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有三處可供建國,為何偏偏選了會被阿拉伯仇恨的巴勒斯坦?

langman莘蒂


因為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人心目中的應許之地,是上帝與猶太人的約定。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必須要理解幾個問題。一是什麼樣的人被稱為猶太人,二猶太人在亡國後,與歐洲人混居近兩千年,為何沒有融入其他民族內。這兩個問題從哲學角度來講,是思考猶太人是誰,猶太人從哪裡來,確定這兩個問題,才知道猶太人的行為準則。



從民族角度講,猶太人是閃米特人的一支,和阿拉伯人是同源的。根據猶太教律法《哈卡拉》,猶太人是指信奉猶太教的人和猶太人母親所生的人,這裡是包含宗教和民族雙重屬性的。但是由於猶太人母親通常在孩子小時就灌輸宗教知識,故猶太人的孩子通常都是教徒,所以猶太人實際上就是信奉猶太教的人。

在公元70年,第二聖殿毀於羅馬人之手後,猶太人開始移居歐洲,其中一支甚至在中國開封長期居住。考慮到人口數量,猶太人如同一把鹽丟進大海,應該會像歷史上很多顯赫一時的民族一樣,融入其他民族內。典型的如鮮卑和契丹,歐洲也有匈人、馬扎爾人等。



但是猶太人在近兩千年的雜居中,無論受到多少歧視和不公平待遇,始終保持了猶太人的民族存在。種族融合的關鍵在於我們都一樣,就不需要分出彼此。而不融合的關鍵是我們不一樣,必須分出類別。

導致猶太人和歐洲人不一樣的關鍵在於,猶太人信奉的是猶太教,歐洲人信奉的是基督教。關於兩種宗教的區別,夕惕若只從文化角度說一點,基督教可以說是猶太教的發展形態,區別於猶太教經典為舊約聖經,基督教有舊約和新約。



作為維繫猶太人在近兩千年的顛肺流離仍然保持本色的猶太教,在猶太人的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而猶太人復國問題,關係到全體猶太人的福祉,也有重重困難,需要最大程度上團結所有猶太人才可能實現,理所當然的應該從猶太教裡尋找以色列復國的國土範圍。

在猶太教經典裡,對於以色列國土已經做了定義。在《舊約-創世紀》記載,猶太人祖先亞伯拉罕虔誠供奉上帝,上帝與其立約,亞伯拉罕的子孫擁有應許之地,是一塊留著牛奶和蜜的土地,即迦南,範圍在約旦河西岸,加利利湖以南死海以北,基本上就是現在以色列的控制區。



所以,以色列復國選擇在巴勒斯坦地區,是團結所有猶太人的需要。如果建立在其他土地上,會存在不依據猶太教行事的問題,使得猶太教信譽下降,進而影響猶太人的凝聚力。

至於其他的選址,基本上都是處於建議或者考察階段,並沒有進入實質性的操作。從大國的角度,以色列復國在中東,是給中東地區插入一根楔子,對於大國的中東戰略有很大幫助,故英美也支持猶太人最終在中東復國。



當然,從猶太人自身的角度和大國利益的考量,猶太人在中東復國是最佳的選擇。但是也開啟了中東亂局,以色列自復國後,在領土分配問題上與阿拉伯人產生了激烈的衝突,先後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到現在以色列問題依然是中東的火藥桶之一。


L夕惕若


猶太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這個民族在流浪2000年以後,1948年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當初,可供猶太人建國的地方有多處,比如中東地區的西奈半島、非洲的烏干達、馬達加斯加島、南美的巴塔哥尼亞地區、我國的東北、雲南,還有就是巴勒斯坦。那麼猶太人為何最終選擇了巴勒斯坦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西奈半島

西奈半島是英國人的殖民地,這裡離猶太人的“應許之地”巴勒斯坦非常近,而且西奈半島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足夠猶太人建國之用。但是猶太復國主義精英考察之後認為,西奈半島雖然面積大,但是主要是沙漠,水源嚴重缺乏,沒有水源國家就不能發展,雖然英國人曾考慮將尼羅河水引過來,但是這也只是個許諾罷了,實現起來遙遙無期。

二、烏干達

1903年,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張伯倫提出英屬烏干達計劃,將英屬東非的3-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作猶太人家園。

