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說出三人後,為啥無一例外全都慘死?

核宇


洪武2年(1369年),朱元璋問劉基如果李善長不當丞相,誰適合當丞相?這是一個巨大的坑,不聲不響地就給劉基挖好了。

換到任何一個人必然中招。在這個年份裡,任何人都沒有意識到巨大的風險即將降臨到每一個實權派頭上,包括劉基在內。


朱元璋提了三個人,分別是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楊憲是劉基的“浙東集團的嫡系人馬”,也是後來劉基“離職”是唯一佈局朝堂的人。劉基的評價是“有才能,沒氣量”。而對“中間派”汪廣洋的評價是能力氣量都不如楊憲。而對“小人”胡惟庸的評價是,這是個能讓大明翻車的主。原話是“譬之駕,懼其僨轅也”。

朱元璋說提這個你不滿意,提那個你有問題,這樣你覺得你自己可以勝任麼?在此前若干次談話,朱元璋的口吻是一樣的,並沒有讓任何人感覺到危險。

此前在採石磯之戰的時候,劉基也拍過桌子,拿類似的話懟過朱元璋。但是這一次劉基突然劉聞到了一絲殺機。


劉基抬頭看到朱元璋並不是十分好看的臉色,心裡突然就有了一絲慌亂。劉基意識到這絕對不是一個隨便聊聊的問題,於是堅決說自己不行,打死也沒那個能力。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很快就證實了劉基的判斷。接下來果然李善長“靠邊站”,在丞相這個職位上,正是朱元璋例舉的幾個人。從洪武2年到洪武13年,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但同時也足見朱元璋對於廢丞相一事籌劃已久。


用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這些有性格缺陷的人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要徹底將丞相這個位置樹敵、搞臭、逼到死角,為自己順利廢掉丞相制度做準備工作。


早在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實際上還是在“山寨”元朝的舊制,就在帳下設立了左、右丞相的職位;而且也是按照元制,以右為尊。

當時朱元璋就考慮到丞相制度在歷史上的重要性,而且當時戰時形勢也的確屬於合作期,所以左右丞相的人選必然是自己鐵子,一個李善長,一個徐達。其實選徐達做左丞的時候,就考慮到以武制文。當朱元璋作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嚇得徐達連頓飯都沒吃得好。

其中原因在於徐達實在是太瞭解朱元璋這個人了。做事要麼不做,要做就容易把事做絕。


到建立明朝之後,朱元璋還是中規中矩設立刻中書省,左、右丞相仍為中書省的長官,只是開始陸續恢復漢制,以左為尊。仍然上陣鐵子兵,左丞相李善長,右丞相徐達。

徐達畢竟武將,大都督府還有一堆事情呢,北伐重擔還在肩上,所以這個右丞相只是掛了個名而已。徐達遠遠地躲著朝局走。


但是李善長就不一樣了,那是真正的蕭何,朱元璋的大管家。所以不管李善長願不願意,圍繞著他成長起來的淮西集團在日益膨脹。實際上淮西集團本身就是朱元璋的鐵血班底。但是大明建國後,性質就變了,因為相權在傳統制度裡,是獨立一極的權力。他和朱元璋的皇權是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約的。


而且淮西集團勢力之大,已經不僅僅涉及中書省,還包括大都督府。這讓朱元璋寢食難安起來。於是朱元璋給了弱小的浙東集團一點點權力,讓御史臺負責監督百官(這也就是後來的言官制度)。

但是李善長並沒有明白朱元璋的用意,反而認為是劉基這幫臭文人想搶班奪權了。想要撼動巨大的淮西集團,簡直痴人說夢。於是在“李彬案”上,這兩派人馬就結仇了。此後多年,兩派鬥法,讓朱元璋穩穩地掌控朝局。


然而“浙東集團”實際上也只是棋局的一部分而已。因為朱元璋就是要用浙東集團的鮮血羅織淮西集團的罪名。最終朱元璋處決胡惟庸和汪廣洋的罪名除了謀逆外,就是“毒殺”劉基。汪廣洋更是被指責在“毒殺”劉基案中沒有作為。

而劉基實際上是早在洪武2年那次談話時,就看透了朱元璋心思的,所以早於洪武4年就回家養老了。但是怎奈不死,不死就仍然會被裹挾到朝局之中。洪武8年,已經行動不便的劉基參加了元旦早朝,因為仍然能寫會畫,但是正月裡就一病不起了,而胡惟庸奉命去探病,探完病,劉基也就徹底告別人間了。答應宋濂家人編的宋濂作品集還未完成就一命嗚呼了。


而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外,對淮西集團的血洗和追殺一直持續到洪武23年,已經退休多年的李善長也沒有逃過這一劫。所以最終善終的惟有在丞相位置上的毫無作為的徐達,而徐達曾經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啊。


炒米視角


如果說,歷史上那個朝代的丞相最坑爹,那麼必然屬明朝的丞相!

中國的丞相制度,追溯歷史可有上千年之久,於是才有了相權和皇權爭鋒,於是才有了於中央集權之下的權利制衡出現!

一般而言,存在制衡就有鬥爭,相權皇權鬥爭幾乎貫穿中國歷史各個較為開明的漢族皇朝!

