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白鹿原》,《活著》,《廢都》,《平凡的世界》作為現代四大名著,你認為呢?

紅雨說歷史


早晨從下午開始,和你一起探討有關文化方面的問答。

《白鹿原》曾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作者是陳忠實,陝西籍;

《活著》曾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作者是餘華,杭州籍;

《平凡的世界》曾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作者是路遙,陝西籍;

《廢都》是這四部裡唯一沒有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堪稱茅獎遺珠,作者是賈平凹,陝西籍;

不可否認,這四部作品都是現代文學作品中,極具代表,也是極其出色,擁有非常多讀者的作品。

但是要把它們稱為“現代四大名著”,又有些言過其實了。

如果這四部作品代表了現代文學的最高水平,那麼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置於何地呢?

當然還有譬如: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金庸先生的“射鵰三部曲”和《天龍八部》;王安憶的《長恨歌》;阿來的《塵埃落定》;劉震雲的《一句頂萬句》,劉慈欣的《三體》……等等。

其次,如果真的要選“現代四大名著”,那麼也必然是四部題材,故事,寫作手法等等各具代表性的作品。

如果依照這個標準,我們再來看看《白鹿原》,《廢都》和《平凡的世界》都是寫的在陝西的故事,這個範圍也太窄了。

然後《白鹿原》,《活著》是農村題材的;《平凡的世界》是城鄉結合的;《廢都》是城市的,這個選擇面也太窄了,再怎麼說也得加一個科幻題材的《三體》才適合的。

最後是字數,《平凡的世界》是上百萬,《白鹿原》大約50萬,《廢都》大約45萬,《活著》相比起來就少多了,只有12萬字。

總的來說,我個人認為這個名單是不嚴謹的。

雖然我個人很喜歡這四部作品,但實事求是的來看,這其中有些作品只能算得上是暢銷書,並不能稱之為名著。

或許再等五十年,回過頭來,我們再來評選“現代四大名著”,還為時未晚。

畢竟,我們希望留給後人的名著,必須經得住讀者和時間的雙重考驗。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點贊,加關注,感謝你的支持。


早晨從下午開始


不贊同這種說法,如果說是名著還行,但如果說是中國當代的四大名著就有點言過其實,這四本書我都讀過,並且不止讀了一遍,但感覺都是以當代這個年代段寫的,反應當時現實社會的事情。

第一本看的是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當時剛從學校畢業,考大學落榜,無奈進入工廠當工人,心勁還有點傲,可現實就是一工廠工人,無奈的現實,艱苦的環境把我以前的遠大理想擊的粉碎。偶然之中接觸到了這本書,當打開第一卷第一章寫著:“1975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濛濛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一下子吸引住了,這不正是我在學校時下雪的場景嗎?於是看下去的時候被書中的人物經歷吸引掛牽:孫少平、田嘵霞,孫少安、秀蓮,金波,田潤生,郝紅梅,田福軍,蘭花,蘭香,孫玉亭,田福堂……各人有各人的故事經歷組成了本書的線條結構,讀的好感動,覺得真是一本勵志小說,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會是冰冷的,平凡的人,過著不平凡的人生,是那樣的簡單,平凡只是包容了對愛的承諾,對老人的孝順。我們活在這人世間 ,最為珍視的應該是什麼?金錢、權力、榮譽,是的,有這些東西也並不壞,但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得上“溫暖的人情”更為珍貴,我們所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美好,莫過於這一點了。

第二本書讀的是賈平凹的《廢都》,看了一遍,沒看懂,就覺得寫浮躁,人浮躁、城市浮躁,不過當時堅持讀完有些好奇的還是有時“此處刪去xx×××”這些字節作怪。

第三本書是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小說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書中人物性格鮮明,結局各出所料。

最後讀的餘華《活著》,讀的好累,好壓抑,好沉重。看完後覺得心中很不快,感受全書你會有一種生命的渺小。書的感受讓人有種不安和難過,可能是這本書訴說他的故事背後的淒涼。過了幾年又讀了一遍,才體味到:活著比什麼都強,當自己年老,你會發現,活著就好。

以上就是我對這四本書讀後的一點體會和感受。好書會陪你一生,對你的生活是有影響的。





王蒙緣


將《白鹿原》、《活著》、《廢都》、《平凡的世界》列為現代四大名著的提法並不嚴謹,也不可取。

我國現有的四大名著經過了時間的沉澱,是從我國曆史上眾多優秀作品裡脫穎而出的傑出文學作品,他們表達了深刻的主題,代表了時代的藝術高峰,具有很強的閱讀性和觀賞性,其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都很高。