烏干達位於東非高原,這裡降水充沛,水源充足,氣候適宜,條件要比現在的巴勒斯坦好的多。但是也有缺點,這裡遠離猶太人平時主要生活的歐洲地區,而且當時的猶太人主要來自歐洲,因此這個計劃在1903年瑞士巴塞爾召開第六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上沒有獲得通過。

三、馬達加斯加島

馬達加斯加島總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四大島,不管是土地資源,還是礦產資源都很豐富,這裡比巴勒斯坦好太多。

馬達加斯加島這個地點其實不是猶太人自己選擇的,而是當時的德國準備將歐洲的猶太人全部遷移到馬達加斯加去,這樣猶太人就離開歐洲了。

但是當時馬達加斯加島是法國的殖民地,德國在打敗法國以後,也垂涎法國的殖民地。艾希曼於1940年8月15日發佈了一份備忘錄,呼籲每年在非洲安置100萬猶太人,為期4年,但是德國沒能在馬達加斯加島上實現。因為馬達加斯加島離歐洲太遠,德國沒有能力大規模實施,而且德國同英國和蘇聯的戰爭又拖住了德國,使德國最終放棄了移民猶太人的計劃,轉而採取消滅政策。

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都能夠發展成發達國家,如果在馬達加斯加島,那麼這裡更不會差。

四、南美的巴塔哥尼亞地區

巴塔哥尼亞地區面積67萬平方公里,這一地區在當時是未開發無主之地,直到1870年代才被阿根廷佔領。不過這一地區緯度較高,環境惡劣,跟西伯利亞有點類似,並不適合國家的長遠發展,後被猶太復國主義精英拒絕。

五、我國的東北

猶太人來東北發展,其實這與日本當年的“河豚計劃”有關。當時日本為了開發東北地區需要資金,而猶太人在世界上是比較富有的民族,因此日本就想以此來吸引猶太人前來投資。

1938年12月5日日本內閣召開著名的“五大臣會議”提出河豚計劃,日本許諾對猶太人不採取歧視政策,並給予他們一塊土地復興猶太國,猶太人則用他們的財富幫助日本人在東北和以後被侵佔的土地上進行投資,並影響美國的對日政策。

但是隨著當時局勢的發展和戰爭的推進,日本放棄了這個原本就是為了利用猶太人資金的計劃,猶太人的建國計劃根本就沒有得到落實。當時由於俄國的排猶政策,還是有很多猶太人來到東北地區發展的。

六、我國的雲南

二戰時期由於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政策,導致德國及歐洲很多猶太人逃離,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猶太人逃到了上海等地。到了1941年,上海的猶太難民已經超過了3萬人,遠比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接收難民多得多,這給上海的難民救助造成很大的壓力。

當時著名的猶太銀行家雅克布.保格拉斯向國民政府表示,猶太人普遍比較富有,接納難民可免費獲得大量外匯。同時猶太人受教育程度較高,如果安置妥當,有助於大後方的建設和發展。

國民政府認為安置難民有助於取得英美等國家的好感,同時也有利於國家形象的樹立。在綜合考慮之下,國民政府決定在雲南的騰衝和蒙自之間,劃出一塊土地給猶太難民寄居。

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的國力有限,難以拿出大量資金安置難民,而且很多難民逃離時已經一貧如洗,雖然有猶太財團的捐助,但是也是杯水車薪。當時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國土大部被日本佔領,再加上德國和日本的阻擾,國民政府安置猶太人的計劃也未能落實。

七、巴勒斯坦地區

猶太人最終選擇巴勒斯坦地區建國,這既有歷史和宗教原因,更重要的是這裡有猶太人建國的基礎。

巴勒斯坦地區曾經是猶太人的祖居之地,畢竟是故土,猶太人對此有鄉情。而且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聖城,也是多個宗教的聖城,畢竟猶太人是靠宗教才聯繫在一起的,因此迴歸宗教中心這對於眾多的猶太人來說有擋不住的誘惑力。但是真正對猶太人建國起重要作用的還是從19世紀後期開始的五次大的移民迴歸潮,為猶太人建國奠定了基礎。