皇權和相權的鬥爭其實是從來不斷的。

比如漢朝時候為弱化相權,施行的三公制度,就是將相權一分為三,比如唐朝時期的中書省和三省六部制度施行,將相權一分為六,還有宋代的樞密院設置莫不如此!

皇權和相權就如一對好基友一樣,有時候互相需要有時候又互相嫌棄!

於明朝而言,其實也如此,明朝自朱元璋南京建國始,也施行丞相制度,不過時間很短,短到不過13年,就因胡惟庸案徹底廢除丞相制,目的無非是朱元璋不想受相權約束而已。

原因很簡單,他是勞模,他想掌控一切,於控制慾而言,朱元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控制慾最強皇帝。

而這段對話,就出自朱元璋和劉伯溫的對話中!

當時掌控朝堂的除了皇帝還有最高行政機構中書省。中書省,設左右丞相,於朱元璋一朝而言,右丞相位置都很固定就是徐達,而這個左丞相則在存在的13年中不斷變動。

從開國功臣李善長、到特務出生的楊憲到汪廣洋,直到最後慘死的胡惟庸。

左丞相輪軸轉,右丞相從不變!

原因也很簡單,左丞相主管政治工作,對皇權威脅更大,右丞相更多是擺設。而且徐達更聰明,長期外派地方駐守,也不插手中央行政,朱元璋當然對他更放心!

那麼題目中朱元璋問劉伯溫時候的政治背景到底如何就值得深究了!

當時情況是,李善長是中書省最高領導,左丞相,百官之首,不過在他任職時間內,以李善長為首的淮泗集團開始越發壯大,勢力越來越強,隱隱有掌控朝局的實力。

這政治格局,當然讓控制慾極強的朱元璋不滿。雖然他也是淮泗集團出生,但是當上皇帝的他,就不再是政治勢力的帶頭人而是國家的掌控者!

面對這樣形勢,其實朱元璋問劉伯溫意見是有意為之!

為的就是讓劉伯溫出頭扶持出一個可以與淮泗集團對持的新集團出現。

讓他們內鬥,自己好控制,目的明確!

不過劉伯溫面對這樣的誘惑,並不上套,原因很簡單,他太瞭解朱元璋了!

這也是後來劉伯溫得以善終的原因!

那麼他是如何說這個問題的,面對朱元璋提的三個人,他分別給了段評語!

朱元璋第一個問的是楊憲。

這人私下裡是劉伯溫好友,也是劉伯溫浙東集團的人,和劉伯溫有師徒之名。

面對這樣一個候選人,劉伯溫的回答是:

“楊憲有宰相之才,無宰相之量,不能大用”。

這話何解:其實就是告訴朱元璋,你能不害人不,這楊憲,雖才華出眾,但因為長期從事特務工作,養成尖酸刻薄性格,讓他上位就是害他,他上臺最有可能,就是和李善長為首的淮泗集團激烈鬥爭,你希望如此你就讓他上吧!

劉伯溫的話中有話,朱元璋那有不明白,於是他又問了另一個人,就是才智謀略不在劉伯溫之下的汪廣洋。

而劉伯溫的回答,也簡單明瞭

“汪廣洋比楊憲還要心胸狹隘”。

這樣評價的目的,不過是告訴朱元璋,這個人不是不合適,而是不和時!

這話何解,原因不過是,心胸狹隘之人都無黨羽,他要做什麼,沒有人幫襯,鬥不過淮泗集團,所以他不是好選擇!

朱元璋一看,這也不行,於是就問了第三個人,胡惟庸!

劉伯溫的評價很精闢:

這胡惟庸是“譬之駕,懼其僨轅也”

意思就是說,胡惟庸,才幹不怎麼樣,太幼稚了,如果他上臺,這丞相制度估計要被玩壞!

朱元璋見這四個人,除了李善長劉伯溫沒評價,其他都評價了,都不適合,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嗎?

於是就最後問了一個人選,那就是劉伯溫自己!

作為最瞭解朱元璋心思的劉伯溫,那有不知道朱元璋想法的道理,你不就是要廢除丞相制度嗎?

如果我拉桿子上架,最後等著我的不就是去官革職,甚至被殺嗎?

於是態度堅定的辭去了這個任命,不僅如此還要求退休養老避過這場政治鬥爭!

事情果如劉伯溫所料,這三個人按照評價順序一個個上臺!

首先,是李善長的退休,這就是朱元璋佈局的第一步,讓淮泗集團的首領回家休息,目的除了讓他們群龍無首失去主心骨之外,還可以讓他們更加膨脹,給他們犯錯的機會!

李善長一走,上臺的就是這肚量不大,又不屬於淮泗集團的楊憲。

肚量不大,決定了他的行事作風那是風風火火,睚眥必報。不屬於淮泗集團則讓他成了朱元璋的打手,去進行政治鬥爭!

那知這楊憲鬥爭過頭,引發眾怒,最後被淮泗集團集體反擊,最後弄出個罪名,就這樣不明不白的被殺了!

引發眾怒後一個丞相就被殺。

這再次證明了淮泗集團的強大,而政治鬥爭的勝利也讓淮泗集團眾人更加膨脹!

