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兒溝保善堂


自白河縣城橋兒溝清外城北門向南步行10餘步,仰望西北山坡有一院房屋,典型徽派建築格式的青磚黛瓦、馬頭牆(封火牆),他就是清保善堂舊址。

橋兒溝保善堂

1.橋兒溝夜景。紀昌鑫攝於2018年3月

順西北山坡彎彎曲曲的石階上50餘階,即達保善堂。院口1米多高的水泥磚柱上,有1970年代的“打到蘇修”標語1副。站院向東南眺望,可見橋兒溝大體呈“1”型佈局,街巷兩岸的仿古建築大多沿山、澗自然地勢而建,左多沿溝岸山勢向上綿延,右多依山坐落險峻,摩肩接踵,錯落有致,各具形態,呈現出一種依山勢地形不對稱的自然之美。保善堂是一個四合院落,門口左邊掛牌白河縣文物管理所、右邊掛牌白河縣博物館,其原是清義倉舊址。

橋兒溝保善堂

2.橋兒溝清外城北門。攝於2019年1月14日

清嘉慶三年(1798),為防範抵禦白蓮教農民起義軍。時任白河知縣嚴一青在捐籌資築白河縣城外城後,又與白河紳耆商議,捐籌資修建義倉。清時各府、州、縣都設常平倉和義倉、社倉,豐年賤價收儲,歉年平價出售,起平抑糧價、救災備荒等作用。常平倉由官府設置,責成道員專管。義倉(義廩)和社倉屬官督民辦糧倉,義倉一般設在縣治所在地,社倉一般設在鎮村。時捐籌資8750餘兩白銀(按1兩摺合今人民幣200元換算,約合175萬元人民幣。下同),在縣城和縣域邊隘各鄉寨堡中,建義倉和社倉10處,購買貯備義倉穀米1.45萬餘石(按1石摺合180千克換算,約合261萬千克。下同)。其中縣城義倉2處,保善堂就是其中之一。作用一是遇白蓮教警報,供應入縣城、寨堡中避難群眾,以及守衛鄉勇口糧;二是災荒年景,賑貸群眾。

橋兒溝保善堂

3.清保善堂大門。攝於2019年1月

歷次災荒,白河樂善好施捐賑的富戶很多。其中,清咸豐六年(1856),白河大旱,赤地千里。由湖北武昌隨父遷居白河縣城的張閏河,到湖北購平價糧,設粥廠多方賑災。清光緒三年(1878)至清光緒四年(1878)四月,白河大旱。凡田野有青,皆羅掘一空。待賑饑民6萬餘人,嗷嗷眾口迫不及支,每月需賑米1600多石(約合28.8萬千克)。就調撥保善堂等義倉糧食,在河街設粥賑行。幾萬饑民於四方排隊,什什五五如雁成行,次第給粥。時衛如琥等富戶籌捐1.16萬緡(即1貫錢或1吊錢,清道光初年,1緡錢等於1000文制錢1兩白銀;清咸豐以後,1兩白銀換2200多文制錢,約等於今人民幣 230元左右。下同),尚不夠。又復勸富戶賑戚族及佃客。

橋兒溝保善堂

4.橋兒溝保善堂舊址。攝於2011年2月

其中,張閏河不僅捐錢一千緡,而且與衛如琥等辦理賑務,不辭勞瘁。時任興安府知府童兆蓉,獎給張閏河“嘉惠士林”匾。當張閏河看到每年鄉試貧寒士子無錢去西安應試,就置良田數十畝,用以資助貧寒士子參加科考的路費盤纏,即“賓興費”或“公車費”。明清時,地方通過捐款籌資,資助貧窮學生參加科舉考試的路費盤纏稱“賓興費”或“公車費”,因此也稱鄉試為“賓興”。清光緒五年(1879),時任陝西巡撫馮譽驥給張閏河“高風任恤”匾,並由太學生保舉六品頂戴。清同治、光緒年間,湖北黃州麻城人周錦利移居白河縣城,捐從六品布政使理問銜。清光緒三年,捐錢1000緡助賑。清光緒五年(1879),捐款1000多緡,與侄兒周文炳創修白河會館於河街棗茨巷(今河街原白河縣城關鎮中心小學處),有屋24間,什物備具,用於資助白河士子參加科舉鄉試。清光緒九年(1883),再捐賑500緡。時陝西巡撫馮譽驥,獎給周錦利“義洽里閈”匾。後清義倉舊址漸成道人駐所,形同道觀,稱保善堂。民國期間,國民黨白河縣政府在清義倉舊址處設同善社,與道士雜處,從事兒童防疫和瘟症救助等工作。

