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上)

这部电影是梦工厂1998年出品的电影,导演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由汤姆·汉克斯、汤姆·塞兹摩尔、马特·达蒙、范·迪塞尔等联袂出演。

电影描述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个儿子在前线,一周内3个儿子战死,小儿子詹姆斯·瑞恩隶属101空降师,跳伞后下落不明。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命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深入德军占领区,冒着枪林弹雨,找到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拯救大兵瑞恩》上映20年了,毫无争议地排在10大战争题材影片前列。我们90后、00后,错过了《拯救大兵瑞恩》银幕放映时间,但能在网上看这部电影,从弹幕上可以看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看这部电影。如果一部电影在10年、20年、50年以后还有人看,那么这部电影就堪称经典。

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被称作“电影织梦者”,他以影片《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而两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他编剧和导演的电影超过50部,将电影的深刻思想性与商业元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观众体验震撼壮美的画面效果同时,感受到电影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全世界电影人都在学习好莱坞。

拍摄《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说过一句非常有趣的话:有人说我的电影像好莱坞,事实上,好莱坞更像我的电影。

卢卡斯说的不错。在当代,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卡梅隆,他们引领着好莱坞以及世界电影的方向。当然,好莱坞还有彼得·杰克逊、克里斯托弗·诺兰、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等这些绿卡导演,但权威性还是前三位。

《拯救大兵瑞恩》入选美国“国宝影片”名单。因为经典,因此是电影专业人员学习的典范。关于《拯救大兵瑞恩》的评论,连接起来,夸张地说可以绕地球一圈。有反战的,有关于价值观的,有关于艺术手法的。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下)

今天,我主要从“场面调度”的角度来讲一讲这部电影。

一、“场面调度”概念:

“场面调度”这个词来源于戏剧舞台,戏剧导演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完成舞台上的场面调度。“场面调度”主要指演员与演员之间位置的变化,演员与道具之间位置的变化。

现在,“场面调度”概念扩大了,不仅用来描述戏剧,也是电影制作的一种表达,本质上是指“视觉主题”或“讲故事”,电景是通过导演调度,通过分镜、电影摄影和舞台设计等视觉艺术手法,以摄像机来表达。

当场面调度应用于电影时,我们说它是一种电影语言。

电影语言一个重要角色是摄影机。电影实际上是由摄影机来讲述的。电影场面调度指的是摄影机及其镜头前的一切事物——包括构图、场景、道具、演员、服装和照明,等等。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电影语言相对戏剧舞台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丰富。因为场面更大,场面纵深,切换更自由,置景、道具、演员更多,特别是摄影机推、拉、摇、移、升、降,机位变化,还有多机位拍摄,现在还有水下摄影机、无人机航拍等,因此电影画面更丰富,显得更逼真,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二、电影时间轴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片长168分钟,好莱坞惯用的三段论结构,第一段恩瑞回忆,第二段拯救瑞恩的过程,第三段结语。由于第二段拯救瑞恩的过程比较长,我们再细分,将电影分成9个片段:1、老瑞恩带着家人到墓园祭奠烈士,2、诺曼底登陆战,3、下达拯救瑞恩命令,4、组织营救小分队及行军,5、巷战及第一名队员牺牲,6、袭击雷达战及第二名队员牺牲,7、坦克遭遇战及遇到瑞恩,8、守桥战及上尉等多人牺牲,9、瑞恩结束回忆等。