於是朱元璋又用了下一個人,那就是更不適合當丞相的,肚量更小的汪廣洋。

可是這汪廣洋也不傻啊。

看見前任楊憲,一出手就是殺招,最後鬥爭過頭,自己誤了自己的卿卿性命,那有不吸取教訓的,於是上臺之後那是謹小慎微,一點把柄都不留,反正就是不做事!

這朱元璋一看,我讓你上去鬥,你跟我無為而治,我要你又何用?

於是當了丞相沒多久,就給個由頭,將汪廣洋給流放了,估計這汪廣洋也沒想到自己會是這樣的結局,這就是不懂帝王心思的禍啊!

不過就算他懂也活不長,因為打手還是要死!

汪廣洋也不頂用,那麼誰才最合適,還是讓胡惟庸上臺吧,他能毀滅這個制度!

於是,淮泗集團當時領軍人物胡惟庸上臺了,這胡惟庸就是一個職場初哥,人雖然聰明,但是於政治鬥爭一途而言,其實並不聰明。

他一看自己集團越發坐大,就越發的張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讓他有點飄飄然!於是就開始不斷作死,不斷培植勢力,不斷拉幫結派,最後一個利益集團誕生,而且開始威脅皇權!

上帝欲使其毀滅,必先使其瘋狂!

而這就是朱元璋要的結果,那就是讓他們瘋狂起來,最後一網打盡!

隨後就是著名的胡惟庸案出現!

被提拔到最高位置的胡惟庸,並不瞭解朱元璋,也不懂朱元璋到底要的是什麼。

或者說他懂,但是也不得不為之!

最後,在狂妄中犯下錯誤,然後被安下謀反的罪名,凌遲處死,和他一起陪葬的還有那無數丞相制度的支持者,無數淮泗集團的中堅力量!

三萬多人頭顱滾滾,見證了丞相制度的毀滅!

其中最可惜的就是李善長了!

一個在家安度晚年的人,最後也因為一句錯話,成了刀下亡魂!

胡惟庸案之後,掃蕩了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勢力集團“淮泗集團’的朱元璋下令

“子孫不許重設丞相,臣下有言復立丞相者,凌遲處死”。

而對所有丞相都有諫言的劉伯溫,則在家鄉安靜的看著這一切!

直到壽終正寢!

而和所有丞相都是同列的右丞相徐達,也在家安靜的看著這一切!

直到壽終正寢!

燒鵝之說,子虛烏有,別提野史!

劉伯溫並沒有害他們,只是他知道朱元璋的心裡,僅此而已!


阿斗不傻


朱元璋問劉伯溫:“咱決定改組中書省,你覺得咋樣啊?”

劉伯溫答到:“應該改組,應該改組······”

朱元璋說:“咱選了三個人,你聽聽,徵求一下你的意見。”

劉伯溫趕緊說道:“不,我請皇上不要徵求臣的意見······”

話剛說到這兒便被朱元璋打斷道:“不成,咱一定要聽聽你的想法。”

劉伯溫遵旨後,朱元璋接著說道:“第一位是楊憲,第二位是吏部尚書汪廣洋,第三位是中書省的參知胡惟庸。”

這三人顯然在劉伯溫眼裡都不能算是宰相的最佳人選,為何呢?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楊憲雖有才能,但是卻無宰相的氣量。汪廣洋偏狹淺薄,連楊憲都不如。至於胡惟庸,此人才能也有,氣量也有,但是卻是一個恩怨必報,心性暴躁的人,這樣的人很難控制,所以也不能擔任宰相大任。”

朱元璋千辛萬苦定的人選,沒想到卻被胡惟庸三言兩語給否定了,心裡也有一點小小的不痛快,便接著問道:“那你覺得誰能擔任呢?”

胡惟庸回答道:“臣認為還是李善長比較適合。”

(······)

對於劉伯溫的進言,朱元璋感到大為詫異,但同時也對劉伯溫生了嫌隙,特別是當朱元璋說要讓他擔任相國之位時,劉伯溫百般推脫,稱自己擔任不了這個職位,自己只能歸隱田園,回老家養老。換句話說,劉伯溫知道急流勇退的道理,如果他還待在朝中,不僅沒有什麼好的地位,反而最後還會惹來殺身之禍。但是朱元璋自然也知道劉伯溫的心思,心裡便更討厭他了。

但是後來我們也知道,朱元璋所說的這三人,最後下場基本上都很慘。劉伯溫認為的李善長下場同樣也悲慘。

首先來說楊憲,洪武元年(1368年)的時候擔任中書省參知,洪武二年遷升為左丞。但是此人在擔任中書省執政時,便大肆罷免原來的官吏,只任用其親信,不僅如此,還殺害了御史官劉炳。當然了,最後他也為其行為買了單。後被李善長劾“放肆為奸事”,最終被朱元璋所殺。

其次便是汪廣洋,此人本事元朝時候的進士,文筆很好,朱元璋還稱讚他:“處理機要,屢獻忠謀”,甚至還將其比作劉備的諸葛亮,劉邦的張良。可見其深有謀略。後來明朝建立之後,汪廣洋也官累自廣東行省參政、右丞相職務。只可惜,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時候,也被朱元璋賜死了。

而最後這個胡惟庸就不用說了,因為我們已經對他太熟悉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死,正是宰相制度的終結。

他們都是些開國功臣,朱元璋為何要殺他們呢?其實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皇權衝突”。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在獨裁君主制下,如果個人乃至以個人為中心的集團(朋黨)的權力和皇權形成對抗,或者威脅到皇權的正常運轉的話,那麼,為了鞏固皇權,獨裁者們便會將這些個人也好,集團也罷都會給剷除乾淨。反過來,皇權的鞏固關係到皇權的延續,如果其他外在權力將皇權置之度外,甚至會形成對抗關係的話,那麼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總而言之,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就必須將這些障礙清理乾淨。當然了,這其中也有這些人的個人原因!


