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最近有一個新發現:

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朋友,開始把業餘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健身、高爾夫、滑雪、養花、外語這些興趣愛好中去了。

有個在學畫畫的朋友也告訴我,他們班上的同學,幾乎都是有家有口的中年人。

過了30歲,為什麼大家都開始“好好學習”了?

今天的書單觀察欄目,和你分享3個在努力學習的中年人的故事,看看他們在走進興趣班之前的人生,到底發生了什麼。

——書單君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30歲,我突然打算為一件“沒用”的事努力

有時候,成熟和年齡真的沒有任何關係,反倒是在經歷一些挫折後,一個瞬間,突然開了竅。即使還不太明白自己究竟要什麼,但起碼生活有了新的方向,而從前的那些困擾也會消失不見。

32歲的路一本來已經買好了機票,準備今年帶女朋友回老家一起見父母。可就在臨近春節的時候,女友卻突然打來電話提出分手,已經連續半個月加班的他整個人都懵了。

分手的理由,和之前的幾段失敗的感情一樣,“因為你不夠有趣”

這讓路一很困惑,究竟她們所說的“有趣”是什麼意思,“難道更重要的不是努力賺錢為兩個人的生活和未來奮鬥麼?”

大學畢業後的10年北漂生活裡,路一一直全身心地紮在工作裡。所有的時間幾乎都被出差、開會、應酬佔據得滿滿當當。

有時候女朋友要求一起逛街,他都累得直接拒絕:“週末好不容易休息,我只想躺著。”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忙碌拼命的收穫,就是銀行卡里的賬戶餘額不斷上漲,住處從最初每月1200元的小隔間變成了現在9600元月租的loft。

難得休息的時候,他最喜歡在網上瘋狂地報復性購物,因為“花錢是特別減壓的事情”。名牌包、香水、3C 產品……雖然大部分東西用過一兩次,就放在陽臺吃灰了。

雖然在職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生活質量看起來在不斷提升,但他的幾段感情卻始終不像事業那麼順遂。戀愛談得斷斷續續,幾乎每次被甩,女朋友都認為路一不夠浪漫,生活裡除了工作就是工作。

“太沒趣了,還不如跟個機器戀愛。”這是他聽到最多的抱怨。

他自己也覺得,“可能就是太忙了,有時候顧不上別人”。但是又固執地篤信,只有努力賺錢才能讓生活更好,讓兩個人都幸福:“我這麼拼,她一定能理解”。

可沒想到,他自以為的“拼命”,最後還是輸了。

“你是一個很無聊的人。”

“什麼?”

“你有最想做的事情嗎?”

“我最想天上掉錢的時候只有我知道,怎麼了?”

“你如果閉上眼,想象 10 年後的自己,最期待出現什麼畫面?”

“想不出來。”

掛掉最後一通電話,女友走了。但她提的問題,卻留在了路一心裡。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其實不用想,那個畫面我一直都有,就是我坐在一個有陽光灑進來的亂糟糟的房間裡畫畫。只是我覺得太不實際了,就懶得告訴她。”

最近和團隊裡新來的下屬聊天時,他分享了那個有陽光曬進來亂糟糟的畫面。那個年輕女生一臉陶醉地說:“真想過那樣的生活,想想就美好。”

路一愣了一下,覺得心裡有什麼東西在輕輕地動搖,抖落一地灰塵。

像從大夢中醒來一樣,他跟公司請了一天假,賣掉了擺在陽臺上的那些閒置品,買了最貴的畫筆、顏料、全套數位板,在網上報了在線學插畫的課程。

他對待畫畫的態度,如同對待工作那樣勤懇。每週三次授課,下課後的第二天都會準時交作業。他的朋友圈也不再曬那些昂貴的數碼產品,而是自己週末去看的藝術展,常常一整天都泡在美術館裡,有時候就坐在地上,認真臨摹學習。

“突然覺得好充實啊,畫畫的時候,整個人都鬆弛下來,像進入了另一個時空裡。”

甚至工作的效率也更高了。“其實根本沒有那麼累,現在的狀態更好,勞逸結合。”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有一天,路一沒忍住,偷偷翻了翻前任的微博,發現她幾乎隔一天就會發一張手工毛氈的人偶圖。

路一也默默給自己定了個“百人計劃”:在 35 歲之前畫夠 100 人。

“也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以前讓她受委屈了,挺不好意思的。”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30歲以後,興趣才是最好的舒適圈


