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大師演出“臉上無汗”,自成一派名滿天下,臨終長嘆“遺恨多”

1976年4月19日凌晨3時,尚小云在陝西西安逝世。臨終時,他長嘆一聲:“惜天不假年,遺恨多多”。

這位大師演出“臉上無汗”,自成一派名滿天下,臨終長嘆“遺恨多”

尚小云

尚小云,一個在中國現代京劇歷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

他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並稱“四大名旦”;

這位大師演出“臉上無汗”,自成一派名滿天下,臨終長嘆“遺恨多”

四大名旦

他是京劇名師,尚派藝術的創始人;

他不惜“典房辦學”,仗義疏財,人稱“尚五塊”;

他還是民盟盟員,曾任北京市第一至四屆政協常委、陝西省第三屆政協常委等職。

在尚小云先生逝世43週年之際,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一起走近他、緬懷他,並向大師致敬!

這位大師演出“臉上無汗”,自成一派名滿天下,臨終長嘆“遺恨多”

圖為紀錄片《尚小云的舞臺藝術》封面。

曾為“第一童伶” 終究自成一派

民盟創始人章伯鈞之女章詒和曾被母親帶去看戲。

這位大師演出“臉上無汗”,自成一派名滿天下,臨終長嘆“遺恨多”

尚小云《昭君出塞》劇照

母親說:“今天的好角兒(梨園行對優秀演員的習稱)是尚小云,他演的是拿手戲《昭君出塞》。”

章詒和翹首以盼,終於看到好角兒又唱又跳,載歌載舞。

男旦身披大紅斗篷滿場飛,手掏翎子(將兩根野雞尾毛插在頭盔上的一種美飾)露出雪白的雙臂。

她驚呼:太美了!美得像只展翅翱翔的仙鶴,盤旋而來,飄然而去。

這位大師演出“臉上無汗”,自成一派名滿天下,臨終長嘆“遺恨多”

珍貴的演出後臺照

這位迷倒眾生的男旦就是尚小云,名德泉,字綺霞。

祖籍河北南宮縣,生於北京市安定門內法通寺草場大院,在家中排行老二。

尚小云幼年喪父,年僅7歲就投身梨園。

1908年,轉入了三樂社科班學戲,初習武生,花臉,後改旦角。

在四大名旦中,尚小云可謂是成名最早的一位。

1914年冬,尚小云與孫菊仙配《三孃教子》《戰蒲關》,聲名漸起,被評為“第一童伶”。

這位大師演出“臉上無汗”,自成一派名滿天下,臨終長嘆“遺恨多”

馬連良與尚小云

16歲出科後,他與餘叔巖、譚小培、王又宸、馬連良等多人合作演出。

他的崑曲戲由李壽山傳授,尤以《昭君出塞》《風箏誤》等戲最見功力。

尚小云早年習武生,其表演剛勁、挺拔,於旦角的嫵媚多姿中又見陽剛之美。

至此,尚小云成為同輩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俠為特色的佼佼者。

1918年,尚小云自組“重慶社”,不斷排演新劇目,以巾幗英雄人物為居多。

《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墨黛》《雙陽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俠》《虎乳飛仙傳》《紅綃》《峨嵋劍》,都是他首創演出的獨有劇目。

“尚派”代表作以巾幗英雄、俠女為多,需要武功技巧。

尚小云打破了以往京劇旦行(青衣)專門講究“貞女節烈”的道德評判標準。

從“烈”之一端,引發了“俠”、“義”、“剛”、“健”等內涵,從更廣闊的層面關注婦女的生存和生活價值,頗具時代意義。

尚小云的這一嘗試,大大增強了京劇旦角(青衣)一行的表現力,拓展了京劇旦行的表現空間。

這是尚小云能夠步入四大名旦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作為現代京劇藝術大師的精神基礎。

演出“臉上無汗” 卸妝一身汗水

尚派風格以陽剛見長,強調大開大闔,大起大落,稜角分明的表演。

唱腔高亢剛健,氣力充沛,一氣呵成。

他的藝術講究剛柔相濟,剛中帶柔,柔中帶媚。

演出時無論多熱,尚小云臉上都無汗。

等到演完了戲,卸了裝,這一身汗才“譁”地下來。

這位大師演出“臉上無汗”,自成一派名滿天下,臨終長嘆“遺恨多”

青年尚小云

他不怕燙,演出時要喝滾燙的茶水。剛沏的茶,拿起來就喝,剛剛倒出來的開水,也能用來漱口。

生活中愛喝好茶,還講究吃。

天福號的醬肘子,夏天的荷葉包子都是他所愛吃的。冬天他離不了水蘿蔔和梨,一買就是一大堆。

平素喜零食,吃完花生,吃瓜子;吃完瓜子,又吃水蘿蔔。總之,嘴裡小吃不斷。

但一到有戲時,為了保護嗓子,零食不吃了,葷腥酸辣等刺激性的東西一概不碰,只吃蔬菜。

尚小云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以及別的朋友每月總有兩三次固定的聚會,談論琴棋書畫,切磋技藝。

這位大師演出“臉上無汗”,自成一派名滿天下,臨終長嘆“遺恨多”

尚小云《摩登伽女》

20世紀20年代,尚小云演過一出叫《摩登伽女》的戲。

他首創化用“蘇格蘭舞”及夏威夷“呼啦舞”,為拓展京劇表演手段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位大師演出“臉上無汗”,自成一派名滿天下,臨終長嘆“遺恨多”

1927年《順天時報》對五大名伶新劇劇目評選,尚小云的《摩登伽女》脫穎而出。

1927年,由北京《順天時報》發起“五大名伶新劇奪魁評選活動”,尚小云以《摩登伽女》奪得第一。

30年代,他被公認為四大名旦之一,譽滿天下。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瑤卿一字評價曰:“棒”。