1878年巴勒斯坦地區開始出現猶太人農場殖民區。1896年在猶太記者西奧多·赫茨爾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下,到1914年約有4萬名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1917年在英國外長貝爾福宣言發佈以後,大批的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地區。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以後,世界各地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由於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掀起第五次猶太人迴歸浪潮,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巴勒斯坦地區已有60萬猶太人,再加上美國和蘇聯對猶太人建國的支持,聯合國通過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治方案,這才使流浪了上千年的猶太人得以最終復國。


銘蘇先生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但首先在回答問題前先來說說猶太人。

猶太這個民族也是古老的民族,大家都知道《聖經》已經延續幾千年了,在《聖經》裡的舊約中所講到的內容都是關於猶太人的這個民族和國家歷史,還有一些圍繞著他們民族所發生的其它民族和國家對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大家有時間還是多看看這本書,說真的這書真的是很好),而耶路撒冷就是他們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之後來到此地的安身之所(為了更好的瞭解這段歷史,簡單地講講,猶太人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也叫希伯來人當時他們信奉多神,後來流浪到埃及做苦工做了幾百年,之後他們出了一位偉人也就是摩西,聽從上帝的指示號召族人前往迦南,在迦南他們建成了耶路撒冷城邦國家並自稱自己為以色列人,期間被古巴比倫、亞述、波斯、羅馬滅過國,並最終被羅馬趕出了家園來到了歐洲各國,雖然滅國了但民族精神一直還在並延續著,還把《聖經》帶到了全世界),他們和中國人一樣奉行的是文化精神的傳承和延續,所以我們看到猶太人外觀臉型互相之間長得不一樣就是這個道理,想想他們流浪歐洲各國2000多年早就和當地人通婚血脈不純了,但他們對自己文化和家園始終都沒有忘記。


講完了猶太人再來講講耶路撒冷,這是個聖城,三教文化的發祥地,也是猶太人的故土,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數十字軍東征了,具體的我不說了,想要詳細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天國王朝〕這部電影。

現在正式嵌入主題,猶太人為何會選擇巴勒斯坦之地建國,正確的說應該是為何選擇耶路撒冷之地建國。原因也很簡單(結合我上面講的關於猶太人和耶路撒冷),它是猶太人的聖地也是故土,當時猶太人遍佈歐洲各地也可以說世界大部分國家,想要族人回來一起建國那必須得找一個想起民族精神的地方,而巴勒斯坦正是這個理想之地耶路撒冷是嚮往之城。不過中間還有一個原因讓他們最終選擇此地,當時他們提出想要在巴勒斯坦之地建國的時候奧斯曼帝國的皇帝由於厭惡猶太人不同意用錢換地,沒辦法歐洲強國包括美國給他們又找過三個地方建國,可是那些地方不是太荒涼就是太落後都不是理想之地。後然隨著反猶活動的推進和奧斯曼帝國的皇帝駕崩新上臺的皇帝由於缺錢就同意用錢換地,最終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此地建國。



來自東海的風


經過2000多年的流浪,1948年猶太人終於在巴勒斯坦成功建國,從此中東成為了世界的火藥桶。實際上,在這之前,猶太人還有三次建國的機會,但是他們都放棄了,最後選擇了巴勒斯坦—猶太民族誕生的地方。

自從被驅逐出家鄉以後,猶太人疏散到了歐洲、北非和中亞各地。儘管猶太人非常聰明且勤勞,但並不受當地人待見。特別是在歐洲,由於信仰的不同,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一直被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當做異端,猶太人多次受到排擠。尤其是在19世紀末的沙皇俄國的排猶運動,造成大量猶太人死亡,猶太復國主義思想開始興起。

當時的世界強國英國和美國都看中了猶太人的財富和能力,他們都願意幫猶太人一把。美國曾經向猶太復國運動領袖西奧多·赫茨爾提出,提供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地區給猶太人建國,因為巴塔哥尼亞地區當時還沒有任何國家掌控。赫茨爾認為巴塔哥尼亞地區太靠近南極,環境惡劣,於是拒絕了。

後來英國又提議將自己的殖民地西奈半島讓給猶太人,西奈半島已經夠靠近巴勒斯坦了。赫茨爾考察之後,認為這裡幾乎全是沙漠,氣候乾燥不適合生存,於是也拒絕了。英國還提議過非洲烏干達地區,赫茨爾當然更不會同意了。

