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發現的隋朝千年糧倉專家稱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怎麼看?

小城市的奮鬥者


被發現的隋朝千年糧倉專家稱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怎麼看?

在古時候,封建王朝的帝王們都是重農輕商。其實這就反映出了一個社會問題,糧食是國家根本!古時候不像現在,那時候沒有雜交水稻的存在,因此百姓們種了糧食以後,產量並不會很多。再者來說,古時候經常會發生災荒,那時候也不像現在有這麼多應對的方法。古人們一旦遇到了災荒,地裡可能就是一粒糧食都沒有,沒有食物的話,當然就只能依靠朝廷賑災。所以,古代的天子們也是有著防患意識,朝廷會向百姓徵收糧食,第一是為了作為軍資,運送到前線給打仗的將士們,或者是戍守邊疆的將士們。第二就是為了囤糧,以防哪些地方出現了災荒,到時候就可以派人去賑災。



朝廷每年向全國各地徵收糧食,糧食數量加起來還是挺多。這麼多的糧食,那該如何存放呢?隋煬帝就想出了一個妙招。隋煬帝也是歷史上頗受爭議的帝王,有人說他殘暴無情,又喜好美色。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他還是做過很多利於天下百姓,福澤後世的好事。比如說他修建起的隋朝大運河,為了修這一條大運河,他是招了很多的百姓做苦力,因此當時不少人都痛罵他。但現在再來看大運河,不少人又會感激他,因為這條大運河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使得兩地的人們交通更便利,更容易進行貿易活動,百姓生活也越變越好。



除了大運河以外,隋煬帝還修建起了一個巨大的國家糧倉。他修建起的這個隋朝糧倉,將古人的智慧體現得淋漓盡致。當初,在洛陽發現這個糧倉的時候,不少人覺得相當驚訝。這個糧倉面積特別大,大約是一個足球場的幾十倍。裡面的容量更加驚人,最主要的是,要修建這樣一個糧倉,看似簡單,實則需要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再者來說,要維護這樣的糧倉,所需要的成本也很高,所需要的建築知識也很強。並且,這種糧倉的實用性還特別強。如今已是上千年都過去了,但在農村很多地方,依然使用著隋朝傳下來的這種儲糧方式。從這也能看出,古人的智慧真的是完全不輸於現代人。



想要存儲糧食,最主要預防的有三個點,第一是防潮,糧食受潮以後就會發黴,這類糧食就無法食用了。第二是防火,儲存糧食的地方若是起火了,大火併不容易撲滅,等火燒完以後,剩餘的糧食就沒多少了。第三是防蟲鼠,人要吃糧食,蟲鼠也要吃糧食,再加上它們體積小,不容易被人發現。因此它們很容易悄無聲息的就混進糧倉中,那時候它們就高興了,但人類就想哭了。



隋煬帝設計起來的這個隋朝大糧倉,就能實現這3點預防。因此,這個糧倉真是解決了國家儲糧的一大問題。再後來,也有不少人使用著他這種儲糧方式。在現如今,有不少專家都稱讚,這個技術太超前了,以現在技術都還沒辦法完全破解。所以說,古人的智慧太讓人讚歎。


紫禁公子


我一進來就看見不明覺厲的群眾在噴專家言辭誇張,其實這次專家真的被冤枉了,就糧食存儲技術而言,上千年以來還真沒有突飛猛進的變化,這並非厚古薄今。

被發現的隋朝糧倉

所謂的隋朝千年糧倉是指隋煬帝時修築的大型糧倉——回洛倉。

中國是糧食大國,也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安全底線,歷來農民起義基本都是因為鬧饑荒老百姓沒飯吃,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揭竿而起,因此只要思維正常的皇帝都知道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但古代糧食產量不高,天災人禍頻發,為了確保糧食安全,糧食的存儲就成為一個事關國家民生的重要問題。

