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你我共知的“急救”

這就是你我共知的“急救”

最近一段時間,和身邊親朋聊得比較的多的便是“急救”。或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加意識到了生命的可貴,也或是因為新聞媒體上、圈子裡一些不幸的消息,更讓我震驚歲月無常。

學醫出身的自己,其實自打離開那座象牙塔就沒從未披上過“白大褂”,但每每提及這段求學的經歷,偶爾談及自己對醫療健康的一點愚見時,還是能夠感受到內心深處的一點點自信和驕傲的,於此同時,也能體會到周圍人對醫者的一種尊重和敬畏。救死扶傷,多麼神聖!護佑健康,多麼高大!

有時,我開玩笑說,如果我當時選擇在醫路繼續走下去,肯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外科大夫!這句話雖是吹噓,但也正是我內心深處埋藏的那點“抱負”,想要治病救人的那股子正氣,渴望傳播的健康正能量。

這就是你我共知的“急救”

言歸正傳。說起急救,腦海裡突然湧現出兩個人,他們不是救人的英雄,而是因為突發疾病遺憾離世的患者。這兩個人的事情就發生在我身邊,很突然,很驚訝,很惋惜。

第一個,算是個遠方親戚,事情已經發生了有十年,當時他還是我們當地一家知名醫院的領導,患有過敏性哮喘。一天,他外出歸家,突然感覺不適,呼吸急促、困難。當時家中只有他夫妻二人,他應該也意識到了哮喘發作,於是立即招呼愛人尋找哮喘噴霧劑。或許命運弄人,平時隨身攜帶的噴霧劑死活找不到。眼看患者面色青紫、呼吸困難,女士也亂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給兒子打了電話,竟連120急救電話都忘記撥打。當兒子急衝衝趕到時,患者已經攤在地上徹底沒了呼吸。後來急救人員趕到,送到醫院,也用機器維持了好長一段時間的生命,但最終因缺氧時間過長,宣佈腦死亡。

這就是你我共知的“急救”

回放當時的場景,女士在面對親人發生這種緊急狀況時的處置方式,是造成悲慘結局的重要原因。如果她能夠第一時間正確呼救,如果能夠找到更多專業人員的幫助,如果在最後關頭能夠實施心肺復甦,或許一條生命就能躲過死神的掠奪,一個家庭也不至於失去頂樑柱而變得支離破碎。

事情發生了,大家都在遺憾,然而很少有人反問自己,“會急救嗎?”

第二個事情,就發生在近日。一個比較熟悉的同事,剛過知天命之年,工作積極,能力突出,為人熱情,敢於承擔急難險重,是同事和朋友心目中的“能人”“好人”。可天有不測風雲,就是這麼一個好人,也難逃意外的威脅。

或許因為工作勞累、壓力較大等多方面原因,剛50歲出頭的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心臟也不是太好,可沒想到,在疾病面前生命如此脆弱。

前些天的一晚,11點左右,他和愛人在家,加班歸來的他將身體仍在沙發上。剛看了會電視,他突然捂住胸口說身體不適,然後讓愛人趕快打急救電話。就在他愛人進臥室拿手機的功夫,他已經攤在了地上,不省人事。

急救人員趕到時,他的愛人哭泣著,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是的,你或許也該抱怨,該做心肺復甦的!雖然不敢保證一定能將他在死亡線上拉回來,但至少少些許遺憾和後悔。急性心肌梗死,就這樣奪走了他。

這就是你我共知的“急救”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面對自然的法則我們無法抗爭。但是,意外卻可以有效避免。當面臨突如其來的事故或疾病發作,試問,你能否略知一二,能否有效應對,能否在司命面前討價還價?你或許會心虛,或許會汗顏,但是不能放棄,不能放棄自己,不能放棄希望,更不能放棄每一個有溫度的生命。

急救,顧名思義,在緊急關頭的救治救助。它是指當有任何意外或急病發生時,施救者在醫護人員到達前,按醫學護理的原則,利用現場適用物資臨時及適當地為傷病者進行的初步救援及護理,然後從速送院。急救其實是我們大家應該熟悉和了解的一項技能,然而相關統計顯示,我國每年有超過100萬人因各種意外傷害死亡,因為民眾急救知識普及率非常低,其中70%的患者在病發後的“黃金時間”內得到不到有效救助而死在了醫院外。

因此,呼籲大家瞭解急救,加入到學習急救的隊伍中來,因為它是阻擋死神的的盾牌,是保衛幸福的屏障,是救死扶傷的法杖,有了它,危急面前的生命或許不再那麼無助,有了它,更多家庭的幸福或許能夠延續更久。

這就是你我共知的“急救”

它,就是你我共知的“急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