方圓文史


先說說劉伯溫吧,畢竟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在歷史上可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人那可是少之又少啊,足以見得劉伯溫的才學是多麼的好,而一統天下劉伯溫也是徹底的把劉伯溫的功績說的明明白白,那就是在很多關鍵的時候給朱元璋獻出了很多有用的計策,作為開國的功臣,劉伯溫的官位一直不是特別的高,這很讓人費解,當然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劉伯溫知道高處不勝寒的道理,稍有不慎就是滅頂之災啊。



其實像劉伯溫這樣有才能的人不擔任丞相算是可惜了,雖然朱元璋一而再再而三的讓劉伯溫當,他也是多次推辭還是沒有接受,畢竟劉伯溫心中清楚的很,丞相這碗飯顯然不是那麼的好吃的,而且當時朱元璋從新推選出一個丞相的目的是為了壓一壓李善長的勢力,那時候的李善長擔任左丞相,是百官之首,一人下萬人之上啊,而朱元璋也是聰明的皇帝,所以關鍵時候就想借力來打壓李善長。但是俗話說的好,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啊,所以劉伯溫躲還來不及。



但是對於朱元璋來說,劉伯溫的才能還是可以用的,凡事有什麼大的決定都會和劉伯溫先商量一下,於是在誰來當丞相這個事情上面,朱元璋就犯難了,就先後向劉伯溫說了三個人,問這三個人有沒有這個能力當丞相,朱元璋先說了楊憲,其實這個人是劉伯溫的徒弟,也算是有些才能,和劉伯溫的關係也不錯,但是劉伯溫並沒有因為他是自己的徒弟而選擇力推,反而是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這樣說道:楊憲雖然有宰相的才能,但是沒有宰相的氣量,不能大用啊。



說完之後朱元璋又問汪廣洋怎麼樣?劉伯溫說道,汪廣洋還是還不如楊憲,此人的心胸更加狹隘,後來朱元璋又問到胡惟庸怎麼樣?然後劉伯溫說道,胡惟庸這個人嫉惡如仇,是個有怨必報的人,很顯然也是不適合當丞相的,但是朱元璋自己決定的事情,哪裡是劉伯溫說不合適就不合適的,為了削弱李善長的權勢,只好把這幾個人扶上臺去。果然結果讓人心寒,一個個都不是當丞相的料。



首先是楊憲,因為是第一個死的更是不明不白,因為李善長的勢力實在太過龐大,如果楊憲睜一眼閉一眼倒還好,他就是和他們對著幹,最後以一個莫名其妙的罪名把他給弄死了,楊憲一死,下一個就是汪廣洋了,汪廣洋到是比較聰明,既然啥事都管會死的難看,那我就啥事也不管,吃乾飯,但是朱元璋不幹了,放你一個吃乾飯的在這幹嘛,一氣之下把汪廣洋給流放了,最後一個胡惟庸了。



胡惟庸上臺之後就感覺自己當了皇帝一樣,飛橫跋扈,而在很多版本中劉伯溫就是胡惟庸給害死的,就是一個有怨必報的人,後來劉伯溫更是勾結藍玉等等一萬多人試圖謀反,但是被朱元璋發現了,而當初的丞相開國功臣李善長也牽扯到了其中,都被株連九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令人震撼,的確劉伯溫說的不錯啊,都不是當丞相的料。


史中醉


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是朱元璋向劉伯溫諮詢的丞相人選,但三人最後都慘死,說到底還是三人沒有意識到朱元璋的可怕,成為朱元璋剝奪相權的犧牲品。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把最重要的丞相位置給了第一功臣李善長。最初,君臣合作十分默契,但後來朱元璋開始翦滅功臣,削奪相權,李善長成為首當其衝的目標。

朱元璋抓住機會,準備廢掉李善長,這時劉伯溫站出來幫李善長說話,他勸朱元璋說李善長雖然有過,但他德高望重,功勳蓋世,能調和諸將,主持大局,別人替代不了。

朱元璋很奇怪,劉伯溫和李善長關係並不好,還要替他說話,便告訴劉伯溫說:“李善長經常在朕面前說你的壞話,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其實,朕想改任你為丞相。”

劉伯溫何許人也,立刻明白朱元璋這是拿話試探自己,他抓緊跪倒在地,表明心跡:“皇上,這萬萬不可,臣沒有宰相之才,不能服眾。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

朱元璋心想算你劉伯溫有數,於是作罷。


後來,李善長離職,朱元璋又問劉伯溫,誰是合適的丞相人選。

老朱先問了楊憲如何,能不能做丞相。

劉伯溫和楊憲關係不錯,但楊憲是特務出身,靠著監視群臣,打小報告獲得朱元璋信任,劉伯溫委婉地表示:“楊憲有丞相之才,卻無丞相之量,他不適合做丞相。”

朱元璋頷首,又問劉伯溫:汪廣洋如何?