實際上赫茨爾還是有一個情結,那就是猶太人的故鄉巴勒斯坦,他曾經明確向美國表示過如果能在巴勒斯坦建國,那最好不過了。明知道巴勒斯坦地區已經全部被阿拉伯人佔領,但是人們思鄉、希望魂歸故里的願望還是強大的,這也是當時絕大多數猶太人的願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巴勒斯坦的奧斯曼帝國瓦解,在英國的支持下,猶太人開始大規模遷入巴勒斯坦地區,這激化了猶太人和本地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二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又得到了美國的支持,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的決議,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結束了英國的託管,成立了以色列國。

英國美國之所以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當時中東的石油儲量已經逐漸探明,在這裡建立一個不同宗教的國家,等於是打下了一枚楔子,製造不穩定因素,以便日後控制該地區。另外,將猶太人投入到四面受敵的“火坑”之中,猶太人也不能沒有美國的幫助,這樣便於美國對以色列的控制。

猶太人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是各方願景一致的結果。


萌叔觀世界


其實選那都一樣,只不過會與不同族群的人拉仇恨,選在了巴勒斯坦地區,生活在該地的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今天的以色列人)不共戴天,選在其他地方,當地的族群自然還會與猶太人不共戴天。(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比如說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為了非法開發被其佔去的中國東北,以獲得侵華的物質保障,對猶太人掌握的財富和人口資源非常覬覦,在1938年的時候便發佈了招攬猶太人到東北參加開發的計劃,條件就是允許猶太人逐漸在此地建國。

當然,這事兒當時是沒弄成,隨著日本的戰敗,遷移到中國東北的幾萬猶太人大軍,也迅速退出這一地區,假如他們留下來了還要想著“猶太復國主義”在中國東北地區落地生根,恐怕遭遇不會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的遭遇好到哪裡。


中國東北地區不是巴勒斯坦地區,中國人也不是軟弱的巴勒斯坦人,在這裡強行建國,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砧板上的肉,最終會落得個隨意被宰割的下場,因為猶太人屬於外來族群,經過兩千多年的流浪,到哪裡他們都屬於外來戶,都會被當地的“土著”族群排斥,時間那麼久,就算真是你的也成了別人的了。

更何況中國東北地區根本就不具備猶太復國的條件,其他的還有英國殖民帝國控制下的今西奈半島、東非的烏干達,甚至還有像馬達加斯加島這樣的世外桃源,這些地方有的比巴勒斯坦地區的生存條件要好的多。

但說來說去,最可能的還是巴勒斯坦地區,因為猶太人曾經就是在這一地區生存的,根在那裡,再一個就是耶路撒冷的存在,這個被基督教、天主教和猶太教奉為聖地的地方,註定要成為猶太人的心靈歸宿,這些因素最終決定了猶太人把猶太復國主義落地在了巴勒斯坦地區。


歷史三日談


我們都知道以色列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在美英支持下通過武力佔領巴勒斯坦領土後建立起來的,而實際上以色列人信奉猶太教,與該地區阿拉伯人所信仰的伊斯蘭教根本就是水火不容,為何不在其他地方安家,偏要選擇與仇敵為鄰呢?

本來,也有可供猶太人安家落戶的所在,諸如西奈半島、馬達加斯加島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亞等諸多選項,但是由於多種條件制約最終都被否定了,因為這些地方不是沙漠成堆,寸草不生,缺少水源,就是與猶太人的祖居相距遙遠,每當祭拜活動多有不便。而最終選擇定居巴勒斯坦被佔領土地,實則還有其他考量。

首先,戰略位置顯要。巴勒斯坦緊鄰地中海,而地中海一帶處於亞歐非三洲交界處,是通往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要道,以色列安居於此,猶如美國在此安插了一個據點,便於對該地區進行控制。

其次,便於實現戰略推進。周邊阿拉伯國傢俱有神秘色彩,思想保守化嚴重,將以色列安插於此,便於美國的民主價值觀逐步滲透,繼而達到將其變為美國盟友的目的,這樣就可壓制前蘇聯在該地區的影響。

再次,該地石油探明儲量日漸豐富。石油作為戰略物資,其作用越來越大,發展工業尤其不能沒有能源,如果能夠對石油加以控制,就能促進美英經濟的進一步提高。

最後,也是迎合以色列人的心理訴求。猶太人對建國抱有夢想,對誕生地沒齒難忘,既然他們執意要在此落戶,那就順水送個人情,日後他們就會對美國感激不盡,定當盡犬馬之勞,對美英俯首帖耳,言聽計從,甘當馬前卒而無怨無悔。