全片有5场战斗,因此我们把这部电影称作战争片。电影是根据二战真实故事写成的,因此也是现实主义的电影。

时间轴划分为: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三、电影的场面调度

电影9个片段或者说9个大的场面调度都非常经典。

第1 个场景:5分钟时间,几乎没有台词。

影片一开始就用了象征手法,一面褪色陈旧的美国国旗高高飘扬——告诉观众这是一个美国故事,是一个主旋律的正剧。几秒钟后,就是年迈的瑞恩,迈着沉重的步伐出场,他带领儿孙到墓园祭奠。摄影机先从脚步特写摇上来,摇到瑞恩走路的背影。这种手法,斯皮尔伯格经常用到,比如在电影《朱罗纪公园》中,小恐龙破壳而出的镜头也是这样的,先剧部特写然后放大到全景,带有悬念。接下来是瑞恩家人多人正面中景。然后是瑞恩及家人走路的全景。鲜艳的美国国旗、法国国旗——告诉观众,事件可能与美国、法国有关。果然,瑞恩走向绿草如茵的墓园,一排排白色的十字碑。瑞恩在一个十字碑前跪下,他的脸上表情丰富,眼里含着眼,口唇翕动着,想说话,但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中景变特写,最后聚焦在他若有所思的眼睛上,定格。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接着电影镜头转场到了海滩,海浪拍打着海滩,沙地上遍布巨大的防坦克钢架,字幕1944年法国诺曼底。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注意:这里电影转场是由瑞恩的眼睛特写转场的。从其若有所思的眼神,转场到几十年前的战场。

第2个场景:25分钟,非常惨烈的登陆战。斯皮尔伯格不惜时间,不惜血本,非常逼真地、完整地、深刻地,展示了诺曼底登陆战的惨烈。

登陆艇、美军士兵、德军士兵、军服、枪械、钢盔、背包、水壶等,都要求和二战时一模一样,并大量的细节展示出来,因此场面显得特别逼真。

这一段,全景、中景、特写,俯拍、仰拍的镜头都有,展现了弹片横飞、枪林弹雨、机枪扫射、血肉横飞、叫爹喊娘、死亡牺牲、血染大海等各种惨状,说明战争的残酷。

军迷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各种枪械,M1、M4步枪、MG42机枪,手雷、爆破筒、火焰喷射器、电台、钢盔、剌刀等,都有展示。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电影诺曼底登陆惨烈逼真的画面

为了拍得逼真,主演都参加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魔鬼军训,熟悉各种枪械使用,单兵和多兵作战训练,此外,法国和爱尔兰各出动1000多名军人作为临时演员参演。

电影场景情节中有206人死亡,大量的被子弹击中、抢救伤员的细节,很多流血、死亡的镜头。印度电影审查机构曾因影片过于血腥暴力而亮起红灯,但斯皮尔伯格拒绝进行删剪,并决定不在印度上映,最后印度只好妥协。

场景调度随着电影的摄影和剪辑,影响了电影在观众眼中的逼真度或可信度。

真实度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这是因为观众感受到真实的东西,就能够接受,很快进入到电影带来的一种审美空间和意境中,如果观众一但觉得这个东西有假,审美心理环境就会被打破。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这个25分钟的战争场面,镜头语言非常丰富。

观众发现很多电影镜头是晃动的,有时候随着爆炸声晃动,有时候随着镜头前人物跑动而晃动,有时候随海水波浪上下荡漾,感觉就像是某个战地记者拍摄的现场录像,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组镜头是斯皮尔伯格与《辛德勒的名单》的摄影贾努兹·卡明斯基再次合作的作品,使用手提摄影机跟踪登陆的士兵们进行近距离拍摄。

看过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的观众可能还有印象,电影中好多镜头都随着河中漂泊的小船荡漾。《拯救大兵瑞恩》显然也用了这种手法,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还将胶片进行特殊处理,使影像的色彩饱和度减到了60%。这一切让影片变得更真实。

在抢摊登陆战中声响调度也很有特点,士兵沉入海底,枪炮声就消失了,声音处于静默状态,当士兵浮出水面时,枪炮声又响起。米勒上尉被炮弹炸蒙了,处于短暂失聪状态,目光呆滞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电影也静默了好几秒钟,听不到声音。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电影观众和米勒上尉一起都听不到声音

这些都符合观影体验,消除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电影教科书说电影是二维的,同时说好的电影是三维的,能够带给观众(第三维)的想象空间。

第3个场景:美国政府和军方打印发布阵亡将士通知书,最高统帅部下达拯救大兵瑞恩命令,这一段7分钟。

我首先讲一下转场,电影从战火纷飞的战场转场到没有硝烟的后方打字室,这个转场属于硬转场,跨度很大。导演也是通过演员面部表情特写镜头来完成转场的,老中青3个女人若有所思的面部特写镜头,将电影巧妙地切换到一间打字室。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电影通过3个女人若有所思的面部特写转场