劉基答:“他的氣量還不如楊憲”。

朱元璋又說了一個:“胡惟庸如何?”

劉伯溫回答道:“丞相就是駕車的馬,我怕胡惟庸會把車開翻。”

朱元璋一看三個都不行,意味深長地說:“看來丞相一職只有你最合適了。”


劉伯溫一看老朱又來這一套,趕緊回答說:“我肯定不行。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一定會有合適人選,但臣認為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

其實以朱元璋的脾氣性格,他心裡早有人選,劉伯溫的意見左右不了他的決策,所以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後來都被他任命為丞相,但這三個人最後又都被他整死了。

劉伯溫說的不錯,楊憲沒有宰相的氣量,他在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被朱元璋提拔擔任中書左丞,便不自量力,開始跟李善長、胡惟庸等淮西派明爭暗鬥,結果當月就被朱元璋殺了,連一個明確的罪名都沒有。



汪廣洋曾和胡惟庸同時為相,一個是右丞相,一個是左丞相,汪廣洋頗有自知之明,知道玩弄權術,自己玩不過胡惟庸,只能隨大流,結果因為不作為被老朱擼下來。

過了幾年,汪廣洋被重新啟用為右丞相,但他一如既往隨波逐流,根本牽制不了胡惟庸,後來胡惟庸涉嫌毒死劉伯溫,朱元璋遷怒汪廣洋,新賬舊賬一塊算,把汪廣洋直接賜死了。可以說汪廣洋死的比較冤,他的死只是因為沒有達到朱元璋的期望。

至於胡惟庸,靠著李善長推薦,加上自己的手段,贏得朱元璋的信任,先是幹右丞相,後來幹左丞相,甚至獨相過一段時間,可以說是朱元璋面前的一大紅人。

但隨著權力越來越大,胡惟庸也開始膨脹了,所作所為逐漸超出朱元璋的容忍範圍,老朱需要的是老老實實聽話,戰戰兢兢做人,凡事請示彙報的“庸人”,而不是能力超強,權力慾極大,凡事獨斷專行,甚至架空皇帝的“能臣”。很不幸。胡惟庸碰觸了朱元璋的底線,甚至有了圖謀不軌的行跡,最後不但自己被幹掉,還株連一大片也是自作自受。

不論是功高蓋世的李善長,還是不自量力的楊憲,不論是碌碌無為的汪廣洋,還是得意忘形的胡惟庸,不論這幾個丞相有多大的過錯,最終都難逃朱元璋的一刀。

這充分說明朱元璋針對的不是坐在丞相位置的這個人,而是丞相這個位置和權力,因為他認為丞相的相權是對皇權的分割和制約,而他想把所有權力都集中在手裡,所以在連續幹掉整垮四個丞相後,朱元璋終於有充分廢除丞相,實現了大權獨攬的目標。

所以說這幾個丞相的慘死,雖說跟他們的個人表現有關,有的還是咎由自取,但根本而言,他們都是朱元璋剝奪相權的犧牲品。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中書省成為了行政中樞,管轄六部。當時中書省分置左、右丞相。從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三年,丞相共有5人,分別是李善長、徐達、楊憲、汪廣洋、胡惟庸。5人之中,只有徐達一人得以善終,其餘4人全部被處死,以此看來,明朝的丞相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混得最慘的丞相。而他們4人的慘死,可以說是朱元璋對封建專制制度的大破大立。





朱元璋創業之初,淮西集團成為了朱元璋倚重的核心力量,因此明朝建立之後,淮系集團成員地位顯赫,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團結而又強大的力量。這股勢力的代表人物就是李善長、徐達、湯和、周德興、朱亮祖等人。

明朝成立之後,為了給予淮系集團相對應的地位,朱元璋任命了李善長為中書省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因為徐達負責帶兵出戰,不負責內政,所以明初的內政基本由李善長一人掌管。

當然,權力不能沒有監督,所以朱元璋扶持了浙東集團平衡淮西集團,浙東集團的代表就是劉伯溫、楊憲等人。當時朱元璋給浙東集團找了一個工作,那就是在御史臺監督百官,專門給他們找茬,防止他們做一些違法的勾當。




很顯然,在兩大集團的爭鬥之中,浙東集團掌握著主動權,所以劉伯溫率先向淮西集團發動了攻擊。當時李善長有一個親信叫做李彬,由於犯事被劉伯溫定了一個死罪。李善長知道後向劉伯溫求情,希望能放李彬一馬。結果劉伯溫軟硬不吃,並且上奏朱元璋請求處死李彬。

朱元璋看到兩大集團開始爭鬥後,心裡樂開了花,迅速同意了劉伯溫奏請,準備看一場龍爭虎鬥的大戲。

劉伯溫接到朱元璋的批覆後,迅速處死了李彬。這件事把李善長給徹底激怒了,雙方就此結怨。

很快,李善長指示淮西集團成員彈劾劉伯溫,一時間劉伯溫成為了眾矢之的。無奈之下,劉伯溫準備蟄伏一段時間,於是向朱元璋告老還鄉。但劉伯溫臨走時安排了楊憲接替自己的地位,於是楊憲暫時成為了浙東集團的代表人物。



楊憲接替劉伯溫後,不斷地收集李善長的罪證,並且在朱元璋面前彈劾他。朱元璋看到淮西集團逐漸做大,而且淮西成員也在挑戰國法,搜刮民脂民膏,所以對李善長產生看法。於是乘機召回了劉伯溫,準備打擊一下李善長。

李善長看清形勢後,為了避免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所以選擇學習劉伯溫,告老還鄉準備蟄伏一段時間。當然他也推薦了一個人接替自己的工作,那就是胡惟庸。

李善長辭職後,朱元璋選擇詢問一下劉伯溫的意見,看看誰能夠接替李善長的工作。首先朱元璋試探性的問了一下“楊憲可以嗎?”