現在,美國的願望如期實現,以色列人有了自己的家,一切唯美國馬首是瞻,完成了美元與石油的掛鉤,將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約旦、埃及等多國變為了自己的盟友,這就為對付伊朗、俄羅斯等創造了條件。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猶太人建國的地方其實不止有三處,英國給猶太人提供了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埃及的西奈半島、以及現在的巴勒斯坦等地。在這幾處地方中,巴塔哥尼亞是無主之地,西奈半島和巴勒斯坦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

除了英國以外,蘇聯和日本也給猶太人提供了建國之地。蘇聯提供的區域是遠東地區,即現在的俄羅斯猶太州,位於黑龍江北側。而日本提出的區域則位於我們的東北,當時正處於日本的侵佔中。

不過,對於蘇聯的土地,猶太人是沒有興趣的,因為首先是遠東的猶太州天寒地凍,位置不好。其次,猶太人即便在蘇聯的土地上建國,其結果最大限度只能是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同樣被蘇聯控制,這和不建國並沒有什麼區別。

而對於日本提出的建國之地,猶太人是非常感興趣的,並已經遷徙了數數萬人前往這個新的家園。不過,日本人的計劃從頭至尾都是一個陰謀,在猶太人被日本人利用完成以後,猶太人還是被趕了出去。

所以,猶太人建國的最終希望只有留在了英國提出的方案之上。但是對於英國提出的三個地區,猶太人基本上是毫無疑問就選擇了巴勒斯坦。因為相比較之下,巴勒斯坦的優勢很大,而其他兩處地區的劣勢也非常明顯。

首先,在猶太人建國以前,巴勒斯坦地區已經陸續遷來了大量的猶太人,這些人在巴勒斯坦已經漸成規模;其次,巴勒斯坦距離猶太人集中的西歐、蘇聯都非常近,距離歐洲文明也最為接近;再則,巴勒斯坦有耶路撒冷;最後,猶太人在2000多年前正是從巴勒斯坦地區出走的,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至於巴塔哥尼亞和西奈半島,則完全沒有巴勒斯坦這些優勢。相反,巴塔哥尼亞在南美最南端,距離世界主要大國都非常遠,且巴塔哥尼亞屬於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氣候惡劣,不適宜單獨建國;而西奈半島,完全就是一片沙子,猶太人縱然能改造巴勒斯坦的部分沙子,但是對於龐大更多的西奈半島,猶太人還是有心無力的。


蘇綻


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之前,美國和英國為猶太人選擇了其他三個地方供猶太人建國,但後來都被猶太復國主義的精英一一否定。




美國在南美洲為猶太人選擇了巴塔哥尼亞地區,這是一片三不管地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享有真正的主權,很久之後才被阿根廷佔領。這個地方緯度太高,環境惡劣,並不適合國家的長遠發展,後被猶太復國主義精英拒絕。


英國後來為猶太人選擇了西奈半島。西奈半島不僅距離巴勒斯坦距離很近,而且幅員遼闊。猶太復國主義精英對這一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後,發現該地區嚴重缺水,不適合居民居住。英國此前承諾將尼羅河水引入到西奈半島,但猶太人認為這只是一個遙遙無期的承諾。

後來,英國人又給猶太人選擇了非洲的烏干達。猶太人沒有直接拒絕,只是最終明確表示要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猶太復國主義建國必須得到美國和英國的支持,因此不可能態度粗魯的拒絕,只能是婉言拒絕;而美英等國家提出的方案也是希望能夠減少爭議,免除自身可能承擔的麻煩,是在試探猶太復國主義精英的底線。

毋庸置疑,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人的“精神家園”。在不考慮自然和地理條件的情況下,猶太人選擇三個地方的任何一個建國都無法擺脫其“離散漂流”的狀態。

選擇在其他地區建國依然無法保證周邊民眾和國家不會敵視,在這些地區建國更是缺失合法性。巴勒斯坦地區承載了猶太人幾千年繁衍發展的歷史和文化,是猶太教的發源地和中心。猶太復國主義分子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必然會選擇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以色列首任總理大衛·本古裡安在建國前與其他猶太精英討論時就認為,建國也會帶來阿拉伯人的敵視,不建國更沒有長遠發展的保障。與其如此,還不如建立猶太人自己的國家。


