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餈怎麼做?

peic


在我們羅城,人們也有清明節包艾餈粑的習慣。一般是清明節前幾天,大家就會到田間、野外去找艾草,然後拿回家做艾餈粑。做餈粑的過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60後、70後、80後大部分都有體驗過,90後估計就少了。你們都還會做嗎?

今天小編就把做艾餈粑的過程,通過照片和視頻的形式,展現給大家看。希望能勾起你們美好的回憶,也希望想做但不會做的年輕人能學到一些步驟。

做艾餈粑步驟

01 / 到我們村附近的菜園、田邊、山腳下……,去找艾草,有時候運氣好我們還能找到一些野蘑菇和草藥之類的,這是意外的驚喜。

02 / 將找回來的艾草用清水洗乾淨,再煮20分鐘左右,撈出備用。

03 / 準備幾斤糯米,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留著備用。

04 / 準備好餈粑葉或芭蕉葉,洗乾淨備用。

05 / 把艾草和糯米拿去打漿。

05 / 把打回來的糯米艾草漿揉一段時間,讓它更有粘性。

06 / 然後取小份揉成圓團,記得準備一碗油,塗上一點,避免粘手。

07 /包上提前準備好的料。(主要是黃糖、花生、芝麻,可根據個人喜好添加不同的料)

08 / 包好料之後再揉成圓團,用餈粑葉抱起來。

09 / 剪掉多餘的葉子,一個艾餈粑就包好了!

10 / 包好的艾餈粑用籃子裝在一起。

11 / 鍋裡面先放適量的水,然後把蒸屜放上去,餈粑放在蒸屜上面。

12 / 開火蒸餈粑。

13 / 半小時左右,一鍋熱氣騰騰的艾餈粑,就要出鍋了。

清明節去拜祖,路上吃著艾餈粑,是一種節日的味道,也是我們當地的習俗。年輕人也要多學習,傳承下去。










羅城天天看


第一步:先把泡了幾個小時的糯米上鍋蒸熟。

第二步:把採摘的新鮮艾草洗淨,用草木灰放入水中,再放入艾草,水沒過艾草即可,煮至艾草軟爛。撈出用清水涮洗幾次再將艾草一團團擰緊,直至擰不出水為止。

第三步:將艾草團一小撮一小撮扯開,把蒸熟的糯米和艾草混合攪拌,再放入石缸中用專用的大錘搗碾到糯米完全成泥狀,黏連在一起,艾草與糯米混在一起,顏色是翡翠綠,均勻的即可。

這是老家的做法😂


周陌陌


隨著全國氣溫開始回暖,春天的腳步也不斷的接近我們,無論是從行人的衣物還是從樹木上的繁花都透露著春天的氣息,食物其實也不例外。在客家人心中,有一道傳統的小食是到了春天后必須吃的,並且最好的食用時間是在清明節前後,它就是——艾餈,一個渾身圓嘟嘟綠油油的傢伙,但是吃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

對於艾餈的喜愛最近這幾年網上開始大火,它也被人們叫做“清明粿”,吃起來香甜可口,而且最關鍵的是它的顏值是十分的高,並且價格也是相對的划算,所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店家也開始銷售這種客家傳統美食。

說起艾餈,就不得不要提及製作艾餈的原料——艾葉,在記憶中,艾葉是和菖蒲搭夥作為端午節時候掛在屋門口的一種驅邪驅蟲的東西,艾草的味道對於很多人來說十分的有濃烈的藥味,許多人不喜歡它那種“爭強好勝”的濃烈味道,但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很多人也會喜歡聞那種“清香”的味道,感覺能給人神清氣爽的感覺,所以用艾葉做出來的艾餈也同樣帶著一樣的味道,只不過經過加工後味道稍顯清淡,並且艾葉可以灸百病,特別是對於傷口、風寒等疾病問題有著奇效,對人的身體有著很大的療效,所以艾餈也同樣繼承了這種衣缽。

而在客家人制作艾餈的時候,要把下過雨後新鮮採摘來的艾草用石灰水或者清水淘洗乾淨之後放在水裡煮,直到鮮嫩蔥綠的葉子變成墨綠色才算是蒸好了,並且還能有效的去除艾草的澀味和草腥味;然後將煮好的艾草搗碎後與糯米粉一同攪拌均勻,並在揉搓的過程中加入鹽和食用油,使最後成團的艾草糰子表面光滑口感更加的細膩,然後將提前準備好的花生碎砂糖餡料或者豆沙餡料包入其中,上鍋蒸煮十五到二十分鐘即可食用。

剛出鍋的艾餈色澤墨綠油亮,並且其味道十分的清香撲鼻,拿上一個咬一口,能感覺到糯米粉的黏膩混合著艾草汁水的味道,再搭配上甜而不膩的餡料,吃完之後嘴裡仍是回味無窮,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食用,甘甜的形容想來也不過如此了。

現在正好是要到了快吃艾餈的時間,如果有機會可以自己採摘艾草來製作,如果沒有也可以在店鋪裡購買,想要品嚐到春天的滋味,感受一下不同的小吃零食,想來這個艾草糰子就是最合適的,不僅味道可口,而且還對身體有著很好的作用,看完這篇文章後你還在等什麼呢?


七妹下廚房


啥玩意啊,搞笑


零429


不會做。就不要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