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死心眼的人容易得精神疾病?因為他們不會做這件事

為什麼死心眼的人容易得精神疾病?因為他們不會做這件事

所謂“死心眼”的人,就是容易想不開的人,就是不會轉念的人。

上篇文章說到“轉念”是一種高級智慧。那麼怎麼把這種智慧教給孩子呢?

今天,先分享一個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孩子的事例吧。

此時的孩子稚氣未脫,剛剛開始學文化懂道理,特別容易接受新觀念。可以循循善誘,步步引導。

比如說上一篇我寫過的一件小事,我先問孩子們:“你們遇到讓自己感到不開心的人或事情怎麼辦?”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我就打他。”“我要用小刀割他”“哼,我再也不理他了”“我就衝著他吼”。

是不是被嚇到了,尤其是那句“我要用小刀割他”。不過不用擔心了,只是童言無忌罷了。孩子們是很純真的,他們說的都是自己心裡真實的想法,沒有偽裝。所以不要急著去評判他們的答案。他們只是需要引導而已。

第一步,先認可他們的情緒。

可以說:“哦,氣成這樣了。”“哦,要是我的話也會很生氣”。這樣可以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是被接納的,以後他無需掩 飾,無需為自己有不良情緒而否定自己。他只是需要去認識情緒,把握情緒產生的行為。

第二步,讓孩子知好歹。

可以引導孩子,“生氣的時候自己舒服嗎?”

孩子們就會省察自己的情緒,他們紛紛回答:“不舒服。”

然後繼續引導:“那你們說說,讓自己不生氣的人聰明,還是總是讓自己生氣的人聰明呢?”

孩子們思考一會就會說“不讓自己生氣的人聰明。”

“你喜歡和總是生氣的人在一起玩嗎?”讓孩子明白個人情緒會影響周圍的人。

“我喜歡和不總生氣的人一起玩。”

這樣問孩子既可以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情緒是沒有錯的,但是由情緒產生的行為卻有對錯好壞之分。但前提是要了解情緒,轉化情緒,才能呈現好的行為。

其實這些提問也是在幫助孩子從下層腦的衝動過渡到上層腦的高級思考。經常這樣引導,就相當於在孩子上下層腦之間架起一道橋樑,孩子就會養成遇事冷靜思考並做出有利於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思維模式。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轉念”與現代腦科學的相通之處。

第三步,怎麼轉念?

可以繼續發問:“剛才某某同學說她遇到生氣的事,1分鐘就可以讓自己不生氣,你們用多長時間就可以不生氣了呢?”

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我用30秒,我用20秒,我用1秒……”

當然,接下來你還可以說:“哇,你們好厲害啊?我要用三分鐘哎,有時還會更多……”

不過你要明白,他們爭先恐後的回答,不一定是他們真明白了,很有可能是人云亦云。你要想辦法讓他們更好地去理解。

可以這樣問:“你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孩子們開始動腦筋,他們一般會說:“我想想開心的事就好了”或者“我要大方”

我們可以教他們一些方法。這個在此不贅述了,以後再找機會分享吧。

問孩子們“你們是怎麼做到的”,其實就是引導孩子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轉念的前提。陷在一種想法裡往往是因為大腦那時只能有那一種想法,被禁錮在這種想法裡了。如果經常發散思維,頭腦裡可供選擇的方案多了,孩子大腦就靈活了,就容易想得開了。

其實問題還可以繼續延伸,看你的設問能力了,只有合適的開啟,孩子的智慧之花才會綻放。

知識是永遠學不完的。但是再多的知識都比不過擁有一個好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嘛,那麼又是什麼決定性格呢?那就是思維模式。當“轉念”這種高級智慧成為孩子的思維模式時,他就擁有了一個好性格、好命運。

學校是主要傳授知識的地方,應試教育下沒有那麼多時間用在孩子的人格培養上,所以家庭就要承擔起這個責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