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鄉:脫貧有策 棉花地裡結出“金果果”

常德全媒訊(記者 彭雲 李志鵬)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攻堅克難期,脫貧不返貧、改變造血機能、發展產業扶貧成為了攻堅戰的必由之路。常德安鄉縣安豐鄉白螺灣社區的農戶就在產業上下功夫,利用土地優勢在千餘畝棉花地裡種上了經濟效益更高,用工更少的柑橘。

安鄉:脫貧有策 棉花地裡結出“金果果”

今年71歲的彭大生就是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但靠著這片柑橘地,2017年,老人一家成功脫貧。站在橘園裡,老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有近12畝地,都是正值掛果的成年樹,加上勤剪枝、打理得當,平均每畝都能產一萬斤左右,一斤賣一元,算下來一年能賺十幾萬。

安鄉:脫貧有策 棉花地裡結出“金果果”

安豐鄉白螺灣社區 彭大生 :(這幾年)總共賺了三四十萬元。“那你現在應該還存了一點錢吧?”“這個話我很難說,我的兒子不在了。

安鄉:脫貧有策 棉花地裡結出“金果果”

老人彭大生說,2012年他被檢查出患有鼻癌,為了治病掏空了家裡的積蓄,他的病情剛剛穩定,2013年兒子又檢查出患有舌癌。為了治病,一個原本還算富足的家庭吃上了國家救濟,成為了貧困戶。為了摘掉“窮帽子”,老人每天勤剪枝,仔細打理橘園,靠著這片橘子林成功脫貧,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

“老了還是要照顧自己的身體”“我不搞不行啊,(媳婦)他們不懂,拿著錢都賺不到。”“要慢慢帶著他們做。”

當地村幹部一邊勸老人保重身體,一邊聊起柑橘最初種植時的情況。在聊天中,記者瞭解到,原來老人的兒子彭進洋正是第一個將柑橘經驗帶到白螺灣社區,發起產業轉型,種柑橘的人。

安鄉:脫貧有策 棉花地裡結出“金果果”

安豐鄉白螺灣社區 易進雲:那個時候搞不到錢,(種)棉花划不來,主要是效益不好,我們就一起邀著把橘園建起來了。

安鄉:脫貧有策 棉花地裡結出“金果果”

易進雲告訴記者,2006年由於棉花、水稻種植經濟效益不佳,彭進洋便外出結識了一位柑橘種植專家,學到了種植技術。回來後就邀上他還有另外一個朋友,三個人開始轉變模式種起了柑橘。但柑橘是四年掛果、五年見成效的產業,為了在掛果前期保證有收入,他們還在專家的指導下,在柑橘地裡套種了棉花、大豆、油菜等經濟作物,降低轉型風險。

安鄉:脫貧有策 棉花地裡結出“金果果”

目前,柑橘已經發展成為了白螺灣村的主打產業,該村以最早種植的特早熟日南1號為主,還引進了南方蜜桔、四季紅兩個品種,成片種植面積300餘畝,村民房前屋後及零散種植總面積達1000餘畝,平均每斤橘子能賣到1元左右,畝產約8000斤。此外,在低窪地裡白螺灣村還發展了“稻田+”產業,種植大豆、油菜等經濟作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