隋煬帝在歷史上被形容為一個暴君,但其實他做出了很多非凡的事情,最大的貢獻當然是開鑿京杭大運河,以及修建國家糧倉。

隋文帝楊堅在世時,隋朝便已經在黃河沿岸修建過四個大型糧倉,分別是洛州的河陽倉,陝州的常平倉,華州的廣通倉,衛州的黎陽倉,以應對饑荒年份不時之需,但這些糧倉仍不足以滿足糧食安全需要,因此隋煬帝再接再厲,又興建兩個更大的糧倉:洛口倉、回洛倉。

著名的洛口倉,也叫興洛倉,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河洛鎮,隋唐農民起義時,瓦崗軍領袖翟讓、李密曾率軍攻取洛口倉並開倉放糧,賑濟百姓,使得起義隊伍迅速壯大。

隨著時間推移,當年的洛口倉已不復存在,另一個回洛倉遺址則被成功發掘。

回洛倉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馬坡村以西,因距離洛陽很近,主要功能是為洛陽城內的皇室、官員和百姓供應糧食。

回洛倉遺址在2004年被首次發現,經過長達十年的考古發掘,2013年,整個回洛倉終於完整浮現在世人面前,而這個結果是令人震驚的。

回洛倉不是一個倉庫,而是一個大型倉庫城,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形象地說,大概相當於50個標準足球場,內部分佈著多達700座倉窖,每個倉窖都是內徑10米,外徑17米,深10米,據估算每個倉窖可存儲約50萬斤糧食,整個倉城可儲糧3.55億斤。

先進的隋朝糧倉技術

整個回洛倉的倉窖都在地下,大家可能認為地下有水,肯定十分潮溼,不利於糧食儲存,但我們的先人用他們獨特的智慧,完美避免了這一問題。

一是選址好。興洛倉和回洛倉都建在山地丘陵上,海拔較高,土質乾燥,土層深厚,不怕水淹,不易受潮,且兩個倉庫都靠近水路,方便糧食轉運。

二是基礎好。回洛倉的建設顯示出古代紮實的土建技術,倉窯的基槽進行了有效夯打,十分堅實,使得水分不宜滲透,利於防潮。

三是技術好。回洛倉的倉窯內部牆壁進行了火烤,烤乾水分,然後塗抹膏泥,再用木釘鋪設木板,木板上再敷席,使得十分乾燥,有利於糧食的長期存儲。

如果直接縱向對比,現代技術肯定高於古代技術,但古代糧倉建築技術仍然充滿了古人智慧和心血,即便放在現代來看也並不過時。正因為如此,回洛倉才能作為“中國大運河”核心組成部分內被成功選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現代糧食存儲技術

數千年以來,影響糧食存儲的三大因素始終未曾變化,即溫度、溼度、防蟲鼠害。

以現代糧食存儲技術為例,目前常用的技術有準低溫儲藏(20度以下)、氣調(充氮)、低劑量燻蒸、電子測溫測水測溼、互聯網監測攝像等等,這些技術確實十分先進、智能和自動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都是圍繞控制適宜的溫度、溼度、防止蟲鼠害滋生的。

圍繞這三大因素來看,古今糧食存儲技術並未有本質區別,而且從實際效果來看,古人存儲糧食的技術一點不比現在差。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因為現代技術帶給人類的往往是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大的規模、更低的成本,但未必是更好的質量。

以建造糧倉為例,回洛倉這種規模的糧倉,在投入同等人力的情況下,隋朝可能需要3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建好,但現代3個月就能建好,這就是先進技術的效果。

然而,就糧食存儲效果而言,兩者並無差別,古代甚至更勝當今,因為影響糧食存儲效果的不僅有技術原因,更關鍵的還是人的因素,即管理因素。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隋朝的千年糧倉——“回洛倉”,其建造技術與技巧的確令人稱奇,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但要說“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有點誇大其實了吧。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糧倉到底有哪些令人驚奇的地方:

回洛倉又稱興洛倉,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河洛鎮。據史料記載,此糧倉建於隋煬帝大業二年,倉內有三千糧窖,每窖藏糧超過八千擔,守軍上千人,以此估計,興洛倉共有2400萬擔糧食。