有的人被生活拖拽著前行,一路上不敢面對自己的渴望,也錯過了很多美好。比如路一。

也有人投入的事情太多,看似忙忙碌碌,挑戰自己,最後才發現,只有真正的興趣,才是人生最舒服的姿勢。

比如蔚蔚。

直到33歲,一直以“鋼鐵人”自稱的她,才突然覺得生活變得柔軟了。

大學畢業,她就進了全國最好的電視臺做剪輯師,親手剪出了很多現象級的綜藝節目,被同行尊稱為“神剪手蔚姐”。

但電視人熬夜是家常便飯,而且剪輯又是一門比較枯燥和勞神的工作。27歲時,她生了一場重病,治療時注射了大量激素,身材胖了不止一圈,大把掉頭髮。

身體垮了,蔚蔚開始反思:

一切忙碌和光彩都很不值,自己耗盡心血其實是一種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複。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於是,休養了大半年,篤信著“脫離舒適圈”哲學的蔚蔚,放棄了重回臺裡,決定離職和朋友一起去創業,“尋找更有價值的自己”。

她依然是那個以一貫的衝勁全力以赴的“鋼鐵人”:獨自揹著攝影機上雪山,被拍攝對象恐嚇也絲毫不畏懼。幾年過去,公司越做越大,過了30歲的她也從剪輯師進化成能寫能導能出鏡的全能製作人,手底下管著幾十人的團隊,看起來真的更成功了。

可漸漸地,她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容易情緒失控,老朋友慢慢也疏於來往,只剩利益相關的工作夥伴。

她成了一隻刺蝟,把女下屬罵哭的時候,會嚴厲地說:“你是有多大的委屈,幹不了別幹,別在我面前哭。”可等小姑娘走出辦公室,她又覺得心疼和自責。有時候晚上打車回家,她就會問自己:“現在的生活究竟是不是真正想要的?”

曾經以為跳出電視臺來創業,終於可以沒有束縛,更大限度地讓自己成長。但事實上,焦慮和厭倦還是席捲而來,眼下的生活並不能真正地讓她感到舒服。

有一次,她看了《午夜巴塞羅那》,斯嘉麗在電影裡揹著相機開始周遊世界的做法打動了她。她深思熟慮後,再次決定離職,從眼下這個看起來更成功的“舒適圈”裡逃走。

“我從小會畫畫,工作後會剪輯,會攝像,創業後會演講、會賺錢,但到了現在,那些東西,都只是‘我會’,而不是‘我喜歡’。”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她賣了兩室一廳的大房子,換成郊區的一套小開間,剩下的錢買了想要很久的吉普車,還出錢入股了朋友新開的一家花店。設計專業出身的她包辦了所有店內裝潢、賀卡、網頁店鋪的設計。

她也開始學習插花。

普通的花,就開車去花市裡挑選,稀少一點的就從外地進貨。最開始她會對照圖書、網上教程,模仿歐式、東方式插花。熟練之後,就憑著當天的心情來。

仍舊好強,但這種親力親為讓她感到充實。

掌握插花後,就開始試著瞭解各種花器,陶製、塑膠、木頭、石制……

才一年的時間,她就從一個碰泥巴還會嫌髒的人,變成了周圍朋友的插花老師。

“每天的生活裡都有花和泥土,是煩心不起來的。就算一天只有一點進步,或者沒有任何長進,也不會責怪自己。”

生活忽然之間變得輕盈了。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蔚蔚還報名學習了瑜伽。每天晚上都去上 45 分鐘的課。什麼都不用想,就聽自己的呼吸。

從當初進入電視臺,到後來自己創業開公司,高強度的工作,讓她根本就沒有心思去戀愛。可就在瑜伽班上,她認識了男朋友。

兩個人都是要強的天蠍座,但到了 30 多歲後,都想要讓自己放慢一點。發現世界上還有另一個“我”之後,人就變輕鬆了。

“我還是很好強啦,還是會忍不住要發脾氣,但我找到了和生活和解的方式。插花和瑜伽,是我真正的舒適圈。”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只有真正地擔起責任,才算找到了自己


網上有句話,“北上廣容不下肉身,家鄉放不下靈魂”。雖然多少矯情誇張了點,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在主流的兩種成長路徑:留鄉安穩度日、外出闖蕩冒險。

在外漂泊打拼的人都覺得,如果要留在家鄉,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小,房價也便宜很多。而且幾乎沒有什麼煩惱,每天需要應對的就是家長裡短和雞毛蒜皮的小事。