橋兒溝保善堂

5.橋兒溝清外城北門向南10餘步望西北山坡的清保善堂舊址。攝於2019年1月14日

新中國成立後,針對全國文盲率高達80%的現狀,掀起大規模掃除文盲運動,白河人們以高漲的熱情投入這場文化學習運動中。其中,於1951年底,在保善堂設職工業餘學校1所,招收學員160人,設高級班、中級班各一個。1965年2月9日至10日,,時任中共西北局第三書記、代理中共陝西省委第一書記胡耀邦到白河視察指導工作。由沿途所見荒山禿嶺,瞭解到白河縣“大躍進”運動中毀林開荒、大鍊鋼鐵,致10多萬畝山林被人為破壞的情況。指示:要大力開展育苗造林,綠化荒山。要把城關無業青年組織起來,邊學習、邊綠化,把縣城荒山禿嶺栽上樹,並當場拍板答應撥付專項綠化經費解決此問題。不久,白河縣成立青年綠化隊,駐地在保善堂,先後共招收培養青年學生102人。綠化隊既綠化了荒山,又為白河各條戰線培養了一批工作骨幹。

橋兒溝保善堂

6.白河縣城秀屏山森林公園。紀昌鑫攝於2016年8月

1968年4月,為落實毛澤東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要準備打仗”“三線建設要抓緊”等指示,開工建設襄(樊)渝(重慶)戰備鐵路。1970年2月,鐵道兵13師64團(5864部隊)、65團(5865部隊)、鐵道兵10師50團(5850部隊)、鐵道兵1師2團(89302部隊)和湖北孝感(今湖北省孝感市)鐵路建設民兵師、鄖西鐵路建設民兵團等官兵,攜施工機械、設備等,陸續由老(老河口)白(白河)公路(今316國道)和漢江進駐白河縣,沿縣境漢江南岸安營,開工修建36.56千米的襄渝鐵路白河段。保善堂遂成鐵道兵某部團部,留下了“打到蘇修”的“三線建設”標語。

橋兒溝保善堂

7.清保善堂院口“打到蘇修”標語。攝於2019年1月14日

時白河縣成立2107辦公室,先後抽調百餘名幹部和萬餘名民兵組建白河縣公路建設民兵團(白河縣鐵路建設民兵團),支援“三線建設”。在修通42千米的旬(陽)白(河)支鐵公路(今316國道)後,1.8萬白河“三線建設”民兵又陸續轉場投入襄渝鐵路白河段、旬陽段建設。1973年10月19日,襄渝鐵路白河段在旬陽縣棕溪接軌通車,改變了白河不通鐵路的歷史。1974年1月28日,白河縣2107辦公室撤銷,“三線建設”骨幹民兵1.24萬人又組建起1521個的農田基建專業隊,投入全縣常年修田造地運動。1979年,白河縣交通局租賃保善堂為家屬區。2013年,重新修葺保善堂舊址,闢為橋兒溝文化旅遊街區一景點。2018年,白河縣文物管理所、白河縣博物館遷此。

參考書目:

1.清嘉慶《白河縣誌》、清光緒《白河縣誌》。

2.白河縣檔案史志局編:《白河縣“三線建設”》(送審稿),2009.12。

3.2009年、2018年實地採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