2004年9月,由於洛陽一拖廠區進行修建而被發現,2009年7月,開始初步勘探。為配合2014年“隋唐大運河申遺計劃”,於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對其進行保護性挖掘。回洛倉城東西長達到1000米,南北寬355米,面積達355000平方米,和5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相當。倉城內佈局的整齊有序,有管理區、倉窖區、道路與漕渠,一共有700多座倉窯,每個倉窯口都成橢圓形,內徑約10米,深約10米,倉窯外圍還有基槽。

每個糧倉的建造過程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不僅考慮到了防潮防蟲防火,還起到了很好的密封性。

首先來看看倉窖的建造吧!

第一步是按照事先的設計挖好倉窖;第二步是點燃乾草烘乾整個倉窯;第三步是用燃燒後的草木灰混合泥土塗在第一層;第四步是鋪設木板席子等防潮,最後放入糧食封存。這種倉窖因為經過了火燒,不僅防潮,而且土壤內的蟲卵也被燒死,還能防蟲害,而且密封性極好。

最能體現古人智慧的是:他們居然是通過在糧倉入口處種植的小樹苗來判斷糧倉的存儲情況。倉窖裡的糧食一旦受潮黴變,就會影響到小樹苗的生長,進而達到控制糧倉情況的作用。

由於戰亂,其中一個倉窯裡的糧食竟然保存到了現代,考古人員從中取出了部分糧食,種子居然還發芽了,種下去以後竟然還結出果實了,經過了千餘年,這不得不讓我們佩服古人的智慧。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此種保存糧食的方法在農村地區依然廣泛應用,所以,並不存在現代科技無法超越的可能。無論是古代技術還是現代的科學技術,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更多的是為人類生活服務的,只不過是我們更驚歎於古人的智慧而已。


悟空八卦歷史


公元617年3月,瓦崗軍李密帶領數萬人馬,攻取了興洛倉,然後打開倉窖,賑濟災民,促使大量的貧苦百姓投靠了瓦崗軍,瓦崗軍的人數也得以迅速增加。其後,李密一鼓作氣,又拿下了回洛倉。

後來,王世充帶領隋朝援兵趕到,將瓦崗軍圍困,李密不敵,棄守回洛倉,回洛倉又被王世充佔領。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大軍圍困洛陽城中的王世充數月,逼迫王世充投降,回洛倉最終落到了李世民的手裡。

(隋代回洛倉遺址)

那麼,回洛倉是什麼,為什麼隋末的各諸侯軍隊,要拼命爭奪呢?

實際上,這是隋煬帝修建的,除了大運河之外的又一項大工程。

隋煬帝定都洛陽後,在周邊修建了許多規模宏大的國家糧倉。其中,就包括了回洛倉、興洛倉等。他憑藉著大運河便捷的水路航道,將大量的糧食囤積在了這些國家糧倉內,以保證當時整個洛陽皇城的糧食所需。同時,為隋煬帝軍隊的南征北伐,提供了充盈的糧草。

隋朝糧倉的發掘,始於2004年,直到2012年才基本發掘完畢。從已經發掘的情況來看,其規模之大,保存糧食技術之完美,存糧總量之巨,都讓專家為之咂舌。

而這些糧倉中,尤以回洛倉最為有名。

回洛倉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位於“洛陽北七里”,是隋朝國家糧倉中規模最大,儲存糧食最多的一個糧倉。當回洛倉完全呈現在世人面前時,考古專家都為之震驚,紛紛被這座1400多年前的國家糧倉所折服。

回洛倉的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其面積相當於50個足球場的大小。《資治通鑑》中記載:“倉城週迴十里,穿三百窖,儲積糧谷。”整個倉城分成四個區域,分別是辦公區域、倉窖區域、漕運區域和車馬道。

考古發現,在這片遺址上,規整地分佈著710座倉窖。每個倉窖的直徑達10米,深約10米,可以存放大約50萬斤的糧食。這樣算下來,整個回洛倉能存放糧食達到了3.55億斤,這是一個怎樣龐大的數字!