但有時候,在看似平淡的日復一日中,人往往會丟掉真實的自我。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比如,如果不是女兒的出生,35歲的阿杜依然在漫無目的地消耗著自己的生命。

從小到大,除了旅遊,他幾乎從未長時間出過遠門。“我才不想出去闖,在家多舒服啊,家人都在眼前。”這是阿杜最愛說的話。

阿杜的父母都是當地的公務員,和大多數家長一樣,盼著子女的一生如流水線產品一般嚴絲合縫。他們在阿杜3歲的時候,就把他30年後的路都規劃清楚了:幼兒園要上機關的,小學、中學都要是省重點,大學考個 211,畢業後出來再考個公務員,最好能穩穩當當的就一切圓滿了。

剛剛大學畢業時,阿杜還自詡有一身反骨,他拒絕了父母安排,和幾個同學進了當地的一個設計公司,幹著賣苦命的活,做著藝術家的夢。

可是,在一次連續工作 30 個小時後,他扛不住了:“我想堅持,但做不到。為什麼想成功一定要吃苦?”

之後就灰溜溜地跑回家妥協,在父母的安排下,他進了當地的日報社做審核員,每天工作6小時,準點打卡下班,每週差不多有三天休息,月薪4500元,還有1.8萬元年終獎。

身邊的親戚朋友都表示羨慕:“這種悠哉的生活真是個金飯碗啊!”阿杜自己好像慢慢也信了。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工作穩定了,父母就開始幫他安排相親。見完第一個人後,沒有太壞的印象,阿杜說:“就是她了,可以結婚了。”然後,辦酒席、生孩子,平平常常地過了一年多。

直到有天,牙牙學語的女兒開口叫了聲“爸爸”,阿杜開始抑鬱了

“你知道嗎,孩子那一聲叫完,我就像看到自己死之前回放的人生幻燈片一樣。怎麼會有人叫我爸爸呢?我怎麼可能是個爸爸呢?”

這無法解決,因為它不是問題,是事實。新生命出生的驚喜和初為人父的責任在阿杜心裡纏繞,他隱隱覺得自己的前半生都在虛度。

“將來怎麼跟女兒吹牛他爹的青春嘛。”

他決心要改變一下,首先從日漸臃腫走形的身材開始。“我不想等女兒大了,她爸爸變得又老又胖,沒辦法保護她。”他花了兩萬塊錢辦了張健身卡,幾乎每天下了班都往健身房跑。

拳擊、長跑、舉鐵交替進行,每次阿杜都耗到大腦缺氧,完全無法思考為止。“運動真的可以讓人專注,只用想著呼吸、發力、目標,腦子幾乎完全放空,停下來後,好多東西又好像明白那麼了一點。”

除了健身,他也開始自學刻章,買來了各種印泥、刻刀、印床。憑著之前的美術功底,上手很快。

和運動完全不一樣,有時候刻章一坐就是六個小時,阿杜在這兩個極端的動和靜之間,找到了新的節奏。

刻章的第一個成品,就是他女兒的名字。練習久了,他也會刻章送給朋友。大家都覺得他哪裡變得不一樣了,他自己也覺得不像從前那樣百無聊賴,虛度時間。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雖然工作還是悠閒,但他好像找到了真正的,全新的自己。

“運動和刻章其實都沒太大難度,就是要專注,是我一個人也可以辦好的事。所以,現在沒那麼害怕做個爸爸了。”阿杜說。“而且,有能為之負責的人和事就真的很幸福了。”

✎✎✎


之前看了一本很有共鳴的小說——《我在三十歲的第一年》。

書中的每個場景簡直都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主人公剛剛垮進30歲的門檻,在生活裡感情跌宕、事業瓶頸、被房貸車貸壓著喘不過氣。

以前我們總會想,30歲,還沒有成功怎麼辦?30歲,還沒有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怎麼辦?30歲,還想不管不顧仗劍走天涯怎麼辦?

但現在瞭解了那麼多同齡朋友的故事,發現大家好像都在30歲以後重新解鎖了生活的B面,鬆開了枷鎖,原來每個人都是這樣在類似的遊戲規則裡用各種方法去打怪升級。

20歲的時候覺得做任務通關很重要,但過了30歲,好像可以繞開一點廝殺的戰場,站在山頂等著夕陽落下,或者一頭扎進無關緊要的副本里,刷刷從前忽略的裝備,看看從沒仔細看過的故事,慢一點來。

因為,無論哪一種遊戲,總有辦法通關的,所以,著什麼急呢。


週末在朋友圈隱形的中年人,可能都在上興趣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