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家語必讀:詩性語言的五個顯著特性

所謂"詩家語",即為"詩性語言",乃詩家用含蓄、形象、跳躍、誇張、凝練、音樂性的語言表達自己主觀情志之詩語。

《詩人玉屑》卷六里提到王安石 "詩家語"的概念,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也為我們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詩(這裡指格律詩)的用語有時和散文以及其他文體不一樣,要受到字數、韻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說那樣自由表達。如我們用"非詩性思維"去欣賞或者創作詩歌,就不能正確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創造出好的詩作來。

詩家語有幾個顯著特性:含蓄婉轉;用語形象;字句凝練;語言跳躍 ;藝術誇張;和聲律協美等幾個主要特徵。總起來講就是具有詩性和音樂性。"詩家語"概念的提出,使得詩歌在整體表達上,體現出了它獨特之詩性和音樂性。

詩家語必讀:詩性語言的五個顯著特性

一、含蓄婉轉

清.袁牧說:"詩文貴曲"。詩心亦貴曲也, 曲如流水。"詩家語"在表達上具有含蓄婉轉之特點,常用比喻,影射,曲喻,反說,陪襯,諷刺,用典,比興等手法。用意含蓄而曲折、蘊藉而委婉,說有限語留無限想象空間,這正如中國書畫中"留白"一樣。如:

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古代在寒食節有禁火之習俗,韓詩中"輕煙散入五侯家",以清明日皇帝賜火給親近臣子來借喻皇帝寵幸太監,重權被太監等掌控,終至亡國;本詩採用《春秋》筆法,頗具諷刺意味,用意曲折含蓄。這裡含蓄和諷刺、影射相結合。但含蓄不同於隱晦。詩裡意思,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看不懂,是隱晦、是隔。故但凡用典,不隔為佳。這是後話。再如:

林升·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乍看乃江南山水樓臺風光風情之作,細讀有弦外幽意。汴州乃北宋京城,時已淪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縱情歌舞,追逐聲色,毫無恢復中原之意,詩人寄無限憂思嘲諷於詩中,細品之則耐人尋味,充分體現出詩之婉轉含蓄之特點。

詩家語必讀:詩性語言的五個顯著特性

二 、 形象用語

詩家語常常"以形象語"言為特徵。詩家之情志和詩之境界往往藉助於"物象"並通過形象語言表達出來,常常詩中有畫,詩畫相生而意味無限。物象的選取要集中、不雜亂堆砌,要與所達之意境吻合:如:

桃花溪·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詩中物象豐富:野煙、飛橋、石磯、水畔、 漁船、桃花、流水…行文曲折動人:28字勾畫點染出一幅美麗的《春水桃花》畫軸。 首句著一"隔"字,使飛橋和野煙交相點染,互相映襯,創造出一種朦朧之美境,實在"隔"而非隔也。次句著一"問"字,將詩人置入畫圖之中,表達詩人對世外桃源嚮往之急切心情。

此詩用語形象,構思婉曲,情趣幽遠,畫意甚濃,詩人的畫筆,玲瓏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動靜相諧,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詩中之桃花溪,雖不定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中之桃花溪,但卻暗用其意。也體現了詩之含蓄婉轉之特點。

關於詩之形象語言以及形象思維,馮澤堯先生之《詩性思維與詩詞創作》和夏葉蒼先生之《物象.意象.意境》都談得很詳細。此處不再作詳解。

另外,"詩家語"也不排除適當的理性用語,但這種理非自然科學之理,而是哲理和情理,我們不能一味用科學的眼光去解讀、創作、去衡量詩家語言,那是科學論文了,不是詩歌了。形象語言有時常常和議論、理趣相互結合,有的甚至基本通篇議論,如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五》此詩除第四句用比喻外餘者基本句句議論: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可見,詩中適當的議論用語、理性用語也是極好的。

三 、 語言跳躍

詩家語具有跳躍之特性。五字或者七字之內往往具體表現在語法結構和句式上,詩往往省去不必要的文字。概因詩之句式因受字數、韻律、意象等因素限制,其構成方式與現代漢語之表達差異甚大,這就是所謂的"詩家語"。除常用式句外,主要有省略句、倒裝句、意象組合句、和互文句等形式。這裡逐一淺說:

省略句:

跟文言句式一樣,詩歌句式往往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關聯詞等。

1、略主語: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張九齡《望月懷遠》)

2、略謂語: 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頭。(顧況《洛陽早春》)上下句省略了(流落)和(爭鳴); 再如: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上下句省略了(成)(傳),這種情況很常見。

3、略賓語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原是:野火燒不盡(草),春風吹(草)又生之省略句,上一句草作為賓語省略了,下句草作為兼語(吹的賓語、生的主語)也省略了。

4、省略虛詞成分。

a、省略介詞。

比如:江流(於)天地外,山色(在)有無中。(王維《漢江臨泛》)

b省略連詞。 比如:(雖然)身無綵鳳雙飛翼,(但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省略了表示轉折的連詞。

c、省略助詞。 比如:無邊(的)落木蕭蕭(地)下,不盡(的)長江滾滾(地)來。(杜甫《登高》)

d、名物語式,就是整個句子都是由相關聯的一些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構成。

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又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

此亦可以理解為意象組合句式(此從語法角度彼從意象組合之方式角度著眼點不同而已)

詩家語必讀:詩性語言的五個顯著特性

倒裝句:

為使句子具搖曳生姿之美,詩家故意錯列一些句子成分,有時候亦是為了格律表達之需要(包括對仗和平仄)或需要強調某一句子成分。

1、主語置謂語後。

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正常的語序應該是: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

2、賓語前置。

如: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孟浩然《歲末歸南山》)原序應是:明主棄不才,故人疏多病。

3、定語後置。

如: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崔顥《行經華陽》)原序應是:河山北枕險秦關,驛路西連平漢畤。

4,特殊的錯列。

如: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杜甫《日暮》)原序當是: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錯列,用得很少,用時小心,解讀時候也得小心,不然鬧出笑話來。 因為從正常的語序去看,一般都不符合邏輯, 需要正確地推理。 如王維有句"須臾白髮變垂髫",不知道錯列方法的,還以為人可以返老還童了。

至於疑問句,也很常見。一般來說表現的是作者肯定性的語氣,或者是諷刺性的發問,以增強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也使得詩句不至於太呆板。

互文句式:

就是"參互成文,合而見義。" 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它需要前後參照理解才能得出正確的意思。如:"秦時明月漢時關",應該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實述眼前所見)。其特點在於能以簡煉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並形成一定的節奏感和錯綜美。這樣的互文句式 《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 《木蘭詩》裡"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詩家語之互文句式是常常是詩歌特徵和語言技巧之一,增加詩歌語意連環流暢,音律流美。

其他句式如對偶句略,今後再擬詳談。

以上句式足可證明:句式之跳躍性是詩家語的基本特徵。

詩家語必讀:詩性語言的五個顯著特性

四、字句凝練

"詩家語"具有語言錘鍊之特點:用字凝鍊而精確。歐陽修《六一詩話》裡記載了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煉字推敲之故事。"詩不厭改",古之詩家尚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之嘆,何況今人。"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是也。"鬧"、"綠"是也,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驚"是也。"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噪"襯"靜",以"鳴"襯"幽",使"靜"的特點更為突出,更為鮮明。

毛澤東"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鎖"字是也。"劉靜松先生之《移居》:"十載營巢費苦辛,白頭終得杜為鄰;錦江花草非吾戀,要借詩王一片春"。 "借"字極妙,虛實相生,自嘲,自信,幽默。

王維《觀獵》第三四兩句:"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這兩句話共有四個句子形式,"枯"、"疾"、"盡"、"輕",都是謂語。但是,"枯"與"盡"是平常的謂語,而"疾"與"輕"是煉字。草枯以後,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不說看得清楚,而說"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盡以後,馬蹄走得更快了,詩人不說快,而說"輕","輕"比"快"又更形象。

凝練關係作品之質量。所謂煉字就是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其目的在於以最恰當的字詞句,貼切生動地表現人或事物。它不是追求華麗辭藻,生僻用語,而是追求詩語之樸素自然、生動流暢和準確達意。煉字煉得好的,便成了詩眼,境界全出,甚至句以字名、詩以句名,千古流傳。

