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永春蓬壺古街圩日

蓬壺古街圩日

趕圩,在許多地方已成為一種遠去的記憶,而在閩南重鎮永春縣蓬壺鎮,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

蓬壺位於閩中南要塞,離沿海百餘里,又臨近安溪德化大田永安,是山區與沿海交界處,晉江上游重要貿易集鎮。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可以找到許多在現代生活中漸漸消失的物品,如菜籃、竹掃、簸箕、手工鐵器、手工織布,還有純黑毛兔、竹鼠、冬米粿、鼠殼龜、貢糖、魔芋、淮山、糟菜、紅菇、金桔大桔等原生態特色之物,以及沿海外地販來的海產幹品、時尚用品等。在鄉下,還需要粗大實用的農具用品,最是農忙季節,這些用品更是應市而出。城裡人知道圩日有大量的農家種養的綠色產品,就會趕來購買或成批販走。鄉里人賣完貨物換回所需物品,也帶回了山外開放而鮮活的氣息,城裡人帶回的則是山裡淳樸的情懷。交易久了,陌生變親切,有些顧客還會鎖定賣主,彼此留下的是更多的信任和誠意。以前沒有手機電話,如果隔幾個圩日沒有遇見,還會相互打探去向。這樣交流的直接體悟有著濃濃的人情味,是別的交易方式無法替代的。

悅讀|永春蓬壺古街圩日

蓬壺三角街(潘敏星 攝)

圩日已成為蓬壺的節日,特別是三角街建成之後。三角街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由蓬壺五大姓集資建造。三條街為“人”字型,互為120度角,三角向中,且街心略低,寓中庫聚財,故名三角街。建築採用三層騎樓式,走廊可避雨,門窗各異,白牆烏瓦,中西融合又極富閩南特色,為民國時代閩南地區集鎮建築中最科學而美觀的傑作。

三條街有著的不同特色和氣味,集納著多彩的市井生活場景。早年人們將趕圩作為一種節日,山裡人在這一天著意打扮一番,帶上乾糧以及準備交易的物品,高高興興趕圩去。年輕人渴望在圩日“豔遇”,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人們在人山人海的圩日裡各有所得。

隨著農村逐步走向城鎮化,1990年代在雙溪口南岸開始興建商住新區,採用現代風格與閩南特色結合的建築風格,多條街道各色店面,衍生一派重鎮繁榮景象。儘管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而趕圩這種交易方式卻一直保留下來,從三角街遷至新區,適應著不斷增長的人流量和交易量。

一個現代與傳統並存、時尚與懷舊同在的集鎮,給人們帶來對生活更多的感念。

作者 | 王南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