劉伯溫知道這是一個陷井,所以趕忙說楊憲氣量狹小,不堪大任。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呀?”

劉伯溫又回到:“汪廣洋氣量比楊憲還要小,更不可擔此重任。”

朱元璋再問:“你覺得胡惟庸呢?”

劉伯溫聽到後回答:“丞相好比駕車的馬,胡惟庸遲早會掙脫束縛,將馬車弄翻。”

說來說去,這三人都被劉伯溫給否決了,所以朱元璋冷不丁的說了一句:“看來,我的丞相之位,只有先生您可以勝任了。”

這句話簡直要命,劉伯溫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回答說:我這個人嫉惡如仇,如果勉強承擔重任,恐怕會有負聖上所託。

劉伯溫言外之意是說自己有能力,你朱元璋如果用我的話,我一定能給你打造一個清明世界。

很可惜,朱元璋只是試探劉伯溫,而劉伯溫的言語中卻表現出了對權力的渴望,所以逐漸的對其冷落,最終找了個機會又把劉伯溫打發會老家養老了。




公元1370年,朱元璋提拔了浙東集團的代表人物楊憲為左丞相,但失去劉伯溫庇佑的楊憲根本不是淮西集團的對手,最終在李善長等人彈劾下被殺。

同年七月,汪廣洋頂替楊憲,後來汪廣洋遷任右丞相,胡惟庸為左丞相。此時由於朝廷上下,淮西集團一家獨大,所以汪廣洋沒人支持,意志消沉,只能隨波逐流的保住官位。朱元璋看到後,憤怒的將其貶出了京師。

汪廣洋被貶後,朱元璋並沒有再次任命左丞相,所以右丞相胡惟庸成為了中書省唯一的丞相。此時胡惟庸開始飄飄然,認為是自己打敗了浙東集團,是笑到最後的勝利者。

然而胡惟庸不明白的是,他的勝利是因為朱元璋在下一盤大棋,包括朱元璋沒有冊立左丞相,也是其中的一步。



在打垮劉伯溫後,胡惟庸開始瘋狂的結黨營私,淮西集團也在胡作非為。朱亮祖在廣東勾結地主惡霸,大肆盤剝百姓,華雲龍僭越使用帝王之物,更可恨的是周德興的兒子竟公然跑到了皇宮和朱元璋的宮女鬼混。種種的一切都在提示朱元璋,如果想要穩定社會,必須將腐敗官吏以及墮落的官二代全部拿下。於是朱元璋放縱胡惟庸結黨營私,故意讓他去交結那些腐敗的官員。

當然除了打擊貪腐官員在,朱元璋最大的目的就是中央集權,徹底消滅丞相制度。

自古“相權”和“皇權”雖然相互依存,但由於君臣之間無法建立真正的信任關係,所以雙方摩擦不斷,皇帝也因此經常將丞相視為集權路上最大的制約。而對於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朱元璋放任胡惟庸胡作非為,等待最終將其一網打盡。




為了名正言順的廢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先恢復了汪廣洋左丞相的官職,但很快利用瀆職之罪將汪廣洋貶到了海南,路上朱元璋追究十幾年前其包庇朱文正之罪下詔處死。

胡惟庸逐漸發現朱元璋的陰謀後,也開始慢慢的慌了起來,於是他不斷地拉攏官員下水,希望朱元璋法不責眾。同時胡惟庸還準備拉攏握有丹書鐵券的李善長,但李善長自知不是朱元璋的對手,所以根本不理會胡惟庸。於是胡惟庸轉變策略,將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拉下水。

李存義成為胡黨後,李善長無奈的說了一句:“我已經老了,等我死後,你們自己看著辦吧。”至此,胡惟庸以為有了抗衡朱元璋的籌碼,認為朱元璋根本不敢對自己動手,甚至天真的以為自己的權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朱元璋。



不得不說,胡惟庸在朱元璋的眼裡只是一個跳樑小醜,他的政治鬥爭水平和朱元璋相比差了十萬八千里。最終朱元璋以謀反罪默默地選擇將“胡黨”全部殺掉,包括已經退隱的李善長,瞬間三萬顆人頭落地。最終朱元璋名正言順的廢除了“危害天下”的丞相制度,實現了中央集權的目的,並且還順帶消滅了那些危害一方的功臣勳貴,以及官二代,可謂是一舉兩得。


我是越關


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分別是慘死的三兄弟!

唯一意外的是劉伯溫,作為大明第一智囊在這場談話中,始終沒有正確的揣摩到朱元璋的心思——他自己都不明白這場談話也決定了自己的生死!


