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水生物資源養護研究基地落戶

國家級水生物資源養護研究基地落戶

長江靖江段佈設的生態浮島。顧海燕供圖

這兩天,靖江市孤山鎮副鎮長劉鯤鵬很忙,每天就在當地發改委、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住建局、環保局等多個部門輪流跑,想盡快將鎮裡剛簽約的項目落地。原來,靖江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吸引了江豚戲水、反嘴鷸駐足,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與該市簽約建設長江下游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研究基地。雙方合作推動長江特色水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長江漁業生態修復、稻漁綜合種養等項目,促進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和高水平開發利用。

“靖江三面環江,是長江下游的魚米之鄉,‘三個1/3’綠色發展理念以及長江生態岸線修復等方面工作成效成為全國成功案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坦言,加深合作就是看中靖江生態優先發展的思路。

所謂“三個1/3”,就是1/3岸線綠色發展、1/3岸線開發性保護、1/3岸線不開發。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是國家農業農村部所屬綜合性淡水漁業研究機構、“全國農業科研綜合實力百強研究所”之一,自成立以來,就與靖江市開展了多層次的合作,如依託於中心的農業農村部長江下游漁業資源環境科學觀測實驗站在靖江設立了分站,常年對長江靖江段漁業資源環境,尤其是長江刀鱭、中華絨螯蟹等資源開展長期跟蹤監測,在長江特色魚類種質資源保存與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16年9月,該中心聯合靖江市農委制定長江靖江段水生生態修復方案,在6萬平方米的水面佈設500個生態浮島,浮島的底部懸掛人工魚巢,便於魚卵附著,在浮島區的底部外圍,100條水泥沉船形成人工魚礁,整體形成了一個立體的魚類生息繁衍“產房”。

“在大江大河裡做大型生態修復工程,靖江在國內是第一家,一年多的監測觀察,多項數據顯示,長江靖江段實施大型生態修復工程效果明顯。”徐跑表示,雙方長期良好的合作為進一步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次國家級長江下游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研究基地選址在靖江市孤山鎮通太村,佔地204畝,其中水域面積超150畝。基地以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和可持續利用為目標,計劃護存100餘種長江特色及土著水生生物,開展水生生物生境修復、涉水工程對漁業水域的影響等生態模擬研究,向社會公眾宣傳和展示水生生物天然資源增殖、保存、研究成果;計劃建成集原種供應、資源增殖、科學研究、技術研發、信息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中心,為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和高水平開發利用奠定基礎,為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有了這個國家級的研究中心,人才、資源都會集聚,將給我市漁業發展帶來新的方向。”劉鯤鵬介紹,後期,科研基地還將在靖江設立流動博士後工作站,吸引更多的漁業專業人才聚集到靖江,“不僅水產養殖戶能得到一流的技術指導和支持,科研項目成果也會最先在我市落地推廣,有利於推進靖江漁業科技進步和產業綠色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