这一段,电影主要是讲述为什么要救瑞恩。

斯皮尔伯格在评价欧洲电影时说过一句话:欧洲新现实主义实际上是人性主义。斯皮尔伯格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所表现的也是人性主义,电影通过林肯和马歇尔的两封信,8个人去救1个人,对待俘虏等问题上,人性主义得以充分体现。

第4至6个场景:电影自然过渡到上尉率领8人小队寻找瑞恩的情节。之后有几处场景变化,但人物和服装没变,电影一直按照事件讲述和演员表演来推动剧情。

这里我说一下演员,出演小分队指挥官约翰·米勒上尉的演员是汤姆·汉克斯,之后他在影片《费城故事》、《阿甘正传》担任主演,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出演瑞恩的演员马特·达蒙之后主演了《火星救援》、《谍影重重》系列电影,参演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长城》。多次获奥斯卡提名,是全球收入排名较高的演员。卡帕佐的角色是范·迪塞尔,在片中小范很快就挂了。范·迪塞尔之后出演《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也是全球收入排名较高的演员。

在行军途中画面是很唯美的,抒情的,草地、原野、夜空,有的画面直接应用到游戏版。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拯救大兵瑞恩》是根据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的电影,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演员表演遵循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追求“真实、自然、生活化”。

影片实际上塑造的是一群英雄人物形象,不像那些明显有主角配角的电影,上尉是贯穿全片的一个人物,镜头稍多一点,其他演员的镜头基本上均衡,有的演员只有几个动作,但表演非常准确、到位。比如:瑞恩的母亲在厨房做家务,看到一辆汽车开进农场,她从远观,到近看,到迎接,最后瘫倒在地,没有一句台词,只几个动作,将一位丧子母亲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7至8个场景:德军坦克遭遇战,瑞恩戏剧性地出场。瑞恩在电影最后40多分钟才出场,他肩杠火箭筒打掉了德军坦克,先展现了一个战士的形象。之后,瑞恩不愿丢下战友,不愿离开守桥战场,升华到一个英雄形象。而拯救大兵的小队已牺牲了两个人,上尉等6人决定留下来和瑞恩他们一起守桥,参加战斗,最后上尉等壮烈牺牲。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观众看到上尉用手枪打坦克的镜头,非常无赖,也很有戏剧性。

第9个场景:再次采用特写转场,从战场上的大兵瑞恩过度到墓地老年瑞恩。影片结尾,回答8个人救1个人值不值、活着的人该怎样生活等价值观、人生观问题,呼应全篇。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电影用青年瑞恩与老年瑞的特写进行转场

四、构图技巧

影片通过置景,逼真还原二战战场。先设计了街区微缩景观,有教堂、高塔、桥梁等,然后故意用刀砍去,毁坏,再按照损毁的模型建造。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影像因此非常有质感。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比如守桥的那一片段,阳光投在战士的身上,像油画一般。

夜话,照明光源使用蜡烛光,人脸很亮,周围很黑,突出人脸的表情。

摄影构图大量使用了“画框中的画框”这种构图技巧。“画框中的画框”指的是摄像机(视线)透过门、透过窗、透过镜子之类的图形进行构图,更加强调、聚焦被拍摄的物体。

在登陆战进攻堡垒这一片段,上尉用口香糖在剌刀上粘一面镜子,然后透过镜子看到敌人的机枪阵地。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双方狙击手对阵那一片段,也就是第一名队员卡帕佐(范·迪塞尔饰)牺牲那一段,是通过狙击枪瞄准镜来展现画面的。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攻雷达战那一片段,新兵翻译,大家说的“怕死鬼”,他拿出了一个单筒望远镜,眼前是他看到队友进攻机枪阵的画面。

经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场面调度

瑞恩的母亲看到一辆小汽车驶向她家,她是从厨房窗户看到的,接着她走向门,推开门,摄像机一直是从她的身后透过窗、透过门拍过去的。

这些“画框中的画框”构图,强调了被摄主体,画面因此增强了冲击力。

雅笛:艺术学院表演、影视赏析专业课教师

中国艺术教育学会戏剧与影视专业委员会委员

精彩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