進入現代以後,在我國文學領域湧現出不少優秀作家,比如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餘華、王蒙、鐵凝、王安憶、李碧華、蘇童、畢飛宇等,他們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使得我國的文學市場空前活躍,在這些作品中茅盾文學獎是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但凡能入圍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反觀問題中羅列出來的四本小說,除了賈平凹的《廢都》,其他四本都獲得了茅盾文學獎。

其中《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題材相似,故事中講述了在時代變遷中的那些人和那些事,突出體現了在動盪的時代人性的善惡,人在面對困苦境遇時應該秉持什麼態度,以及對人生的不同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局等主題。

小說《活著》通過一個近乎於不可思議的故事向人們傳達出人應該如何面對生死,為什麼要活著的主題,發人深省,給人以啟迪。

而小說《廢都》講述了以作家莊之蝶為首的一群人的生活狀態,小說通過周敏進城找工作,在沒有經過莊之蝶同意的情況下寫了一篇關於莊之蝶年輕時的戀愛經歷為線索,逐漸深入,層層推進,對一個群體的生存狀態進行了批判和揭露,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加入了不少魔幻元素,這為整部小說增色不少,但是這部小說的格調有些灰暗,講述的故事偏重於主人公的情感糾葛,並沒有太高的藝術價值。

相比之下賈平凹的《秦腔》還算不錯,這部作品同樣是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

綜上所述,雖然這四部作品目前來說廣受好評,在讀者中都有很高的評價,但是將它們稱為“名著”有些為時過早。

時間是檢驗作品好壞的最好的標尺,相信在我國會湧現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家,它們會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經過時間的洗禮,經過優勝劣汰,其中的佼佼者會被保留下來,到那時在將它們冠以“四大名著”的稱號為時不晚。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大家留言討論,發表不同看法。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三腳貓學功夫,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三腳貓學功夫


個人認為:餘華的《活著》最偉大。

這本書主要回答的是千古一問:人為什麼而活著?

孔子說:未知生,嫣知死?

亞里士多德: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柏拉圖: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

斯大林: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學習,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誼。

愛因斯坦: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梵高:我們穿越大地,只是為了經歷生活。

雷鋒: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福貴:TMD,都別裝B了,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jayamani


我對於文學作品的認識,僅限於《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等古典名著,閱讀過多次,以致耳熟能詳。對於近代名著,也限於《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創業史》,《紅巖》等,讀過多次。

至於《廢都》等作品,對不起,今天才聽說有這個書名。

另外,我對於這個【廢】字不感冒,總認為它是垃圾,和【廢物】,【飯桶】等詞的感覺有點相似。人活一世,總要有點精神,幹嗎這麼【頹廢】呢?總而言之,一聽書名我就不爽,更別說看了。

再說了,當今社會是經濟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每一個人從睜開眼就開始奔波,一直到晚上熄燈睡覺,一直生活在經濟建設的戰場上,哪有閒功夫去品賞什麼風花秋月,就是看也看一些手機上的短平快信息。這是現實。因此說,我現在是一不看文學作品了,二不看書了,三不看電視劇了。再過幾天我都變成文盲了!不知各位有沒有相同的感覺?

不過,對於《白鹿原》倒有一點印象。原因是我們那邊有個景區,拍攝電視劇的時候,這裡是取景地,到現在,劇照還掛在這個景區。通過影片介紹,我對於陳忠實有個大致瞭解。僅此而已。

胡言亂語,歡迎拍磚!


陽城導航


此舉不妥,且是大大的不妥。

毋庸置疑的是,題主列及的這幾部書,都是一時之翹楚,也普受好評。但以這樣的目力選舉出來的書作,難免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和個人好惡,並不能左右他人的意志,更不能代表他人的心願。

這幾部書作,都是改革開放以後的著作。其中的《白鹿原》和《廢都》曾經代表陝西作家群颳起了一陣熾烈的西北風,文學界將這次文學行為稱之為“陝軍東征”。其中尤以《白鹿原》聲名最著,得到的溢美之辭汗牛充棟,可謂是新時代中國文學的扛鼎之作。也很能代表新中國的文學成就。《廢都》則是賈平凹的一部作品,可以稱之為異軍突起的奇書。在得到普遍認同的同時,也備受爭議,應該是一部譭譽參半的著作。

