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拉华加:温柔的“反叛者”

作者 / 魏建梅

相比于万玛才旦、松太加两位藏族导演“前辈”,拉华加算是后起之秀,同时也是大众面前的新面孔。

从高中毕业放弃大学学习的机会选择北漂学电影,到后来结识万玛才旦开始了近六年的学习生涯,再到混迹剧组多年,晋升万玛才旦御用执行导演,看似温柔的拉华加,却有着让人意外的反叛精神,而且从不失自己的坚定。

去年,由拉华加执导的处女作《旺扎的雨靴》获得了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导演奖,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受瞩目编剧奖,第五届北京青年影展最佳导演奖,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单元火鸡大奖提名,而且影片还入围了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水晶熊奖等奖项,从此一战成名,而这一战无疑也是他多年蛰伏的结果。


专访拉华加:温柔的“反叛者”


▲拉华加、陈国富、赵薇

一起拍电影:您第一次知道万玛老师是在什么时候?

拉华加:第一次知道是高中,就是《静静的嘛呢石》拍出来的时候,当时我们高中班主任跟万玛老师是西北民族大学的大学同学,有一次他跟我们说他同学拍了个电影,当时学校有一个午休看新闻的硬性规定,但那天老师没有放新闻,给我们偷偷放了《静静的嘛呢石》。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万玛老师,也是因为那次,我才有了想学电影的想法。

一起拍电影:后来就去考了北京电影学院?

拉华加:北电是后来考的。虽然有学电影的想法,但当时年纪还比较小,对未来没有很清晰的认知。2010年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青海民族大学物理系,但我后来放弃了去民族大学学习的机会。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亲戚朋友,毕竟电影还没有真正普及到藏区,但我的父亲尊重了我的选择,虽然他也不知道什么是电影,对电影也没有任何概念,也不知道我去学习电影未来有怎样的出路,但他还是尊重和支持了我的选择,当时我很感动。

后来我就跑到北京电影学院当旁听生,之后通过我哥哥结识了万玛老师。他当时就建议我先去学学文学,毕竟各方面都还不成熟。然后我就去了西北民族大学学了三年藏语言文学,毕业后又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专升本,上学期间去了很多剧组,2016年才正式从北电毕业,就这样踏上了我的电影之路。


专访拉华加:温柔的“反叛者”


▲《塔洛》剧组合照

一起拍电影: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万玛老师剧组的?

拉华加:拍《塔洛》的时候,那是我跟的万玛老师的第一个戏,包括《塔洛》在做后期的时候,我也参与了很长时间,学了很多东西。后来我就一直跟随万玛老师,其它剧组,像《那年八岁》《清水里的刀子》,也都是他推荐我去的。也是基于在剧组的各种经验,所以对电影创作的各个流程也都慢慢了解和熟悉了。

一起拍电影:在此之前您有跟过剧组吗?

拉华加:我最初来北京的时候就跑过一些剧组,印象中第一个参与的剧组是一部网络电影。刚开始就是从导演助理开始干,后来慢慢地开始做场记、演员副导、执行导演,也干过一些剧组里的其他杂活,当时也是一边学习一边赚生活费。


专访拉华加:温柔的“反叛者”



一起拍电影:万玛老师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藏族导演?

拉华加:没错,其实之前也有过一些内地导演拍藏区题材的例子,但我们毕竟生活在藏区,对藏区的习俗文化也了解,拍出来的藏区故事自然也更接地气一些,像贾樟柯、张大磊、蔡成杰都把自己的处女作放在了故乡,这都是一样的。万玛老师出来以后在藏区也很轰动,毕竟是自己身边的人,拍的也是身边的故事,就感觉很亲切。

一起拍电影:《旺扎的雨靴》是您的处女作,最初是什么时候想要做这部电影的?

拉华加:其实还没毕业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了,而且已经开始准备《旺扎的雨靴》这个项目了。因为当时也是去了很多剧组,慢慢也就萌生了拍长片的想法。后来我就改编了才朗东主老师的小说,拿着剧本参加了当时学校举办的青年优秀编剧扶植计划,也很幸运当时拿了奖,然后我就开始找投资,正式筹备这个项目。


专访拉华加:温柔的“反叛者”


▲《旺扎的雨靴》剧照

一起拍电影:您对自己将来的创作风格有设想吗?比如专注于藏区题材等等。

拉华加:这个可能很难说,我觉得需要一个过程,我也不知道将来我的风格是怎样的。从题材上来说,目前(我)至少前三部作品是要将目光放在藏区的。这其实跟我的生活背景有很大关系,因为自己了解藏族文化习俗,而且电影是很细腻的东西,细节很重要,它不光是影像化呈现的东西,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影片自然也会更加细腻和接地气。

一起拍电影:很多人在看藏区电影时都会抱着猎奇的心理,您是怎样看待观众对于藏区电影的接受程度呢?

拉华加: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问题。比如万玛老师的《塔洛》《老狗》等等,虽然他讲述的是藏区故事,但电影传达都是很人性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是共通的。


专访拉华加:温柔的“反叛者”


▲《老狗》剧照

一起拍电影:现在藏区导演这一群体的规模是怎样的?

拉华加:

虽然目前藏区的电影人不多,但是现在藏区的年轻人喜欢电影的特别多。像之前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藏区年轻人比较喜欢文学,所有的年轻人都疯狂地想当作家,掀起了藏区的文学浪潮。后来万玛老师拍了藏族题材后,现在藏区的年轻人就开始疯狂地喜欢电影,动不动就拍一个短片什么的。很多年轻人加我微信说想学电影,问我当时是怎么学的,整个电影的氛围很活跃。

一起拍电影:针对这些年轻人,您会给他们提一些什么建议呢?

拉华加:他们来问我,我一般都会问他们想学什么,对哪方面感兴趣。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灯光?制片?编剧?这一问有时候也把有些人问懵了,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笑)。

很多人还都是一时脑热,到北京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在我看来,学习电影,坚持很重要。学电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光需要学习理论知识,也需要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很多坎坷和挫折,也会迷茫和妥协,所以需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一颗坚持不懈的内心,这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