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村裡放映露天電影麼?您喜歡看露天電影嗎?

阿春説村


說起露天電影,勾起了我塵封已久的記憶。在上世紀80年代,農村文化生活匱乏,露天電影成了最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記得上小學時,每當聽說晚上有電影播放,一放學我們幾個小孩就跑到村口等放映員帶影片回來。放映員也是本村村民,穿戴整齊,是村裡人羨慕的職業,我們都管他叫“演員”,他拿影片都是騎一輛自行車,將影片盒子掛在自行車後座,盒子上方寫著影片名字。因此我們小孩就相當於農村的小廣播,等傍晚村裡大喇叭廣播之時,在我們的宣傳下,全村人基本知道晚上要放什麼影片的,遠村十里八鄉的人們也都紛紛趕來看電影。

到了晚上,我們早早吃了飯,穿上爺爺奶奶的大棉衣,帶上小板凳,便奔向放映地,便於搶到最有利的位置。大人們幹完家務活帶上破棉衣、破皮襖,也三五成群的趕到場地,找合適的位置鋪置坐等。沒有可坐東西的人們乾脆找一塊石頭、磚頭當板凳。沒等播放開始,老老少少全家出動,頓時場地人山人海,黑壓壓一片。有站在牆上看的;小孩騎在爸爸脖子上看的;熒幕側面斜著看的,應有盡有。

放映場地一般是村裡的打蹍場、學校操場等地,空曠平坦,在牆上拉一塊影幕布,對面十幾米左右放置一臺放映機就算配置齊全。在寬熒幕上出現“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字幕,電影開播正式開始。當時的影片基本都是國產片、武打片之類,如少林寺、狼牙山五壯士、南征北戰等。在那個年代每個人的眼中,無論放什麼影片,都很精彩,都吸引人。

夜晚23:00左右,在孩子的哭喊聲,凳子的磕碰聲,被踩到腳的叫罵聲,嘻嘻哈哈的議論聲中,電影播放完了,意猶未盡的人們說笑著向自家走去,漸漸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那時放電影最怕遇到下雨,記得有次夜裡下起小雨,放映員喊問誰家有雨傘,需要給放映機遮雨,父親即刻回家將雨傘貢獻出來,那晚人們就在綿綿細雨中,熱情高漲的將影片看完回家了。

彈指一揮間,三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廣大農村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電腦、互聯網、電視機、智能手機、電影院等,人們隨時隨地可以選擇看電視,上網,甚至和朋友、愛人到電影院看電影等。時代的進步使得露天電影幾乎已經消失,但它曾經給人們帶來了節日般的歡樂和美好時光,使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們終生難忘。





鄉村子吟





果農趙哥


在外打工闖蕩的遊子,有多少年沒有看過露天電影了?小時候的我們可是看著露天電影長大的。隨著VCD,DVD的普及,露天電影消失不見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更習慣於去電影院看電影,而露天電影也漸漸被人們忘記了。

前幾天,回老家,在村裡意外發現,居然有個叫陳東林的人來我們村裡放電影。

我很奇怪,就問他:“村裡沒有人請你放電影啊?”他說:“我是商丘市新農村數字院線公司的,今年才開始到為百姓免費放電影的放映員,主要負責宋集鎮。”

我一聽,瞬間明白。去年,我在海鹽做項目,海鹽的一個鎮文化站站長曾向我吹噓他們鄉村露天電影放映隊。他們那放映隊是兩個人,每天晚上一起到村裡給老百姓免費放電影。

我問他:“就你一個人啊,不辛苦嗎?”他見我這麼說,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

他說:“咋能不辛苦,每天晚上,只要不下雨,基本下午5點必須出門。6點多到要去放映的村子,收拾收拾器材什麼的就到7點,開始播放兩部片子,不到晚上11點後不會結束,電影結束,看電影的都回家睡覺了,我還得收拾放映器材,一般不到凌晨基本到不了家。現在天不熱還好點,三伏天時,我穿的衣服都是水溼。辛苦是辛苦,看到村裡早早搬著凳子過來看電影的老人和孩子,感覺還是值的!”

宋集鎮21個行政村,陳東林已跑了好幾遍。哪個村子裡的人喜歡看戲曲,哪個村子裡的人喜歡看戰爭片,哪個村子裡的人愛看故事片,他都如數家珍。現在他和每個村子裡的人都很熟,他的麵包車只要五點後一進村,就會有孩子喊:“放電影的來了。”大人們聽到就會圍上來幫他搬器材,收拾桌椅,扯熒幕。放映結束後,也有村民主動幫他收拾器材,這樣為他節約不少時間。

電影播放時,他不看熒幕,他喜歡看坐在熒幕下觀影的老人和孩子。我問他:“為什麼不看電影呢?”

