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七旬農民花光積蓄繁育萬株東北紅松,騎摩托車尋找捐贈單位


宋忠華,山東省榮成市虎山鎮黃山王家村農民,今年七十多歲。十五年前,為了心中的夢想與情結,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和村民的嘲笑,硬是將適應東北高寒高緯度生長的紅松,搬進與之氣溫緯度相差懸殊的山東威海。苗木長成後,他又騎著摩托車四處聯繫捐贈單位,先後免費捐贈給學校、軍營、景區等單位4200棵。2016年,他榮登中國好人榜。

這就是有著“北國寶樹”美譽的紅松,它比我們常見的黑松針葉更多,“個頭”更挺拔。成年紅松樹幹粗壯,高可達40米,一般可活六、七百年,主要分佈在東北長白山到小興安嶺一帶。1965年,20歲的宋忠華和母親一起,到吉林省的臨江市謀求新生活。臨江位於長白山腹地,遍佈山區的紅松林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2001年,56歲的宋忠華返回虎山鎮黃山王家村生活後,常常思念起與其相伴30多年的紅松林。對於威海種紅松,宋中華請教的專家表示,紅松生長對環境要求非常高,在威海培育成功紅松並不是件容易事。


他的老伴和孩子更是覺得,一個農民能育種繁殖紅松,簡直是瞎折騰。不過,家人和專家的意見,並沒有打消宋中華心中深深的紅松情結,他覺得自己得試一試。

2004年,他託吉林臨江的朋友寄來2斤、約1700多粒紅松松子,先在自己的3分小菜園裡培育。第二年,這1700多粒松子只培育出了30%的樹苗。此後5年,宋忠華陸續又從朋友那要來紅松松子,但成活率僅達到20%左右。即便是成活下來的樹苗,也總長不高。

宋忠華非常著急,他買來很多專業書籍,不斷請教林業專家,還和種植紅松的朋友進行交流……紅松樹苗終於在2010年的時候開始明顯生長,10釐米、20釐米、30釐米……有的樹苗最高長到了兩米。看到茁壯成長的紅松樹苗,宋中華終於開心的笑了,6年的辛苦終於有了成果!


為防止長大的苗木擠在一起,宋忠華逐漸把3分育苗的土地擴大到10畝。規模擴大,就意味著花費增多。宋中華沒有退休金,半輩子攢下的十幾萬元的積蓄也全部花光。沒錢請人照看樹苗,他就動員老伴和他一起幹。

上萬棵紅松全由他和老伴管理:育苗、澆水、除草、施肥、打藥。“夏天,我倆就跪在紅松樹苗中鋤草,常常一跪就是一天,到最後,身子都不聽使喚了。”宋忠華老伴說。

2014年,宋忠華的紅松樹苗培育初具成效。很多人以為,他可以藉此發一筆財了,因為一棵紅松的市場價在200元左右。然而,他卻決定捐贈紅松。他騎著摩托車四處奔波聯繫捐贈單位,先後免費捐贈給學校、軍營、景區等單位4200棵。他這舉動著實讓很多人不解。

他卻說希望有一天,自己培育的紅松可以生長到幾十米高,遍佈於威海的山野、學校、部隊之中。如果人們還知道這些樹的種植者是誰,他就更欣慰了。

圖為宋忠華正在查看紅松果實成長情況,他已吃到自己培育出來的紅松松子。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