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舞臺成品字,同時上演三臺戲,全國絕無僅有,不看會遺憾的


在山西省萬榮縣,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皇家祠堂,就是后土祠。后土祠是一座皇家祠院。后土祠所在汾陰脽,為故魏之國都。自漢武帝起,至宋真宗,先後有9位皇帝24次親臨祭拜。唐時擴建后土祠,規模莊麗,同於王室。宋真宗時再次擴建,佔地面積999畝,代表了中國祭祀建築的最高等級,被譽為海內祠廟之冠。幾經遷移,現在的面積小了許多。

由於后土祠是海內祠廟之冠,又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所以港、澳、臺胞及海外華僑,尋根問祖,慕名而來,祭祀后土,絡繹不絕。祈禱后土聖母所轄九州,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世道昇平、物阜民豐;保佑全家健康平安,興旺發達,萬事如意。尤其在後土聖母誕辰之日和十月初五廟會期間,陝西省、河南省、山西省的善男信女,商旅遊客,摩肩接踵,前來祭拜后土娘娘。后土祠熱鬧非凡。

今天我們只說后土祠的品字戲臺,據說這種品字舞臺在國內是唯一的。后土祠的山門,從正面看,它和別的山門沒有什麼兩樣。從背面看,卻是一個過廳戲臺。為了出入方便,平時把臺板卸掉。每逢廟會唱戲,就把臺板架在預留的孔眼上:上面演戲,下面可以照常過往行人。圖為和山門相連的舞臺。


這個搭起舞臺後的人行通道,成年人行走的時候是要低下頭的。當地人說,之所以設計成這個,是要人們進入后土祠的時候,是要向後土娘娘低頭祭拜的。這座緊靠山門的戲臺的臺柱上的楹聯倒是別有風致:“遊哉悠哉頭上生旦淨醜,演也豔也腳下士農工商。”只有在這種特定的戲臺上,才有這種特殊的感受。圖為戲臺,人行通道在下面。

穿過正前方甬道,並排有兩個高低、大小、式樣、風格完全相同的戲臺。兩臺連脊,中間留一通道。兩個並立的戲臺和山門的過廳戲臺一起,正好構成一個“品”字造型。因此叫做品字戲臺。這兩個戲臺是典型的清代風味,臺前額枋上所雕蒼龍,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簷下有石雕青石方柱,上面鐫刻楹聯。

東邊戲臺石柱上陰刻的楹聯是:“前緩聲後緩聲善哉歌也 大垂手小垂手軒乎舞之 ”,意思是所謂的“前緩聲後緩聲”,是演唱手法的不同,就像現在的美聲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一樣;“大垂手小垂手”是指舞蹈的不同動作。上聯說歌聲悅耳,下聯說舞姿眩目,真是載歌載舞,不亦樂乎。


西邊戲臺石柱上刻的是:“空即色色即空我聞如是 畫中人人中畫予意云何”。意思就是空就是色,色就是空,我聽到的是這樣的;下聯說的是,畫面中的人物,和人物所組成的畫面,你認為如何呢?當然,其他學者還有別的解釋。

西臺後邊的木柱上還有一幅對聯:“世事總歸空何必以空為實事 人情都是戲不妨將戲作真情”。上聯說假,下聯道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這其中的奧妙,頗耐人尋味。

每逢三月十八日和十月初五日,有關部門請來戲班劇團,頭上鼓樂齊鳴,臺下遊人來來往往。“人中畫,畫中人。於意云何?”此情此景渾然一體,如臨仙境。只有在后土祠這種特定環境裡,才能享受到這種特殊的樂趣。

最為火爆的是多年前,在品字舞臺上,由山西省、陝西省、河南省分別演出蒲劇、秦腔和豫劇。三個劇團、三個舞臺演出同樣的劇目,你是喜歡蒲劇、豫劇,還是秦腔?這就要看你的愛好和演員的工夫。這種景觀,只有在萬榮后土祠來,才能品出其中的情趣。著實獨特,謂之一絕。

現在,雖然多年沒有了三省同時演出各自的劇目,但是到了三月十八后土娘娘的生日,三臺戲是少不了的。由於是三臺同時演出,下面的觀眾挑揀好的看,因此,誰家的舞臺下面沒有觀眾看,那是很沒有面子的事情。因此,演出團隊的演員都會很賣力。據劇團講,在後土祠演出,要比在別的地方演出費力的多。圖為飾演寶龍圖的演員。


雖然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戲劇,而是鍾情於歌舞。但是在後土祠廟會期間,人們忙於燒香祭拜后土娘娘,但是仍然有不少觀眾站在臺下看戲。由於是三臺戲同時上演,難免有的舞臺下看的人多一些,有的戲臺觀眾則少一點。圖為俯拍的觀眾。

由於是三臺戲同時演出,因此,各個劇團都事先認真做好準備,只怕演出不好影響團裡的商譽。演員更是竭盡全力的去演出。圖為演員在化妝。

今天演出的,還有民營劇團, 這些劇團一般都是農民票友,或者是愛好戲劇的。他們的劇團一般都不賣票,是義務演出。有些劇團由於沒有經費,演員的戲裝都是自己掏錢買的。這些人就是圖個自娛自樂。但是演出的服裝、道具、化妝一定都不含糊。圖為三花臉演員。

后土娘娘的生日或者廟會,都會由有關部門由出面,開正殿門給娘娘上香、祭拜後,在獻殿前放開戲號炮。鐘樓撞鐘,鼓樓擊鼓。隨後,三個戲班的開場鑼鼓響起,同時開演。每個演員都使出渾身解數,不敢有絲毫閃失。萬榮后土祠的品字戲臺是中國的國寶,希望好友有機會看一看。請你關注頭條號“解福昌123”,你將會看到更多的百姓和三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