他說:“這些電影都是他精心挑選的,我早看過了。在村裡放的時候,我最想知道這些老人和孩子是不是喜歡我放的這個電影。”


民工札記


大凡出生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農村人,有誰沒看過露天電影呢?那個時候,農村晚上幾乎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看電影就是全村男女老少最盼望最高興地事情。

我小的時候,我們村還沒有通上電,放電影的時候總是要帶上用汽油的發電機,每逢放電影的時候,小孩子們便早早地來到放映點搶佔好的位置,一般的說,在放映桌前方是最佳位置,正對著銀幕,如果與放映員關係好,能坐在裝電影拷貝的鐵盒子上看電影,在那時,就會有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當發電機嗡嗡的響起的時候,在家裡的人,不管吃與沒吃都紛紛地快速趕來,因為電影馬上要開始放映了。

在我們村,每當放映到一定的時間,該來看電影的人都差不多到齊的時候,我們村(過去叫生產隊)書記就利用放電影的大喇叭講話,書記講的什麼內容我們小孩子不感興趣,也記不住,但書記的開場白至今記憶猶新。“兄弟爺們們,耽誤大家看電影了,我講幾件事,時間不長,也就三分鐘,不過我的錶停了。”每逢這時全場便鬨堂大笑。

有一次正在放映的時候,銀幕上的畫面忽亮忽暗,聲音也忽大忽小,放映員判斷是發電機的電壓不穩,這時我們村在區毛紡廠幹保衛的書記兒子孫剛便自告奮勇的去調試。誰知過了一會發電機不僅沒有調好電壓反而停止了工作。這件事讓孫剛成了全村人的笑柄,以至於我們只要看到他,遠遠地就喊“發電機電壓不穩了,快去調調去呀。”

一晃三、四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孩童如今已是人到中年,可每逢想起小時候在農村老家看電影的情景,就彷彿發生在昨天。





飄雪的日子18


放過露天電影,小時候在村裡,人們最好享受就是看露天電影。那時放電影的地方是一個叫做“曬穀場”的一個大場院,場院中央長年豎著兩根大木杆子。

要放電影的那天下午,村長用大喇叭喊道:“啊,注意啦,同志們,今天晚上有電影啊,同志們,今天晚上有電影啊。”他那洪亮嗓音比韓紅還要嘹亮。這嗓音被許多小孩摹仿過。

每到這時,夥伴們的心就癢得受不了啦。特別小的時候,總是媽媽抱著我去看,不帶弟弟去,再大了些,媽媽就抱著弟弟,領著我去看。到了晚上,村裡沒有路燈,一路上全是黑咕隆冬,深一腳淺一腳的,印象中手電筒總是虧電狀態,昏黃的小光打在地上就像一顆小雞蛋黃,四周黑漆漆的,總覺的有些可怕東西突然冒出來,緊張、害怕、興奮與從媽媽拉著的手傳遞過來的安全混絞在一起。

到看電影時,既看不懂,也聽不懂,只是對幕布上竟然能出現人物和聲音感到很好奇,甚至還有些害怕,特別看《三毛從軍記》時,裡面的三毛還沒有槍高,在戰壕裡都爬不上的模樣。既搞笑又滑稽,然而也讓我見識到戰場的殘酷,也萌生了從軍保衛祖國的念頭。

再大了些,就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看電影了,但還是有一種緊張感,因為村裡的夜晚實在是太黑了,到處是黑燈瞎火的,去的時候,天剛擦黑,一切還朦朦朧朧的,到了那個曬穀場,人聲鼎沸,電影一開演,馬上安靜了,每到一卷帶子快看完時,幕布就會出現一些像扔亂草一樣的雜亂畫面,四下裡便響起此起彼伏的尖銳口哨。大大小小的手電筒會打到幕布上亂晃。如果有的電影不喜歡看,那也得堅持看完,因為不敢一個人獨自往回走。

看完電影,我就混在一大群回家的大人們中間走著,從此,去誰家玩,我們多是相互討論電影中精彩的片段,有勇敢,搞笑的,滑稽的,小時候集體看電影的情景,成為永遠的美好回憶,那個時代的特寫,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裡……





湘邵惠伢子


對露天電影在70年代到90年代初2年 ,在農村十分盛行,最初是縣裡來兩人,趕著毛驢車到各大隊放電影,車裡拉著磨電機,放映的電影機和厚重的銀幕,一般一月能輪流一場,後來公社有兩位放映員,一男一女,一個大放映機子,放寬銀幕,一個小放映機子,放小銀幕。一聽說大隊有電影,人們都奔走相告,學生們更是急不可待,放學後或去搬板凳佔位子,或告訴家長趕快做飯,作業也不做了,有的還把自家親戚從別的村接回來一塊看。大隊裡的女播音員或大隊幹部,就早早在大喇叭裡通知,聽到後大家都興高采烈,喜出望外,別提多高興了!80年代初還沒有通電,就用腳蹬發電機發電,後來有電了,突然停電,社員們都等到夜裡12點是常有的事,往往等到最後也沒來電,只好帶著失望和遺憾回去了。