叢培影博士


簡單說:這是個歷史問題,與所謂“應許之地”這種觀點只有間接的原因。“應許之地”這種宗教信條並不給這種行為提供直接理由。

——————

首先,我們要看看1948年以色列建國的短期原因。

歷史上關於猶太人建國的提議不止三個,可供選擇的地方也不止三處。有些說法是有真憑實據的,如所謂烏干達計劃,即英殖民者把一部分土地交給歐洲猶太人建立一個居所,名義上以為了解決沙俄在十九世紀末對猶太人的歧視和迫害(Pogroms)問題。還有些說法似乎不一定有憑據,比如南美計劃,好像並不能證明其存在過。

去年我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訪學時減到一本出版於二戰結束前的書,由美國的猶太機構撰寫,內容涉及“猶太難民問題”,也就是納粹時期歐洲猶太人問題。當時書中甚至提到30年代似乎國府有人打算在我國雲南建立猶太人的殖民點——沒成功。當時,這本書的作者們表示截止1944年,拉美和其他地區的猶太殖民活動(原文即為“colonization”)都沒有在巴勒斯坦的猶太殖民活動(原文也用了這個詞)成功,那時候距離以色列國建國僅有四年。

換句話說,之所以在以色列建國,是因為歐洲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巴勒斯坦地區的移民和殖民活動在那時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並且是最成功的。1890年代、1920年代為兩個高潮期,但第一次大移民並沒有大規模開花結果,1920年代以來真正紮下了根,建立了基布茲集體農莊等機構,建立了猶太總工會等半國家組織。因此,才讓聯合國做出(不管是否公平的)兩國分治決議有一個大概的事實基礎,即那時候巴勒斯坦地區有了一些猶太人,並且猶太人在1945年二戰後人口獲得了近三分之一的增長(歐洲趕出來的)。當然,那時候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仍是多數。


再往前看,為什麼1920年以來的猶太移民成功了?為什麼1936-39年阿猶衝突後最終在戰後還能移民?這恐怕和巴勒斯坦歸屬變化有關係。我們向前看歷史背景,1918年一戰結束,巴勒斯坦從奧斯曼帝國手中被英國搶了過去,成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17年,《貝爾福宣言》表明英帝國當局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園”。因此,西方猶太人之所以在巴勒斯坦慢慢紮下根來,顯然離不開英帝國主義的支持。

和未能成功的“烏干達計劃”一樣,猶太復國主義者在巴勒斯坦的活動和發展,也是在歐洲列強對外擴張、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帝國主義勢力控制全球大部分地區這個背景下達成的。可以說這是歐洲殖民運動的一個最新分支或最末的延續,或者說是英國殖民主義保護和栽培下誕生的歐洲猶太殖民行為——殖民在20世紀後半葉以來是個壞詞,所以現在的以色列人肯定是不喜歡用這個詞的,我們可以理解。但在1940年代,正如我們看見的,有些猶太學者也是這麼去稱呼猶太復國主義在巴勒斯坦的行為的,無需掩飾。認識到這一點,恐怕也是我們去探索巴以問題及其根本解決方案的一個出發點。

其次,我們也不能忽視猶太復國主義在巴勒斯坦尋求建國曆史根源。在現實原因之外,也有文化和民族上的原因。

左翼以色列歷史學家Ilan Pappe把猶太復國主義稱為“偽裝成民族主義的殖民運動”。這種提法很不客氣,但仔細看來也不無道理。其殖民特徵在前面已經說了,具體還有一些,比如建立排他性的社區,如用購買的土地的方式建立這種排他性社區——並且,有些猶太復國主義先驅提過,一旦條件允許,可以用武力奪取原著居民的土地。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也確實是那麼做的,佔領了北部地區的土地,如著名的拿撒勒。

可是,為什麼是巴勒斯坦?為什麼可以在巴勒斯坦去建立從權利上排斥當地人的政權?復國主義者需要如何的心路歷程才能接受自己那麼做呢?這背後當然需要某種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支持。

