫飽問題的解決讓農民騰出了手,有時間,有能力去幹一些其它的事情;科學生產力得到解放,讓農業也提升了一個檔次,產業化,規模化勝,機械化;農民有時間去做別的,農業得到了足夠的發展,解放了更多的勞動力,推進了我國的城市化,農民也賺到了更多的錢,有能力建設自己的家園,黨的政策鼓勵,補貼,新農村建設,也讓農村煥然一新,住新房,住高樓。

最重要一點,就怕到時候大部分人都不會種地了,種地成了一門學門了。

要想做好三農,一方面在農民,一方面在國家的政策,科學的發展。農民把農業實現產業化,信息化,規模化,解放更多勞動力;國家的貸款政策,補助政策,再加上國家進行的新農村建設,再加上交通如此便利,三農還怕做不好嗎。


正能量必好生活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如何做好三農,農業,農村,農民,這個問題太大。我的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生長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我們家鄉的每個個體都是三農的體現。如何做好三農,勢必每個個體都要涉及。從自身做起,做好自己,做好農產品,大環境能為農民創造更多的條件,讓他們對三農更加有信心,才是做好三農的基礎。


庭樹飛花2018


創新培訓方法,提升農民素質。“三農”問題,重點是農業問題,難點是農村問題,瓶頸是農民素質問題。沒有農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再好的政策都是徒勞。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培養數以萬計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要創新培訓方式,


雲南農村小鄧


做最真實最用心的農民


abby小肥豬


三農我認為就包括的3個:農村,農民,農業,現在國家在大力支持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也鼓勵新一代的年輕人回農村發展,把新農村的農業水平提高,使農村也一樣走向小康之路。


一語生惜


如何做好三農,我想是個很深奧的問題。只有盡力做到好,而沒有最好。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在勞動中獲得進步,摸索積累經驗。像我們這種年輕人,不是很懂但會在生活中積累經驗,爭取做一個合格的三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