(隋煬帝劇照)

1000多年前的回洛倉,儲藏著從全國各地經大運河源源而來的糧食,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倉”。

除了規模宏大外,最讓專家稱奇的就是回洛倉存儲糧食的方法。

元代農學家王禎在《農書》中,曾對古代儲存糧食的方法有著詳細的記載:“夫穴地為窖,小可數斛,大至數百斛,先令柴棘,燒投其土焦躁,然後周以糠,穩貯粟於內。”

經考古專家的實地考察,回洛倉正是採用了這種獨特而有效的儲糧方法。

其一、精心選擇地勢和土質。

回洛倉建在洛陽城外邙山的緩坡地帶,這裡土層較厚,雨水不會淤積,易於排水。同時,這裡的土質乾燥,黏性較高,可塑性強,不會輕易崩塌,非常適合挖掘倉窖。而且,回洛倉緊鄰漕運,能實現糧食的大量轉運和集中。回洛倉距離洛陽城也不遠,方便隋朝對於糧倉的防衛和管控,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考古專家在回洛倉舊照)

其二、建造過程科學。

挖掘好倉窖後,先在倉底和倉壁鋪上一層厚厚的棘草,把它壓實。然後點燃這些棘草,既可以除去倉壁的溼氣,讓倉內土質乾燥板結,還可以燒掉土層中的各種蟲害,讓糧食免於遭受蟲災。

然後,再在倉壁抹上一層厚達20公分的青膏泥。這些青膏泥的密封效果非常好,既可以防潮,還可以預防雨水滲漏。

最後,在青膏泥的上面鋪上一層糠,再墊上一層木板或草蓆,徹底達到防潮的效果。把糧食裝進倉窖後,在倉口處用青膏泥密封。

這樣一套流程下來,倉窖就能防潮除蟲了,窖內的糧食也可以儲藏數年之久。

據說,專家曾在含嘉倉的一個倉窖裡發現了滿滿一窖糧食,雖然已經全部碳化了,但仍然可以看出每粒糧食的完整形態。由此可見回洛倉儲糧技術的成熟和科學。

就目前的儲糧技術,肯定遠遠高於隋朝時期,但在1000多年前,古人就能想出如此科學的方法,解決了存糧中的防潮和防蟲的技術難題,也確實讓人驚歎。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先”,正是因為古代統治者對糧食的高度重視,才造就了回洛倉這樣的千年糧倉奇蹟。


張生全精彩歷史


隋朝的千年糧倉,指的是含嘉倉和回洛倉,當年隋唐大運河的主要功能是漕運,而漕運的主要物質就是糧食,而洛陽含嘉倉和回洛倉就是隋唐洛陽城的兩座大型的國家糧倉。

含嘉倉,隋唐時國家糧倉,唐朝時主要使用含嘉倉,被稱為“天下第一糧倉”,2014年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圖為含嘉倉刻銘磚,現藏於隋唐大運河博物館。

含嘉倉興建於公元605年,也就是隋大業元年,歷經隋、唐、北宋三個王朝,沿用500多年後廢棄,上世紀70年代在隋唐洛陽城東城之北發現了含嘉倉遺址,從勘探情況看,含嘉倉遺址糧窖總數在400多座,每座糧窖的儲存數量是25萬公斤,與《通典·食貨》記載的數據相符,在一千多年前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下,約1000個農民一年辛勤勞動的果實,由此可見整個含嘉倉內儲存糧食數量是相當驚人的。

圖為含嘉倉糧窖遺址,倉窖上方房屋已淹沒,地下窖池像口大鍋一樣,圓口直徑11米,倉內出土的穀子經化驗,雖過了千年,有機物含量仍高達50%,可見儲存效果之佳。

選在洛陽城周邊儲備大量的糧食,取決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交通,含嘉倉遺址靠近洛陽北城牆,西邊是瀍河,隋唐時期洛河和瀍河水系相通,為糧食水上運輸提供便利條件,因此隋煬帝在興建含嘉倉的同時,下令開鑿大運河,不得不說,隋煬帝雖然驕奢淫逸,但有辦大事的眼光和手筆,在他手上的大運河、大糧倉、繁華的洛陽,其實也成就了大唐盛世,盛唐的豐功偉績有他一功。