一般的西方殖民運動,其背後的價值觀往往是種族主義——亞非拉地區落後,而“我們白人”帶去的是文明的曙光。猶太復國主義有一定區別——早期移民未必喜歡阿拉伯人,雖然在農業活動和生產技術中還需要本地人的一些經驗和知識。但更重要則是這些世俗的歐洲猶太復國主義者也利用了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宗教和文化當中的核心位置。

猶太教在聖殿被毀後,一般認為以律法書為宗教信仰的核心。但傳說中聖殿基座的西牆仍然是一個宗教聖地。圖為1967年戰爭後以色列佔領軍為了讓西牆可供猶太人拜謁而拆除了耶路撒冷老城的阿拉伯人聚居區之一——“摩洛哥區”。

簡短說,古代以色列和猶大和周邊民族如非利士人所爭奪的土地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民族和撒瑪利亞民族在這篇土地上慢慢形成。但公元后二世紀初猶太人被逐出耶路撒冷,巴勒斯坦的猶太中心轉移到北部加利利湖附近。此消彼漲,那時候已經頗具規模的巴比倫猶太社區地位上升,同時猶太人也開始向地中海沿岸其他地區包含歐洲內陸移民(有一段時間傳教也可能造成了一些新猶太人的形成)。拜占庭時期以來,巴勒斯坦地區幾乎不再有穩定、持久的猶太社區,很多猶太會堂和村落慢慢成為了廢墟。但與此同時,儘管基督教政權對巴勒斯坦猶太社區有一些歧視政策,但在伊斯蘭政權政府巴勒斯坦以來星星點點的猶太社區還是存在於巴勒斯坦地區的,包括北部的阿卡,西南的亞什基倫,好像在中世紀都有猶太社團。穆斯林時期猶太人也被允許定居在耶路撒冷,不過歐洲基督徒十字軍到來後,猶太人好像又被從耶路撒冷趕出去了。但巴勒斯坦其他地區可能還是斷斷續續有猶太人居住的。15世紀末西班牙恢復基督教統治後立刻驅逐了境內的穆斯林和猶太人,而大量猶太人湧入北非、西亞等穆斯林地區。奧斯曼帝國收留了賽法迪猶太人,而不乏一些人住在了巴勒斯坦地區。

奧斯曼帝國猶太人

奧斯曼帝國一直沒有真正禁止過猶太人移民。除了賽法迪猶太人,東歐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裡面也有正統教徒移民巴勒斯坦並且在Safed和耶路撒冷等地建立了社團。但在奧斯曼時期,不論是賽法迪社區還是阿什肯納茲社區都沒有試圖建立獨立的猶太國家。相反,有一些賽法迪猶太人其實是奧斯曼身份的擁護者,擁護奧斯曼帝國體制,支持在帝國框架下保護猶太人的利益。耶路撒冷的東歐極端正統派猶太人也基本上(至今)和周邊的阿拉伯居民和平共處。

耶路撒冷正統猶太人社團抗議以色列政府強令正統派宗教人士入伍。正統猶太人許多與世俗以色列政權關係不睦,有些反對以色列的存在——認為用人的力量重建“以色列”是瀆神的行為——這與一些福音派基督徒支持以色列,出發點不同——後者是希望猶太人佔據巴勒斯坦後方便“彌賽亞再次降臨”。

以上信息反映了兩件事:一、猶太人在奧斯曼地區在巴勒斯坦有一定存在;二、造成這種存在的是巴勒斯坦在猶太教傳統中的“聖地”的地位。移民巴勒斯坦或者去耶路撒冷朝覲對於猶太教徒而言是很有意義的。

而在歐洲民族主義風起雲湧的時期,這種宗教和文化信仰,被世俗民族主義者利用,變成了建立猶太國家的一個根基。所以,儘管這些人未必信什麼“耶和華”,但他們真切地覺得——這塊地盤是我們的,即便不是某個超自然神祇所賜,也是“我們”祖先的。因此,這片土地上的現代居民被視為某種障礙,被看作寄居者,或被宣傳為“根本沒有人”。所謂“無民之地給無地之民”,是他們很喜歡的但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理由。此外,購買土地被稱為某種“贖救”(redemption),而用戰爭佔領聯合國決議分給巴勒斯坦應該建立的阿拉伯國家的行為也被稱為Redemption。換句話說,贖回祖地是一些復國主義者對自己行為的描述和理解。