《平凡的世界》,是陝西作家路遙的力作。可以說耗盡了作家的心力,雖然廣受讚譽,並藉此獲得了茅盾文學獎。但路遙從此告別文壇匆匆謝世也是熱愛文學的人們心中最大的痛。

餘華的《活著》,寫盡了人世間的苦辣辛酸,讀起來難免心中苦澀,令人感到此生漫漫,生路悽苦,倒不如死得其所,死得痛快。

這樣的提法,明顯擯棄了建國之初的文學繁榮時期。是一種挑剔的刻意遠離,是對文學沿襲和傳續的背叛,明顯在打壓前期的文學作品,這樣的想法和作為本身就不值得提倡。任何刻意否定的行為都是一種缺乏大局展望的短視。

個人以為,新時代的四大名著也好,還是新時期的文學巔峰也罷,亦或是近、當代的作品集錦也可,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尊崇了客觀的文學發展規律和文化審美取向,是否代表了這個歷史時段裡我們一致的文化進程遞延趨勢。如果僅僅是憑藉個人的喜好來武斷的判別,只能是費力不討好的白費力,也叫無用功,不會贏得文壇的尊重,也不會激起文學的漣漪,更不可能準確的把脈文學的走向。

如果非要評選出新時代的四大名著,那還要時間的檢驗。我們置身其中,很難窺到全豹,必須在一定的距離之下,才能完成這樣的文化審美,而不是現在就急三火四的給當代文學下定論。




極品龍顏


太以管窺豹了,這四部作品,中國開放以來論文學功底,也就只有白鹿原有自己的味道,論思想,這四部好像也就那麼回事,論文筆,餘華說老實話就是有模仿的味道,他自己說的是有影響,有時候看他的作品,比如兄弟,太像卡夫卡和莫迪亞諾了,就像是兩個結合在一起的筆法,平凡的世界太故事,太白,文筆完全過關,但出彩幾乎沒有,廢都不能提,就是本扒廁所的小說,大家有精力可以找沒刪減的版本,這一本大長篇,賈平凹僅寫了一年多,可見其熟練度,一部看的過去的長篇的熟練度,白鹿原算是這裡面綜合最好的了,活著不知什麼時候最近幾年,又給炒起來了,然後逐漸走向妖魔化和放大化,可以承認的是,餘華的活著寫的很好,但絕不是最好,我經常將活著和蕭紅的生死場放在一起想,發現還真沒蕭紅把慘說的更具想的。現代四大名著完全提不上,而且這剛多少年那,幾十年,文化要是幾十年就能沉澱下來那還能叫作文化嗎,幾百年前的文藝復興了,現在看那,那才叫文明和藝術。這四部能跟那個四大名著比,紅樓夢,把它稱為第一書都不為過,一個院子就用一個院子,把幾千年的東西說的諷刺又恍惚,三國水滸西遊哪個他都比不了。而且咋中國現在的問題是寫不出嚴肅文學,寫出來的都沒法看,什麼時候我們寫出昆德拉,寫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巴爾扎克,寫出托爾斯泰,泰戈爾,我們的靈魂和民族創造力就文藝復興了。現在,這種格局別想了,


無憾50825231


作家用現實主義手腕揭露世界,這個世界為什麼要揭露?社會需要作家用現實主義手法揭露世界、鞭撻世界、弘揚正氣、叱責黑暗……喚醒世人奔向光明!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用寫實的手法還原了、舊時代的人們渡向新時代的步步驚心、困苦與磨難,是部不錯的作品。賈平凹先生的巜廢都》也是現實主義作品,"廢"字用的很好,一派頹廢荒唐……現實中可能真有其事,但作為一個作者、弘揚的不是正氣、教化的不是子孫、可能作者讀《金瓶梅》讀多了,不知他敢不敢讓他的孩子看一看他的作品,不予多說了⋯

巜平凡的世界》一個字是"苦",可能是作者的生活足跡太多苦難一一悲劇貫穿全書!不堪回首的六、七十年代中國農村、農民困苦的生活永遠不再,算是一部好作品,作為教育後代的素材吧……


用戶一修


首先必須要弄清“四大名著”的來由!三國、水滸、西遊、紅樓並不是哪一家(如:官方)評選出來的。不要覺得意外!也就是說,這幾本書被稱為“四大名著”,並不意味著它們就是古典小說中水平最高的作品,只不過是因為種種原因,它們的讀者量最多、出版量最大,而約定俗成的稱謂。

說到這裡,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活著、廢都能否成為新四大名著,你我說的不算,得由讀者量(閱讀量)、出版量說話(證實)。


為你開心3


《平凡世界》讀過兩次。生活不易,愛之艱難。《活著》真是苦不堪言。《白鹿原》寫盡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廢都》廢墟也,一群想向上生活的小資們,終是一個一個被生活擊敗了,就是主人麼最後也蓋著一張報紙去世了。四部小說各有秋千,盪來盪去,就是蕩了個不同階層不同小人物的命運。苦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