有人說隋煬帝苦徭役,其實楊堅父子吃過沒糧的苦,由於關中平原狹小無法滿足偌大的長安城,把全國糧食通過陸路運到長安代價太大,當年長安城鬧饑荒,隋煬帝曾帶著軍隊到洛陽尋糧食,被稱為“逐糧天子”,有過嚴重缺糧痛處隋煬帝才舉全國之力解決吃糧問題,圖為回洛倉遺址上用綠化帶標註其恢弘的倉窖。

而回洛倉同樣是隋唐大運河沿線重要的糧倉遺址,《隋書》和《資治通鑑》都有記載,隋煬帝繼位後營建東都洛陽,在洛陽城北興建回洛倉。2004年以後回洛倉陸續被髮掘出來,倉城形制及面積為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350米,總面積相當於50個國際標準的足球場,其中內徑10米的倉窖,整齊排列大約700座,氣勢磅礴。

回洛倉,規模更大於含嘉倉,現已探知倉窖有710座,每座能儲糧50萬斤,共儲糧3.55億斤,由於回洛倉在洛陽城外,隋末被農民軍攻破,唐建立後吸取教訓棄用了回洛倉,所以回洛倉僅短暫使用後被歷史遺忘,圖為回洛倉的倉窖截面圖。

在倉城內有東西南北方面的道路,最寬達40米,路面有車轍痕跡,倉城西邊和南邊發掘有20米寬通向瀍河和谷水的漕渠,這是運送糧食通往水路的道路,據《舊唐書》記載,回洛倉的糧食到了唐貞觀年間還在食用,除了其驚人儲量外,能儲存多年的製作工藝令人觀止,通過發掘發現,回洛倉窖建造完成需要經過火烤、塗抹青膏泥、鋪設木板和席子才可使用,這樣可保證糧窖恆溫恆溼,糧食長時間儲存而不變質。


圖文繪歷史


對於古代的帝王來說,修建儲存糧食的糧倉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穩定。但是對於我們後人來說,糧倉的考古價值確實不比王侯將相的陵墓那樣有吸引力,既沒有讓人驚詫的奇珍異寶,也沒有大量的碑文材料供史學家考據歷史人物或者大事件。但是隋朝的這座千年糧倉回洛倉的確十分出名,而下令修建它的正是一直被黑的隋煬帝楊廣。

很多人提到隋煬帝就想到荒淫無度和殘忍暴虐,其實他是一位文武兼備軍政全能的帝王,一手打下了隋唐盛世的基業。比如他完善了科舉制度,開鑿了大運河,開拓絲綢之路,親率將士征討吐谷渾等等功績,只是他本人好大喜功急於求成,弄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後弄得個慘死的下場。隋煬帝好戰,為了保證自己軍隊的軍餉,確保國家穩定,他修建了諸多十分雄偉的天下糧倉。

回洛倉有多大呢?根據考古專家測量,這座糧倉的平面面積有50個足球場那樣大,隋煬帝在遷都洛陽之後就立刻開始修建這座糧倉,主要還是為洛陽城的正常運行提供糧食,畢竟諸多王親貴族跟著一同來到洛陽,生活總是需要得到保障的。回洛倉之所以讓考古學家們驚歎,主要還是因為他的規模之大。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回洛倉擁有倉窖三百多個,文獻通考之中的記載則是三千三百個倉窖,根據專家的考證,回洛倉的倉窖竟然有700個之多,的確讓人震撼。

不僅僅是數量多,每一個倉窖的儲存量也是極大的。據科學家計算,一座倉窖所能存儲的糧食可達到50萬斤以上,整座糧倉可儲存的糧食高達3.85億斤,十分讓人驚歎。倉窖的修建不僅僅是圖一個“大”字,其存儲糧食的實用性也是經得住歷史考驗的。

