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樂平:詳解我國5G網絡的部署策略與演進趨勢

4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鐵塔舉辦5G+行動聯合發佈會。會上,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常務副主任、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韋樂平發表了題為《5G網絡部署策略與演進趨勢》的主題演講。

韋樂平:詳解我國5G網絡的部署策略與演進趨勢

韋樂平表示,國家的5G戰略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通訊系統,已經上升為國家的競爭、拉動投資、引領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升級、發展新經濟的基礎性平臺的高度。美韓等國的11個運營商已經推出基於NSA的5G商用服務,我國的5G領先在時間上已經不可能了。那麼我國的5G網絡部署如何實現領先?

5G不是百米賽跑,要擺脫簡單的跟隨模式

韋樂平表示:“我們可以在技術上,在後續的大規模的應用部署上保持領先,而這對於5G來說才是真正重要的。”5G不是百米賽跑,要擺脫簡單的跟隨模式,堅持高起點、高質量發展。他認為堅持以基於5GC+NR的SA為基礎的NSA/SA混合網模式才是實現5G網絡部署領先的正確路徑。

如何落實5G三朵雲的部署策略

對於如何落實5G三朵雲的部署策略,韋樂平表示控制雲要先行,轉控分離;轉發雲由於成熟度不高,需要暫緩;接入雲要加快,接入雲是決定5G網絡需要最大投資的地方,降低接入雲的成本是降低5G投資成本的關鍵。對於接入雲的發展,韋樂平建議要積極推進前傳口開放,硬件白盒化,軟件開源化,聚焦RRU白盒化,推進BBU白盒化,構建MEC為核心的邊緣雲智能平臺。

無線組網架構的演進

韋樂平表示基於4G核心網的EPC的NSA是5G初期的選擇,而基於5GC+NR的SA是5G網絡的目標架構。只有基於5GC+NR的SA網絡才能全面支持真正的5G業務需求與相關功能和特性,如網絡切片、MEC、uRLLC業務等。NSA到SA的演進需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業務需求、行業生態和投資節奏等因素。採用雙模基站將加速NSA到SA網絡的平滑演進進程。

大規模天線部署面臨挑戰

而相比於傳統的2天線,5G的192陣子64端口的大規模天線能帶來3-5倍的頻譜效率提升。但是大規模天線的實際網絡性能需進一步驗證,特別是波束精度、移動性以及多用戶調度;深度覆蓋和高樓覆蓋;不同場景下的參數配置與優化。韋樂平表示,功耗是多天線技術帶來的困擾,必須解決功耗問題才能大規模應用,包括採用更先進的CMOS技術和各種網絡優化等措施降低功耗。FDD大規模天線在設備複雜度和性能方面仍面臨挑戰。

uRLLC應用需另闢蹊徑

5G最有特色的應用,也是唯一5G區別與4G的應用——uRLLC應用需另闢蹊徑。5G uRLLC的要求是空口單向時延0.5ms,可靠性99.999%,5G若採用低頻FDD或基於靈活幀結構的TDD,結合低時延關鍵技術可以滿足0.5ms時延要求。5G降低時延的關鍵技術包括:維時隙、自包含幀結構、靈活子載波間隔、上行免掉度、終端快速處理能力等。實際組網應用為了避免基站間干擾和運營商間干擾,5G採用固定TDD幀結構,只能滿足部分uRLLC應用的時延需求,難以滿足<5ms的時延要求,需要藉助異頻FDD系統才行。

接入網的開放是網絡發展的趨勢

韋樂平表示接入網的開放是網絡發展的趨勢。以性能要求單一的室內小站為突破口,利用接入網開放降低5G成本。前傳端口的開放化可引入多供應商,促進競爭;RRU的白盒化可通過RRU參考設計,進一步收斂主要配件的規格與選型,進而降低設備整體成本;BBU的白盒化中x86和SoC方案還需進一步論證明確;軟件開源化需要開發統一參考設計和共性軟件,規避碎片化。

生態是5G成功的關鍵

韋樂平提到生態是5G成功的關鍵,5G的成功依賴於5G生態鏈的成功,而5G生態鏈加入了很多新型的力量,包括汽車、自動化等。5G的生態鏈也需要政府的指引和支持。韋樂平建議設立5G專項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5G投資,緩解運營商資金壓力,共享5G發展紅利;出臺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如韓國將運營商5G網絡建設費用減稅3%;加強對5G部署策略的技術政策和輿論引導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