其實這種依靠宗教信條來為(某些在其他地方受到迫害的人)佔領土地提供正當性的行為並非絕無僅有。1850年代巴勒斯坦地區就有過德國基督徒移民,他們也是覺得這片土地應該屬於歐洲基督徒而非阿拉伯人,他們也提到了Redemption。美國人強佔印第安土地時,也曾覺得上帝把土地賜給了受迫害的清教徒。

在此處我們不去多談歐洲猶太人與古代猶太人的關係,這方面的論述往往頗具爭議。至少,我們必須肯定二者在文化上的繼承關係。

但我們仍然必須強調一點:以色列建國是一個近現代問題,本質上古代歷史只是個理由和工具。沒有19-20世紀歐洲的風雲變幻,猶太人靠歷史不可能——或也不需要——在巴勒斯坦建國。因為本來阿拉伯人居住的巴勒斯坦也沒有向猶太人完全關閉過大門。而宗教錫安主義雖然有自己的背景,但如今已經是世俗錫安主義的一個附屬品了。二者在定居點等議題上沒有本質的分歧。

最後,如果說歷史只是個理由,那麼聖經裡的所謂“應許之地”就更是神話傳說了——這不應是我們中國歷史愛好者和學習者需要去相信的。我們在客觀上了解這種說法及其對某些政治和信仰集團的作用即可,

但這不是任何人應該或可以建國的真實理由。真實理由需要我們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


梅華龍


以色列建國的原因有多種,可以說是多種因素的集合,也就是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集一身的結果。在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理念提出來的時候,其實真正付諸行動支持的猶太人並不多,原因有兩個,一是猶太人在歐洲雖然遭到歧視,但總體來說小日子過的還不錯,缺乏迴歸的動力。二是當時這裡屬於奧斯曼帝國,就算是移民過來了,你也不可能在這裡建一個國中之國。因此復國這個理念也就是說說而已。但歷史就是這樣巧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猶太復國主義領袖魏茨曼發明了丙酮,幫助英國製造出了高能炸藥,從而獲得了戰爭的勝利,而奧斯曼帝國也因為戰敗而解體,這才有了英國政府想幫助猶太人復國的《貝爾福宣言》。而隨著後來歐洲、德國、俄國等地對猶太人的迫害日益嚴重,許多猶太人需要找一個落腳的地方,於是這裡成為了一個最好的選擇,選擇巴勒斯坦的原因一是這裡是他們的故鄉有歸屬感;二是很多國家不收留他們。於是這裡的移民數量迅速增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很多集中營以及世界各地的猶太倖存者深切感到了需要有一個祖國保護自己,於是不管這裡是不是適合他們生存,開始大量移民至此。隨著猶太人口的不斷增長,他們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甚至英國統治者產生了矛盾,甚至時不時會出現武裝衝突,因此國際上對巴勒斯坦分治的呼聲越來越高,而此時的英國似乎有點後悔當時支持猶太人建國的決定了。但此時出現了一個很弔詭的現象,一向在重大問題上有著嚴重分歧的美國和蘇聯,在巴以分治問題上竟出奇的一致,都堅定的支持巴以分治。估計是當年美國想在這裡建立一個民主國家給自己在中東增加一個盟友;而蘇聯希望在這裡建設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給自己增加一個盟友,因為當時猶太復國主義的主要領導人幾乎都來自蘇聯和東歐,而且當地的猶太地方機構是一種類似於集體農莊的“基普茲”,與蘇聯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不謀而合。所以在巴以分治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投票時,美蘇兩個陣營的國家幾乎全都投了贊成票,英國也沒提出反對而是投了棄權票,阿拉伯國家幾乎都投了反對票,最終以多數票通過巴以分治的181號決議。也就是說以色列的建國是水到渠成,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全都搞在一起了。

其實不是其他地方不好,而是不適合。尤其是缺乏歸屬感。其實巴勒斯坦這塊地方沒有任何資源,還特別缺水,土地貧瘠,對於戰略來說還是一個狹長地帶缺少戰略縱深,對於強敵環伺的猶太國來說一不小心就會滅國滅族。但這裡有著他們篤信的宗教和聖殿,這裡有他們祖先的“應許之地”,只有回到這裡才會有歸屬感和向心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