倉窖整體是圓形的,建造之時,首先先挖出一個外徑16米左右,內經10米左右,寬3米,深1.5到2米的環形基槽,然後就在這基槽之中夯打,以形成足夠堅實的倉窖口。這樣的倉窖口不僅僅可以防水還可以防止坍塌。之後,倉窖的挖掘工作才正式開始,倉窖深10米,挖完之後先將倉窖的牆壁用火烤一遍,隨即塗抹一層青膏泥,鋪上一層木板,最後再鋪上一層席才算是最終完工。

以這樣的技術製造出來的倉窖能夠最大程度地保存糧食,據說隋朝糧倉裡的糧食一直吃到了隋朝滅亡後的唐朝貞觀年間。回洛倉是隋唐大運河的附屬配置,是大運河沿途最為重要的糧倉。通過今天對回洛倉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大致猜測出當年大運河的繁榮盛況。

回洛倉的壯觀我們是十分驚歎的,但和今天的糧食儲存技術相比還是很落後的。我國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經建設了倉容高達1000多億斤中央直屬儲備庫,和這樣宏偉的現代化糧倉相比,回洛倉實在不值一提,只是現在很多人還是喜歡以這種現代人比不上古代人的噱頭吸引大眾視線罷了。


木劍溫不勝


看題主的描述,隋代直接建在洛陽的糧倉,應該指的就是 回洛倉。

回洛倉位於現在的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和馬坡村一帶,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

史書中記載隋煬帝即位之後,就開始營造東都,並且把天下各地的富家大族多達上萬家都遷到新修的東都,洛陽來以充實人口。這也是封建社會中常用的對地方豪強的控制辦法。

這時候就有問題了,遷來了大量的人口,糧食不夠吃怎麼辦?於是就需要修建龐大的糧倉來儲存數量龐大的糧草以共足夠的人口日常所需。

2004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帶鑽探時發現了倉窖和古代道路古代墓葬的存在。於是長達十數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就此展開。當真正的考古發掘工作展開之後,整個考古學界都震驚了,發現這裡不只是單個的倉窖,而是可以被稱之為倉城!初步推測整個倉城中大概包含倉窖有700座。可能您對這個數字還不太感冒,那我們就寫拿出一倉窖就來說。

比如回洛倉中有一個被編號為3號的倉窖,它的體積達到了400多立方米,能夠儲存糧食達到55萬斤,按照這個數量來算,如果整座倉城全部裝滿,總的糧食儲量可以達到3.85億斤!

不僅儲量大,回洛倉的技術含量也是相當高的。2012年到2014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回洛倉遺址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古發掘,這也是境內考古工作者們共清理出來了四座倉窖。這四座倉窖的開口大概在地表以下1.1到1.3米,艙底距地面6米到9.3米不等,倉的形制都是口大底小的圓缸形。

在修築的時候,首先要對倉窖的口部進行加固,先在外圍挖出基槽,然後分層夯築加固倉窖口部的強度。之後才能向下開挖倉窖。

挖好成形之後,需要修整、夯打倉窖的壁和底,也是起到加固作用,之後還要在周圍壁上塗抹一層青膏泥。

最後用火將整個倉窖烘乾。

另外在儲存糧食之前還需要鋪設其他防護鋪墊。比如周圍壁上和底部在青膏泥之上還要鋪設木板、葦蓆,以防止糧食受潮。

當然整個倉窖並不只有地下部分,倉窖上方還需要修建地上建築頂蓋,防止下雨和揚塵等影響。

但是回洛倉並沒有使用多長時間,唐朝以後,回洛倉就不見於史料記載,同時考古發掘工作也證實了,回洛倉使用時間較短,有些倉窖甚至是空的,大概在隋朝滅亡之後回洛倉這處龐大的,昔日輝煌的國家糧倉就被廢棄。

