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氏技術:2018年盈利2.2億 未來重點佈局膜電極

4月26日,廣東道氏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道氏技術)發佈2018年年報,公司2018年1-12月實現營業收入35.44億元,同比增長10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長44.66%。

公告表示,為保障未來業績持續穩定增長,公司在產品結構上形成了“鞏固一代、發展一代、培育一代”的戰略佈局:公司一方面著力鞏固傳統陶瓷材料業務,繼續提高質量,豐富品種,降低成本,鞏固市場龍頭地位;同時,大力發展三元前驅體、導電劑和鋰雲母綜合利用業務,抓住全球電動汽車快速發展機遇,進入行業第一陣營;未來,公司將重點培育氫燃料電池核心材料業務,整合資源佈局膜電極等核心關鍵材料。

為實質性啟動氫燃料電池膜電極研發工作,今年3月,道氏技術與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重塑科技)及自然人馬東生先生擬共同出資設立廣東道氏雲杉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道氏雲杉)。新公司註冊資本為 5000 萬元,其中道氏技術出資3100萬元,佔註冊資本 62%。重塑科技出資400萬元,佔註冊資本8%;馬東生出資1500萬元,佔註冊資本30%。

對於為何與重塑科技和馬東生結盟,道氏技術董事長榮繼華透露:“重塑科技的優勢是系統,馬東生的優勢是電堆和產業資源整合,而道氏技術的優勢是膜電極。我們三方的優勢剛好是互補的,三者有機結合、協同開發,定會孕育出國際領先的高性能燃料電池系統。”

資料顯示,重塑科技是國內重要的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公司,是全球氫能委員會Hydrogen Council的成員,主營業務包括研發銷售燃料電池系統和關鍵零部件及提供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相關工程服務。公司研發團隊擁有上汽基因,在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有著多年的經驗積累。截至目前,重塑科技燃料電池系統的市佔率達到50%,裝配車輛行駛總里程已接近600萬公里。

馬東生是南通百應能源和國鴻氫能的核心創始人,在氫燃料電池領域具有豐富的資源整合和經營管理經驗,是中國燃料電池產業最核心的推動者之一。國鴻氫能是國內知名電堆廠商,2018年在國內電堆市場佔有率約為70%。

由此看來,與重塑科技、馬東生等“老將”結盟,道氏技術能以高起點開展氫燃料電池核心材料及產品的研發、生產,研發工作實現節點任務目標後,將快速進入產業化階段。

MEA的開發工作是由高效催化劑基礎研發、表面/界面設計、材料製造工藝設計、系統原型設計、反饋測試、工程優化、生產製造等多個環節和領域組成,是電堆中的最核心的“芯片”,成本佔到了電堆總成本的50%以上。目前國內商業化應用的MEA仍被國外企業壟斷,其中最主要是來自於巴拉德動力系統公司。

研發氫燃料電池膜電極技術壁壘高,打破受制於人的局面並不容易。對此,道氏技術將通過組建以Dustin Banham博士為主導的國際頂級團隊在MEA領域突圍。其中包括了全球頂尖的燃料電池催化劑專家、表面/界面化學專家、原知名燃料電池公司MEA原型設計師、資深工程化優化專家及擁有十年以上經驗的工程化團隊。另外,在系統穩定性及耐久性領域,公司引進加拿大的頂級專家和團隊。

榮繼華對Dustin Banham博士及其帶領的研發團隊相當有信心,他介紹:“Dustin Banham博士曾擔任過巴拉德高級科學家,曾帶領數十位國際專家團隊負責低鉑催化劑和MEA的設計開發,成功實現了世界首個無鉑催化劑燃料電池產品商業化。在MEA開發、商業化應用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對MEA的產業化開發具有深刻理解。”

榮繼華佈局氫燃料電池產業目標堅定,他表示自己三年前就已經開始研究、接觸並佈局氫燃料電池產業。在佈局鋰電材料時,他意識到氫能與鋰電的互補效應。雖然鋰電技術相對成熟,但存在不適應北方寒冷環境和充電時間較長等問題,氫燃料電池可以很好地補充解決這一缺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