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半導體投資那些事兒

半導體投資都有哪些特點?

Joe Restagno

圖︱PitchBook

現如今,我們正在快速實現科幻小說裡的構想。隨著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能(AI)以及其他許多令人心馳神往的技術的發展,我們興致高昂,認為未來的世界觸手可及。然而,這所有的發明都離不開一項重要的技術——半導體。半導體或許並不像它所驅動的東西那樣迷人,但它的發展對創新和技術的進步都至關重要。這也是“硅谷”名字的由來。

總體來看,儘管投資交易量在下降,但是投資於半導體的金額卻在增加,這一趨勢在大多數行業都存在。在這些交易中,美國佔了多數,大約是2018年交易總額的一半以上,剩下的交易額由歐洲和亞洲瓜分。

全球半導體風險投資

浅谈半导体投资那些事儿

對這些交易量進行拆分,我們發現在天使輪和種子輪的投資階段,成立了不少新公司。是什麼推動了公司的形成和融資?首先,是人工智能芯片的熱潮。其次,儘管物聯網(IoT)和傳感器籌集的資金少於人工智能芯片,但它們仍是主要的投資領域之一。總體來看,大型芯片公司的整合以及它們較慢的創新步伐,再加上上述前沿科技對新型芯片技術的需求,推動了近期半導體投資的上升。

浅谈半导体投资那些事儿

首輪融資2018年回升(圖片來源:PitchBook)

毫無疑問,過去10年的主要投資者是英特爾的企業風險投資(VC)部門——英特爾投資(Intel Capital)。其他頂級企業投資者包括三星(Samsung)、高通(Qualcomm)、微軟(Microsoft)和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在機構方面,Walden、Eclipse Ventures、Lux Capital、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Sutter Hill和Capital- E也進行了大量投資。有趣的是,軟銀(SoftBank)也開始投資該領域的公司。

“投資預計將從傳統的風險投資轉向戰略投資者(英偉達、英特爾、博世、三星、阿里巴巴、軟銀和微軟等),以及更多其它的金融集團(sovereign wealth、 family office、 crossover)。”

——大衛·克里默,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David Creamer, KPMG)

儘管美國佔半導體交易的大多數,但前15家資金雄厚的初創企業來自多個國家:6家來自美國,6家來自中國,2家來自英國,1家來自韓國。此外,一些非傳統投資者,如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家族理財室(family office)和跨國公司(cross-overs),不僅投資於半導體企業,還投資於半導體生態系統的其它領域。

兩個特定的半導體應用交易:物聯網和人工智能

浅谈半导体投资那些事儿

上圖顯示人工智能投資最近幾年來迅猛增長,並且在2017年超過了物聯網。“深度學習”推動了這種增長。2009年,半導體公司英偉達(Nvidia)推動了深度學習的爆炸式發展。當時該公司的圖形處理單元被用於訓練神經網絡,這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基本技術。深度學習是最近大多數技術進步(機器人、數字助理和自動駕駛汽車)背後的驅動力。深度學習的應用在2011年和2012年開始升溫,並在2012年迎來了第一個投資高峰。Wave Computing、Groq、Graphcore(英國)、Habana(以色列)、Mythic、Esperanto,、SambaNova和Cambricon(中國)等公司都籌集到了大量的資金。

“隨著應用程序工作負載從軟件循環到專用硬件,半導體的投資將持續增加。這一轉變帶來的經濟和生產效益都是十分有意義的,許多行業的公司將繼續在該領域投資。”——Justin Butler, Eclipse Ventures

2016年,英特爾以4.08億美元收購了Nervana Systems,在這筆交易完成時,該公司只籌集到了2400萬美元的資金。Nervana Systems被收購的那一年(2016年)是出口最多的一年,此後出口數量逐漸下降。本世紀初由於缺乏新業務,目標客戶群逐漸在降低。這一點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多數活動發生在早期,而後期公司的數量急劇下降。隨著公司組建工作的加快,我們預計未來18至24個月將會有大量潛在客戶。

半導體出口2018年創下新低

浅谈半导体投资那些事儿

雖然企業已經成熟,但我們不會看到太多的退出活動。由於“食物鏈”頂端的整合,與10年前相比,大型半導體公司的數量很少。這意味著更少的公眾收購者。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早期的合理融資部分是因為,那時缺少上市的半導體公司。因為投資者發現,大多數上市公司並不缺乏創新。並且,上市公司也不能偏離其核心產品太遠,這意味著研發量子計算等高實驗性芯片的工作最好由初創公司來完成。

這確實給投資者帶來了一些難題,因為潛在收購方數量的減少意味著投資合適的公司、技術和應用變得更為重要。從積極的一面看,2000年中期到2010年中期缺乏早期融資,這表明,僅存的幾家大型半導體上市公司在短期內有收購公司的願望(和需求)。因此,儘管我們可能會看到併購活動略有上升,但在可預見的未來,IPO數量仍將保持在低位。

或許,由谷歌、Facebook、微軟、蘋果和亞馬遜等公司開發的各種各樣的技術——比如無人機、智能音箱、數字助理、自動駕駛汽車、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等——其中一種或全部將成為下一波的收購浪潮。思科(Cisco)和其他OEM廠商也已經整合到半導體開發中,因此它們也可能成為收購浪潮中的一員。

我認為中國的收購活動不會有所增加。幾年前,它們曾風靡一時,當時中國半導體公司的估值幾乎是美國同行的兩倍。但是,在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和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共同作用下,這個估值正在迅速下降。眾所周知,中國正在大量投資半導體,包括晶圓廠和設備。或許,如果貿易戰緩和,跨境投資和收購將會增加,但我認為近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那麼半導體和生態系統的未來將會怎樣呢?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我並不擔心摩爾定律的終結。新技術——如芯片的3D堆疊、量子計算和紫外光刻,都可以推動半導體的創新和擴大其規模。我們預計,今年將有一批無晶圓廠氮化鎵(GaN)企業籌集資金,重點放在電源管理和大功率射頻放大器上。氮化鎵技術的優勢在於速度和功率,但在技術開發方面仍然存在問題。

在資金方面,我樂觀地認為這種勢頭將繼續下去。我預計,專注於半導體的企業和基金仍將領跑。傳統的機構投資者也將涉足這一領域。唯一讓人擔憂的是海外對美國企業的投資。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新規定要求,幾乎所有外國半導體投資都必須申請CFIUS批准。這可能會給融資過程增加幾個月的時間。然而,我相信,大量的新應用程序將創造新的市場,吸引新的收購浪潮。

原文鏈接:

https://medium.com/svb-inside-innovation/the-unsung-hero-of-silicon-valley-82e86edc81cc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