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跑去參政了,等待他的是什麼?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跑去參政了,等待他的是什麼?

公元七五七年的某天,一個女人獨自來到江西九江的一所監獄旁。女人約莫五十歲上下,她提著一籃酒菜,向獄卒問過禮,獄卒也沒有過多的為難,將她引了進去。

通過一道道昏暗如地下室的走廊,她終於見到自己的丈夫,望著丈夫憔悴的容貌,夫妻二人抱頭痛哭,泣不成聲。

歷史對女人向來不公平,幾乎從不留下她們的姓名,以至於後世傳說,都像一個個段子,比如說這個探監的女人,史書上關於她的資料寥寥無幾。

我們知道有她的存在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她的祖父是武則天時的宰相宗楚客;二是因為她的這位被以叛亂罪名關押的丈夫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跑去參政了,等待他的是什麼?

不錯,這個李白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一千多年了,我們還在他的大作中欣賞千古蜀道、九曲黃河、瀑布飛流的狷狂意境。

李白的狂是出了名的,畢竟“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畢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畢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可如果說這位詩仙會去叛亂謀反,恐怕眾人都要咂舌了。

的的確確,李白不可能叛亂,也不想叛亂,相反,他是有為朝廷,為大唐江山建功立業,匡扶危局的滿腹豪情的。

然而很快,他的豪情被他的天真打敗,同時也讓他的人生髮生重大轉折。

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亂爆發。那年,李白五十四歲,他和他的大唐,都青春不再。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跑去參政了,等待他的是什麼?

叛亂爆發前夕,李白帶著他結婚才四年的第三任妻子,往來於河南省的商丘和安徽省的宣城之間。

商丘當時叫梁苑,是他第三任妻子,也是那位來探監的女性的家鄉。叛亂爆發時,叛軍攻擊商丘,李白夫妻南下逃往宣城,後來又折向西南躲到江西廬山。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面對安祿山的叛亂行徑,深明大義的李白怎能坐視不管?他祈望唐王朝能早日重振,恨自己不能為國出力。

意想不到的是,這樣的機會居然真的來了。

奉唐玄宗指令守衛長江流域的永王李璘,得知李白隱居廬山,便派了一個叫韋子春的人,上山邀請他加入幕府。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跑去參政了,等待他的是什麼?

所謂幕府,就是軍政大吏的府署,李璘想讓李白參政,擔任政治顧問的角色。這與正愁報國無門的李白一拍即合,大詩人沒理由拒絕。

李白的那位妻子嚴重不同意他參政,她的祖父宗楚客就是死於宮廷角逐,深知帝王家鬥爭的殘酷。

即便是自己政治經驗豐富,位至宰相的祖父尚不能倖免,何況自己那位政治經驗為零的丈夫。

然而妻子的規勸最終沒能打動李白的那顆拳拳報國之心,在韋子春三顧廬山之後,他給妻子留下了《別內赴徵三首》出山了,他要幫助永王李璘守衛長江流域。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跑去參政了,等待他的是什麼?

不過後來歷史證明,李白的妻子並非婦人之見,她的這位才華橫溢的丈夫確實不是佐世良才。

就在李白成為永王府幕僚的同時,李璘的哥哥李亨已經以太子的身份在靈武即位,成了唐肅宗,李白的頭號粉絲唐玄宗在成都當了太上皇,結束了他長達四十四年的皇帝生涯。

這個局面給永王集團帶來了大麻煩。此時他正遵照父親的指令,在襄陽、江夏一帶招兵買馬,並順長江東下,到達江潯陽,準備繼續東進。

但是,他的哥哥李亨卻傳來旨令,要他把部隊順江西撤到成都,侍衛父親。李璘沒聽李亨的指令,還是東下金陵。

李璘的不服從觸動了唐肅宗的敏感神經,他認為這是弟弟蔑視自己的權威,抗旨不尊,因此下詔對李璘政治集團進行討伐,理由是反叛朝廷,圖謀割據。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跑去參政了,等待他的是什麼?

藩鎮叛亂還未平息,兩支王軍先打了起來,李璘集團潰敗,李璘本人亦在逃亡中被殺。於是,大半個中國都知道,李白上了“賊船”。

在這個時候,唯有另一位與之惺惺相惜的老朋友還在支持他,那個朋友叫杜甫。

狼狽的李白倉皇出逃。逃到江西彭澤時被捕,押解到了九江的監獄,於是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公元七五七年寒冬,李白被判流放夜郎。

一年多以後,唐肅宗因關中大旱而發佈赦令,李白也在被赦的範圍中。赦令傳來時,李白正行經至夔州一帶,他立即轉身東下江陵。

船頭,江風習習,朝霞相送,猿聲朗朗,萬山讓路,他感慨莫名,吟出了一首不知多少中國人都會隨口背誦的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只不過,這位站在船頭上的男子已經白髮斑斑。這年他已經五十八歲,他能追趕到的生命只有四年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跑去參政了,等待他的是什麼?

如果人生沒有這段插曲,他的晚年是否會是另一種狀態?他的生命長度和廣度會怎樣延綿?他是否會在廬山上和妻子長相廝守,沉醉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畫境?我們無從知曉。

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一個流浪的背影,徜徉在大唐的山水,不去管是遊歷還是流放,是征途還是遠足。一切,皆是歷史的註腳。

史料來源:《中華文脈》、《全唐書》、《新唐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