不惜“典房辦學” “榮春社”名揚天下

起初,尚小云為了培養兒子尚長春,請了老師在家裡學戲,再找了十幾個年齡相當的孩子陪讀。

這位大師演出“臉上無汗”,自成一派名滿天下,臨終長嘆“遺恨多”

尚小云與其子尚長榮“百日”時合影

一開始有十八個人,於是叫“十八子”,後再加十八個,便叫“三十六友”。

幾乎每天都有人要加入,尚小云乾脆自家辦個科班。

於是,1937年,尚小云創辦“榮春社”。

尚小云從早上察看學生上課,到晚上親臨舞臺為學生把場,精力旺盛的他一天能往“榮春社”跑幾十趟,也不覺得累。

他對學生的訓練嚴格、嚴歷,一旦有差池,一定責罰。

尚小云打學生的時候,他的夫人就在屋裡打雞蛋,只留蛋清。

挨完打的學生都要到尚夫人那裡抹上蛋清。

僅通過一年的訓練,“榮春社”的孩子們就有了初步的演出能力,可以拿出的劇目達一、二百出之多。

“榮春社”給學生統一製作服裝,每年到有名的“瑞蚨祥”綢布店買許多布料,每人胸前佩戴自制的社徽。

尚小云請了十幾個炊事員,負擔四百多人的伙食。

如果下午學生有演出,到三點多鐘,一人發三個芝麻燒餅。

到壓軸大戲的時候,尚小云準往舞臺下場門臺簾下一站。

每當觀眾看到他站在一邊,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尚小云是東家,兼管家,又是教師。

科班賠錢,他都一個人擔著。

1942年前後,為堅持辦好“榮春社”,維持“富連成”,他先後賣掉七所宅院的房產。

尚小云的“典房辦學”,為一時佳話。

這位大師演出“臉上無汗”,自成一派名滿天下,臨終長嘆“遺恨多”

“榮春社”乙班生之合影

“榮春社”培養學生遍佈全國,如老生徐榮奎、李甫春、馬長禮,武生尚長春、孫瑞春,淨角景榮慶、尚長榮等,在京劇演出和京劇教育方面可謂是名揚天下。

1950年尚小云任“尚小云京劇團”團長兼主演。他還任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市文聯常委理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副主任等職。

1959年移居西安,任陝西省藝術學校藝術總指導,陝西省劇協常委理事,並出任慶祝新中國成立十週年赴京獻禮演出團團長。

1960年出任中蘇友好協會陝西分會理事,全國文教群英會陝西省赴京代表團副團長。

1962年,拍攝藝術片《尚小云舞臺藝術》,錄製《失子驚瘋》和《昭君出塞》兩部影片。

1964年受聘於陝西省京劇院,擔任該院首任院長(當時該院是全國五大京劇團體之一)。

仗義疏財“尚五塊” 臨終長嘆“遺恨多”

在梨園行和朋輩中,尚小云以疏財仗義享名。

同行裡有人困苦找上門,他不問情由,出手就給五塊大洋。

因此,他有“尚五塊”“尚大俠”的稱呼。

其他慈善事業,尚小云也從不後人。

這與他母親的教育密不可分。尚老太太常說:“只要力所能及,就應當多幫窮苦人的忙。”

剛到陝西不久,尚小云把珍藏的字畫、玉器共六十六件,無條件捐獻給了陝西省博物館。

“文化大革命”期間,尚小云精神和身體受到殘酷折磨。

1972年2月,尚小云身體狀況每日愈下,眼疾白內障與腎疾日趨嚴重。

在病入膏肓中,尚小云對家人、門徒說:“你們不用瞞我。我已有徹骨生寒的感覺,恐怕過不去坎兒了。”

他給夫人王蕊芳、秘書張靜榕等叮嚀的遺囑是:

(一)西安算我的第二故鄉。我對古都西安和三秦人民,很有感情。我願在西安昇天,不願在北京病故。這也算生為西安人,死為西安鬼;

(二)我出師小有名聲後,依靠登臺獻藝,原本有些積累。可惜為辦榮春科班傾家蕩產,還拉了外債。我沒有什麼遺產留後世子孫,留的倒是我的坎坷經歷與藝人在新舊社會的對比。我認為,後者比萬貫家產更重要。如此,可以做到愛黨之心不動搖,愛國之心不動搖,愛民之心不動搖;

(三)京劇界和其他文藝單位有我不少朋友,目前情況下,友人們的處境比我好不了多少。我死後,不許告訴朋友,免得給他們愁上加憂;

(四)我的門徒不少。唐代韓昌黎感於李氏子蟠不受時俗限制、求師心切的風尚,作《師說》相贈。我給學生的贈言,就是“業精於勤”古訓。真正尊敬我的學生,是那些勤學苦練,信奉藝無止境的有志者。凡吾學生,只要藝德高尚,服務人民,技藝出色,我在九泉之下,也很放心;

(五)現今我的聲譽不好,(平生)價值半斤八兩,大家心中有數。人貴有自知之明。鑑於我的功過是非,死後不開追悼會,喪事從儉,不要鋪張浪費。

3月15日,由老伴、兒孫、學生等10多人護送返回西安,住西安市第一人民醫院繼續治病。

4月14日,病情進一步惡化。

他叮嚀秘書:“用笑臉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4月19日凌晨3時,尚小云的心臟停止跳動,臨終時長嘆一聲:“惜天不假年,遺恨多多”。

粉碎"四人幫"後,中央和陝西省委為尚小云平反昭雪。

1980年10月30日,中央和陝西省委在北京舉行隆重追悼儀式,將其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尚小云對中國現代京劇具有深遠影響。

他在近六十年的舞臺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