五 、藝術誇張

"詩家語"最鮮明的特點便是:出於常理之外,入於情理之中。也就是具有語言修辭上藝術誇張之特徵。她用語往往率直、天真、主觀、情感化而非理性用語。杜甫.古柏雲:"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宋代大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注意了此詩加以計算:"四十圍乃是徑七尺,無乃太細長乎?…….此亦文章之病也。"

另一位科學家範鎮《東齋紀事》卷四:杜工部雲:黛色參天兩千尺,其氣蓋過,今才七丈。古之詩人好大其事,率如此也。"還說到武侯祠實地測量,古柏不過十丈高,杜詩言過其實。"批評家們是用科學的眼光來解讀此詩,這就曲解了作者的意思。因為史學家,化學家,數學家等科學家往往追求的是生活、物質的客觀和真實,往往忽略了藝術的真實。

對待詩歌,我們應用詩歌的、藝術的眼光來創作之解讀之。雖然詩歌之真實來源於生活之真實,但詩歌之真實高於生活之真實,藝術的誇張是藝術的真實,是對生活集中概括,比生活更集中、更高、更鮮明、更深刻。因此,如果用非詩性(理性的,史家的,客觀的,物質的,科學的)的眼光去審視解讀詩詞,可能會讀不通,或者會曲解作者的原意,也難以創造佳作。用詩性思維去解讀詩歌,這樣我們就理解了為何"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緣何"春風不度玉門關"了。

詩家語必讀:詩性語言的五個顯著特性

六、聲律協美

詩歌講究聲律和諧,聲律協美是"詩家語"的重要特點。 主要表現在詩律之押韻、平仄、四聲、以及節奏上。梁朝沈約提出"詩律"學說,即是永明詩律。其要旨是說:聲律的協調,要音階配合得適當。音的高低清濁要有變化,前面有輕音,後面就該有重音,一首詩裡音韻不重複,兩句之中輕重不雷同。所以要有高低清濁,抑揚頓挫之分,才能悠揚悅耳。 古代詩歌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歌詞,詩歌的聲律就像音樂有旋律一樣,其作用就是使詩歌富有音樂美。

"詩家語"要押韻,是詩語基本特點,是一首"詩"能夠成為"詩"的最基本的條件。詩韻使得詩具有"音韻美",她能增加韻律之美。將許多渙散之音,聯絡貫串,以成為完整之聲調,使詩歌之節奏更鮮明、更和諧。吟誦時鏗鏘悅耳,琅琅上口;便於記憶,易於誦讀。詩韻當與題之主旨,或所欲表達之情境意趣,相切合。作詩歌推薦使用《平水韻》《詩韻新編》,作詞《詞林正韻》,當然《中華新韻》也是好的。只不過是將古音中的入聲重新劃分歸併在各韻了。

"詩家語"講究平仄,《康熙字典》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即平聲字聲音舒長而響亮,如東、風等,上聲字聲音上揚而重。文字定四聲,分平仄,是南朝沈約開始乾的。他把文字讀音的清、濁、升、降、短五韻中以清韻為上平聲,濁韻為下平聲,升韻為上聲,降韻為去聲,短韻為入聲。其中上平下平為平聲,上去入三聲為仄聲。詩律使得詩也具有"音韻美"。

"詩家語"要講節奏,其節奏表現在音節上,律句(拗句除外)一般"毎兩字一節拍,每節拍依第2字之平仄論平仄節,仄節與平節互為交替之規律。"即律句每兩字為一拍,皆以句中之2.4.6字劃分。偶數字為節奏字。

"詩家語"之押韻、平仄、四聲、以及節奏聲律,既符合格律節奏鏗鏘抑揚之聲律美之規律,也符合音樂的輕重緩急之音律美之規律,更符合詩之音韻起伏流轉的音律美之規律。 這些嚴格的聲律, 旨在讓使詩更具有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音樂美。充分體現出詩具有音樂性之特點。

總之,詩歌既具有詩之特性,也具有歌(音樂)之特性, 二者密不可分。詩家語也具有詩之特性,樂之特性,這些特點往往交互運用,不可孤立起來。理解這些特點對我們更好地欣賞和創作詩歌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