偶然一次機會朱元璋和劉伯溫閒聊,朱元璋請教劉伯溫誰更適合當我的丞相?

按照劉伯溫明朝第一謀士的位置來說,朱元璋問他這個問題也很正常。劉伯溫也回答的很隨意,首推李善長,這屬於迎合朱元璋念舊的情懷,後來朱元璋反問楊憲怎麼樣,劉伯溫覺得楊憲小肚雞腸不適合,朱元璋又問汪廣洋怎麼樣?劉伯溫實話實說,汪廣洋還不如楊憲。朱元最後問到胡惟庸怎麼樣?劉伯溫說胡惟庸年輕後生,用不好會起到反作用!朱元璋笑了笑說,那麼你當丞相怎麼樣?劉伯溫以自己嫉惡如仇,身體不行就推辭了,沒有得到答案的朱元璋很不開心!


看似簡單的聊天內容,卻涉及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人事調動

當局者的劉伯溫還沒有明白,朱元璋選擇和他討論的是確定國家二把手,這麼重要的事情肯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明朝成立後,繼續使用了元朝的官員體制,這種體制的弊端也不斷的在朱元璋手底下暴露。

最典型的淮西——浙東的黨派爭鬥,這種爭鬥的結果已經不是單純的為了地盤大小,工資多少,拿多少好處來比拼,而是拉幫結派搞小團伙,有意組織個人獨立勢力。這些已經形成對朱元璋統治的威脅,強勢的朱元璋怎麼能夠容忍?他已經心存改革體制的想法,只是朱元璋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抗衡明朝所有官員,他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契機和人選,原本指望劉伯溫給他出人出力,可惜劉伯溫反而把他得罪了。


聊天后產生的官場效應,神算劉伯溫也沒想到朱元璋的大手筆

朱元璋和劉伯溫聊天后,反而和劉伯溫對著選擇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做了丞相。不要覺得朱元璋是在意氣用事,相比上面三個人劉伯溫原本是最好人選,作為浙東的老大,腦子又好使,政治新星更具備衝擊淮西集團的能力,可以和李善長、徐達等元老一叫長短,在此消彼長的消耗中達到朱元璋鞏固政權目的。

劉伯溫推辭不幹,這三個人分不同時宜登上明朝中書省丞相。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沒有深厚的政治資歷好控制,這就是朱元璋最需要的。事情就和劉伯溫說的一樣,楊憲得志後,忘乎所以,被朱元璋殺掉。汪廣洋卻不作為,直到胡惟庸提拔為左丞相,汪廣洋已經完全被壓制,朱元璋看著汪廣洋這麼不爭氣也賜死,胡惟庸最出名了,明朝四大案的始作俑者之一,把李善長也拉下馬,一起帶著全家人頭落地。在這一系列事件中劉伯溫也莫名其妙死掉,應該和朱元璋有很大關係。明朝的政治風暴最終隨著這三個人死,支離破碎,淮西浙東也煙飛灰滅。



朱元璋在這場政治鬥爭中選擇破而後立,讓官員感受宰相分權危害,徹底消滅了威脅他統治的任何阻力,把大權集中在他一個人手中。隨後朱元璋就宣佈凡是朱家子孫不得再立宰相!從此大明只有朱元璋說了算!朱家的子孫說了算!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我不是易中天


在中國歷史上朱元璋是個了不起的皇帝,他的一生還是非常輝煌。朱元璋是怎樣一步一步走上中國歷史舞臺的,朱元璋從放牛娃到乞討要飯度日,行足入僧後到起義軍。最後統領千軍萬馬,成為明太祖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叫來劉伯溫故意說你來當丞相,劉伯溫當時推辭了,“因劉伯溫功高蓋主等等……”朱元璋隨即說:楊憲實合當“總理嗎?”丞相,劉基“劉伯溫”說:楊憲才能出眾,心眼小,不適合這個高位,朱元璋又說:汪廣洋如何,劉伯溫說:此人度量太小,還不如揚憲,更不適合當丞相。朱元璋最後說出胡惟庸,劉伯溫也堅決反對。最後還是胡惟庸位居丞相。其實朱元璋心目中早已定了誰當丞相。後來楊憲,汪廣洋兩個人都以各種原因作死,均被朱元璋以各種理由處死。所以三人先後都死得非常悲慘。其中胡惟庸最慘,以謀反罪珠滅九族,受害人最多……



平安1134256707


洪武二年,朱元璋秘密召見他的“諸葛亮”——劉伯溫,朱元璋做了皇帝一年,對現在的朝廷布局不太令自己滿意。

這次談話的內容,就是商量如何改組國家的中央政府。


朱元璋問了劉伯溫三人,結果這三人都被坑了

明初承元制,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以左右丞相為百官之首,處理政事(明制,左丞相為尊,右丞相實際為副丞相)。而左右丞相之下,又設左丞、右丞,官職也和左右丞相一樣都是以左為尊。