碰到颳風下雨,電影機用雨傘罩著,而村民們都興致極高,都不離開。我們小時候痴迷電影,都跑到十幾里路的別的大隊去看,還有地質隊去看,可以說是翻山越嶺,爬溝涉水,也不辭辛苦,很多時候,信息不準,都是撲個空,到那裡一問,說根本沒有放電影的,雖然有很大遺憾,但還是不後悔。

有時在別的大隊放的是看過的或不喜歡看的戲曲片,但仍然堅持看完。現在的年輕人恐怕是理解不了,那一代人及他們的父輩是怎樣的對露天電影痴狂,那種興趣是沒有什麼能比得了的,那是幸福的,快樂的。人們在喜愛電影的同時,更多的是能聚在一起,談論著,說笑著,接受著道德教育和文化薰陶,其樂融融,享受著天倫之樂和人間至善至純之美。

請關注三馬圖文,我最近在頭條發表的《小時候的露天電影》,可搜索閱讀、交流,共憶過去的好時光。


三馬圖文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人都應該記得農村露天放電影是個很令人高興的事!那個年代農村的文化娛樂活動是非常少的,基本上也就是逢年過節了各個村才會包幾場電影或者請個劇團唱一臺大戲什麼的,那時候放電影是要給錢的。每次有這種演出當然也是老少爺們全出動,早早搬個凳子佔個好位置。那個時候看個電影甚至要跑上好幾裡,還是冰雪無阻的~

最近幾年,農村又開始經常露天放電影了,現在是文化下鄉活動,每個月每個村要有一場電影的,當然都是免費的。可時代發展的今天,農村的文化娛樂與上世紀那是天壤之別了,每家標配的有電視、大部分還裝了寬帶、電腦~另外,現在農村大部分都成了空心村,青壯年男女都外出打工了,所以現在在農村就算是免費的放映,去看的人也很少了~

農村如今的青壯年回家過年時,就算是有電影他們也鮮有人去看的。第一他們要打牌娛樂或小賭,其次要扣手機,最無聊了才找朋友吹吹牛,喝喝酒~

因此,未來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還需要加強的!


大眾觀察臺



小太陽284298691


露天電影,我小時候的回憶。

小時候三五成群的小夥伴一起抱著小板凳,去當時的大隊部(現在叫村委會)看電影,有說有笑,也是童年最開心的回憶之一了。

我小的時候,我們村黑白電視都沒幾個,所以村裡只要來了放電影的,我們村的大喇叭就會嗷嗷的叫,就是為了告訴我們村的所有人,趕緊來大隊部看電影了。聽到吆喝後,家家戶戶的大人們有揹著小孩的,有端著飯盆的,都陸陸續續像逛廟會一樣趕去大隊部集合,生怕去晚了,沒有好位置了,那陣勢,別提多熱鬧了。

記得我們那時候露天電影放映的最多的就抗戰系列,像地雷戰,地道戰等,現在還記得地雷戰裡面一個日本工兵,排雷時挖到了個便便雷。場面十分搞笑,當時現場是一片歡聲笑語。



時光荏苒,光陰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由於科技的不斷進步,當時的黑白電視機也首先被彩色電視劇取代,再被現在的電腦,網絡電視取代,最後又被我們手裡的手機,平板取代。而當時的露天電影,早已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後又被時代所拋棄。


雖然現在我們的觀影設備越來越先進,但終歸找不到兒時坐在母親懷裡或者父親尖頭看露天電影的那種開心,又充滿期待的心情。現在的我們可以已為人父或者為人母,為了工作為了生活,也已不能經常的陪在父母身邊了,可當你們逢年過節回家看望父母時,請放下手中的手機,關掉微信qq等多陪陪漸漸蒼老的父母說說話。


鄉村羅師弟


以前我們小時候的時候經常放,現在很少了。我是一個80後,記得我們小的時候,只要村子裡面組織放電影,那可以說是相當熱鬧,大人們都從家裡拿個小板凳,坐在那一邊看一邊聊天,冬天的話甚至裹著個大棉襖坐在那。小孩子們都在那你追我趕,瘋瘋鬧鬧,很是熱鬧。現在很少放電影了,因為放了也沒幾個人看,人都不在家裡面。只要到了晚上,村子裡面都很熱鬧,現在一到晚上村子裡面靜悄悄的,都在自己家裡面玩。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變化是因為第一物質文化生活的巨大改變。以前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網絡電視,有電視也是那種黑白的電視,收不了幾個臺,想看一部電影還真的只能等到村裡組織統一放電影。現在不一樣了,想看電影電視劇只要到手機上電腦上一搜索,立馬出來了,非常方便。第二個,以前外出打工的人員比較少,村子裡麵人比較多,晚上沒電視看沒事就出來玩聊天。現在迫於生活壓力,大部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掙錢,剩下的就是老人和小孩,變得非常冷清,依然沒有人再出來玩了這就是我自己的一些觀點,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