至於技術水平很高,那是沒問題,但是說現在都無法超越,一味厚古薄今,純屬扯淡。

元芳,你怎麼看,看完加個關注可好~


廢墟的沉默


說起古代的糧倉修建,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被黑化嚴重的隋煬帝。隋煬帝的功績,可以用四點來概括。興建兩都,廣設倉庫,開通大運河,修築馳道。在隋煬帝修建的這些糧倉中以洛陽的含嘉倉最具代表性。



那麼他修建的這個糧倉有何奇特之處呢,其一規模大,據史書記載,在當年,含嘉倉儲存了數以萬石的糧食,其儲存量足以存儲唐朝一年糧食產量的一半。




其二在於他的修建十分科學,首先他的選址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這裡水位較低。修建的時候每一道步驟都很細膩,當時人們封存糧食時,採用的是席子夾糠法,(將窖壁挖好後用火烤乾,把草木灰順勢攤在窖底,上面鋪上木板,木板之上再鋪上席子,席子上墊穀糠上面在鋪席子),使糧窖隔溫保溼。



糧倉建成之後整個洞穴都被火烤乾了,這就導致了糧倉內十分乾燥,不會產生寄生蟲和水分,為糧食存儲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儲存環境。據說在專家挖掘的過程中,發現了糧倉下面還有糧食穀物,神奇的是,沒過幾天種子意外的發芽了。

這麼大規模的糧倉,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見,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古今譚


“無法超越”這個詞使用的過於誇大了,但是我們現在仍然要肯定“糧倉”的存在,也不得不驚歎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在當時技術缺乏的環境下,竟然能創造出如此完善的回洛倉,談起回洛倉我們先談談製造它的隋煬帝。

我們眼中的隋煬帝已經被影視劇定型為殺夫奪位、荒淫無道的昏君,但是在此,我們要辯證認識一下真正歷史上的隋煬帝,關於他的功勞:第一件事就是開創了空前絕後的科舉制,為政府政治選拔人才,成為基層平民翻身的一個機會;第二件事就是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實現貫通了南北貿易,也促進了南北交流和民族融合;第三件事就是隋煬帝楊廣未登基時候,曾帶兵跨過長江天險,把其父隋文帝口中的“不現實變成了現實”,從此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約四五百年的分裂時期,實現了南北大統一。其實隋煬帝還是功績很斐然突出的。從以上幾點我們就不難理解回洛倉的產生了吧!



回洛倉,顯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據統計,回洛倉總佔地35.5萬平方米,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總體呈現長方形,在回洛倉的內部建設,整齊劃一,結構功能完善,保障措施齊全,無處不提現著古代大國工匠的獨具匠心。

看法一,隋文帝時期和隋煬帝執政前期,隋朝的經歷一度達到了連年豐收,國庫殷實的局面,特別是南北京杭運河開通後,廣通渠、永濟渠和通濟渠的相互連接,將供給糧食的水源分配到了各個地方,灌溉問題的解決,直接帶來了糧食的成倍增收,再加上隋煬帝的暴斂賦稅,徵收上來的糧食無處堆放,建造幾個規模大的糧倉用來儲存那就是必須的了,所以此時回洛倉就應時而生了。



看法二,古代行軍打仗的首要前提就是後勤供給保障工作,如若將士官兵沒了口糧,仗就沒法進行的。我們也知道回洛倉被建造與河南洛陽,洛陽在古代可是政治軍事經濟重鎮,也是隋朝當時的樞紐之一。隋煬帝時期,曾經三次對外征戰高句麗,因為行軍路遠,戰線被拉的太長,後勤給養跟不上行軍速度,而且當時的國家中心在首都長安,這樣就很有必要建造幾個大型的屯糧所。在此進行屯糧,有利於保證洛陽的軍事進行和全國的軍事進行,緊急時刻可以從洛陽往外調糧。