而此時的右丞相徐達正在北伐殘元勢力,負責國家大事的只有左丞相李善長一人。朱元璋先問劉伯溫要如何改組,就是問他如何安排左右丞相和左右丞這四個帝國最高權力職位。

劉伯溫第一個說的就是左丞相李善長,他乃開國元勳、勞苦功高,自然是不能動的;第二個則由朱元璋所提:親信楊憲,此人是劉伯溫的好朋友,是同一個利益集團,可即便如此,劉伯溫還是實事求是地說:“楊憲有宰相之才,無宰相之量,不能大用”;而第三個也是由朱元璋所提:同樣也是親信,且韜晦謀略不下於劉伯溫的汪廣洋。

而劉伯溫依舊回答:“汪廣洋比楊憲還要心胸狹隘”,接著第四個,就是日後引發大案的胡惟庸,他是李善長同鄉,很得朱元璋歡心,不過劉伯溫卻說他“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初生牛犢,恐怕會弄壞車轅和木犁)。




那既然劉伯溫對後面三個人都不滿意,朱元璋就想讓他來做丞相,可劉伯溫深知急流勇退之道,堅決不從。所以最後朱元璋還是安排了楊憲三人入主中央權力機構:徐達、李善長繼續留任,汪廣洋為左丞,楊憲為右丞。

不過劉伯溫的眼光確定毒辣,上述幾人基本上都沒有好下場:在升任左丞的當月,楊憲被誅殺,“中書左丞楊憲有罪誅”;李善長於洪武四年退休養老;洪武五年,右丞相徐達也回家榮休;洪武十二年,升任右丞相,後被流放的汪廣洋被處死;同年,跨級升職的左丞相胡惟庸被殺,並在數年後引發多達三萬人被殺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被殺後五天,朱元璋下令廢除中書省,也就是永永遠遠取消了丞相制度。並下令“子孫不許重設丞相,臣下有言復立丞相者,凌遲處死”。

李善長、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四人,其實都是朱元璋改制的犧牲品。為了廢除中書省和君主集權,徹底改制,朱元璋必殺此四人,甚至可能還包括了徐達:至今還有不少言論認為,右丞相徐達也是由於吃了朱元璋送來的燒鵝,毒瘡發作而死。


狐史首丘


劉伯溫瞭解這三個人,朱元璋瞭解這三個人,但是劉伯溫更加了解朱元璋,所以才有了這一段對話。

朱元璋瞭解這三個人知道這三個人,究竟是什麼樣的脾氣,這仨人都是他自己一手提拔上來,他會不明白這三個人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朱元璋自己內心清清楚楚,他為什麼要問劉伯溫?就是因為劉伯溫置身事外,本身就是朝廷上面一個比較孤單的勢力,就他自己一個人,所以由他進行舉薦,也不必要擔心什麼!舉親不避嫌的這個嫌疑。

是劉伯溫知道朱元璋,你我知道你設立宰相,或者是找這些人當宰相,究竟什麼樣的目的,我不能夠替你當這個替罪羊!不要到時候你跟那些人說這些宰相都是我舉薦的得他你是皇帝,當然家大業大,不怕別人指責我呢,就要被別人戳著脊樑骨罵了!

朱元璋說的那三個人名字也大家都聽說過,楊憲,汪廣洋,還有一個胡惟庸。

按照劉伯溫的說法,這三個人你一個都別用,也別從我嘴裡套出來一句話,說這三個人其中一個適合當宰相,矮個子裡拔尖,我是絕對不會幹這種事情的。

為什麼這三個人不能當宰相的?

這第一個被剔除出去的就是楊憲,他是一個靠特務起家的人,他原本是屬於朱元璋手底下的一個眼線,後來辦事情能力強,而且還辦了一件朱元璋不敢去辦的事情,所以他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但是做特務的人怎麼可能去容忍別人爬在他頭上拉屎拉尿,主子除外,因為他不敢背叛主的,他知道自己組織有多少手段,但是其他的人呢!其他有能耐的人多了去了,誰會服從一個特務啊,是不是?幹特務的時候得罪多少人,就算這件事情不是你乾的,其他特務乾的,也會怪到你頭上,那你楊憲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這種人心胸狹窄,一旦被人給指責了,那還不跳起來罵人呢!這種人不適合當宰相,宰相肚裡能撐船,宰相要面對全國各種各樣的疑難問題,遇到一點小事情就上躥下跳的,不適合這個人絕對不適合。

汪廣洋,劉伯溫連想都沒想,直接說這個人不適合,他比上面一個人都差的遠了,你更何況讓他當宰相,他當了,那上面的人絕對反對,其他人也反對!

至於說這最後的胡惟庸。劉伯溫說話,那就真的有點刺耳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劉伯溫很明確的告訴朱元璋,你選這個宰相究竟是要幹什麼的,你是為自己辦事情嘛,你是要一個能力強的人嗎?都不是,你是想等自己百年以後能夠找出來一個人幫幫你兒子管理這天下!你找胡惟庸幹什麼?胡惟庸能力那麼強,那麼有心氣兒的人,你用它,它能夠把你直接帶溝裡面去!雖然你擅長的能力比胡惟庸要長,但他畢竟跟你一起共事那麼多年,知道你這個人有多可怕,能力有多強,但胡惟庸不知道啊,胡文勇對這件事情只是停留在耳邊,傳聞並不是親身去清眼所見,萬一以後真出了事情。我可負不了責任,也不敢負責任,所以我直截了當告訴你,你這撒人絕對不行,你也別問我其他人了,其他人我也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