看法三,隋煬帝早就想遷都洛陽,但是當時的洛陽並不具備一個國家首都的資格,因為南北朝亂世剛剛結束,洛陽又是歷朝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所以當時的洛陽一片凋離蕭條之景。修建回洛倉有利於加強洛陽建設,回籠洛陽人口,發展洛陽經濟,從而達到隋煬帝可以遷都的標準。

無論怎樣,回洛倉的創造還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它是中國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正視它的存在,尊重保護它所代表蘊含的古代價值。


小鎮月明


2004年的時候,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陽一帶進行考古挖掘,當時一路發現了許多的倉窖和古代地下通道,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關注。於是長達10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就從此展開了。

在考古學家不斷深入的發掘之後,發現這裡不只是一個單一的倉窖,這裡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倉城。

一開始挖掘到一個倉窖,它的體積就達到了400多立方米,足以讓考古學者感覺到震驚。而經過後來的不斷挖掘發現,專家學者們推測,這一帶大概應該會有700多個這樣的倉窖!

700多個這樣的倉窖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意思也就是說其中一個單一的倉窖,按它能夠大概儲存糧食達到55萬斤來算。如果整個倉城都裝滿糧食的話,那麼它的糧食總儲蓄量可以達到3.85億斤以上。也就是說這樣一座倉城能夠養活一座城市達到500年之久。

而經過一番研究之後,這個倉庫就是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的回洛倉,也就是位於如今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和馬坡村一帶的大型糧倉。

據隋史記載,隋煬帝在登機之後就開始營經營京都洛陽,並且計劃著將天下所有的富貴大族人家都遷到新修的東都洛陽來。以充實洛陽的人口,帶動洛陽當地的經濟發展,這其實也是封建統治者常常用來對付地方勢力的一種方法。

而洛陽從一片虛無到繁華似錦,人口大量增多。那麼接踵而來的就是需要解決人口需要的糧食問題。所以隋煬帝就開始著手修建龐大的糧倉,來提供洛陽人民的糧食。

而這個隋朝洛陽回洛倉,到底技術先進在哪些地方呢?

要想保存糧食不壞,要解決三個大的問題,一是防火,二是防潮,三是防蟲。

防火問題對於糧倉來說,主要是選好優勢的地理位置和隱蔽的地方,儘量的遠離可能發生火災的地方。回洛倉選在了洛陽的郊區。並且常年有人把守,而且回洛倉的倉窖是挖掘成一個橢圓,並且循環下降。


也就是說,他並不是一個直接向下的通道,而是彎曲盤旋的,這樣有利於減少火災的發生,並且便於人們第一眼看到火災,及時的進行撲滅。

第二個問題就是防潮。在南方基本上糧食存儲的最大問題就是防潮了。而在北方防潮可能做得比南方更好,因為北方氣候條件相對乾燥,而且土地裡面的溼度不高。要是在南方往下挖十米就已經成了井,更別說進行糧食儲存。

在回洛倉的建設過程中,聰明的隋朝人在倉窖周圍的峭壁上用大火進行燃燒。而燃燒過後的倉窖,其周圍近百米地方的含水量都烤乾得差不多了。

再加上黃河以北的土地本來就含水少,再大火燒完峭壁之後又在窖壁上塗上一層青膏泥。然後再鋪上木板和木炭。

木板是乾燥的木板,吸水能力極強,而且木炭的防潮能力也是非常好。就像如今我們現代技術中所用的活性炭一樣,不得不歎服隋朝人的智慧。如此一番,防潮問題就得到了根本的解決。

最後一個問題是防蟲。在倉窖當中,不僅環境十分乾燥,而且經過火燒之後,土壤中那些蟲子的卵和自身的病害蟲都已經被殺死了。再加上木板之間的密封性特別好,木火碳又能夠消耗掉木架當中的氧氣。


所以蟲子幾乎不能生存,這個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不僅如此,還在糧倉的入口處種上一些花草樹木,一旦其中的糧食受潮發黴,其內的氧氣就會影響到樹苗的生長,能夠及時的提醒人們。

隋朝回洛倉的防潮防蟲技術,確實相當高明,但是說要比現代技術高,那還是太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