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如何從一個蠻夷小邦,逐步發展成威震歐亞的超級大國?

雲石君


在近現代歷史中,有一個軍事實力在世界上數一數二,國際地位突出的國家—俄羅斯,從沙皇時代的俄國,到超級強國的蘇聯,再到如今的俄羅斯聯邦,俄羅斯一直在國際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每一次興衰起伏、每一次舉手投足、每一個政策走向都影響著國際政治、經濟走向,乃至全人類的文明發展。

然而,這樣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國,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落,建國始於1721年,歷史並不悠久,中世紀以前,俄羅斯人一直默默無聞的在東歐平原上生活。

隨著中世紀落下帷幕,近代大門打開,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並建立俄羅斯帝國。俄羅斯開始不斷侵越擴張,吞併歐亞多個國家,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時期,一舉成為歐洲強國。全盛時期開拓的疆土達到兩千萬平方千米,東起阿拉斯加,西達波羅的海,南起黑河南部,北達北冰洋,成為震古爍今的全球第一領土大國。

俄羅斯為何異軍突起?雲石君在《地緣政治68:俄羅斯為什麼要搞死土耳其》一文中曾有過簡單的描述。

俄羅斯地處歐洲東部,屬於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靠近北冰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涼爽。但在中世紀以前,人類科學文化發展水平還無法對這種寒冷地帶進行開發利用。

到了中世紀中後期,工業革命雖尚未開啟,但此時的歐洲農耕文明已經有了千年的積累,農業生產工具不斷改進,農業生產技術大大提高,初步具備了在寒冷地區從事農業種植的能力。

即使具備了農業開發的能力,也難一方獨霸,東歐以平原為主,自北向南分佈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帶,而草原自古就是遊牧民族的勢力範圍,自冷兵器時代起,遊牧騎兵所向披靡,軍事上可謂獨霸。

關於這一點,可以通過中國歷史得以證實。古代中國可謂是全球最強的農耕文明國家,面對邊境遊牧民族的騷擾,往往要整合全國資源,動用全國力量去抵擋。有時候能勉強擊退,過段時間遊牧民族又會捲土重來;有時候也會兵敗。強大的中國尚且如此,東歐小國更不足以抵擋。

在俄羅斯形成的早期,東歐平原的霸主是蒙古系金帳汗國,當時的俄羅斯只是一個以莫斯科公園為中心的俄羅斯系農耕小邦國家,如此,俄羅斯只能對蒙古俯首稱臣,按時繳納沉重的賦稅,遭受欺辱,難有大作為。

隨著熱兵器時代的到來,槍支、火炮的出現消除了遊牧騎兵的軍事優勢。隨後,俄羅斯系莫斯科公園憑藉其對熱兵器的加持逐漸興起,蒙古系金帳汗國依靠傳統騎兵逐漸沒落。最後,莫斯科公園一舉消滅了金帳汗國,建立了農耕為主導的俄羅斯帝國。

然而,帝國興起並不意味著俄羅斯就此崛起。

一是先天的自然條件阻礙。俄羅斯地處東歐平原,氣候溼冷,本不適宜農業發展,農業產量不高,再加之人力勞動進行農業耕作,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無法與氣候溫和的東南歐相提並論。

二是地理位置偏遠。俄羅斯地處的東歐遠離地中海及大西洋貿易圈,通過商業積聚財富,增強國力的方法行不通。所以,近代的俄羅斯,在世界上也僅僅排名中列,無法與英、法、奧匈,乃至奧斯曼帝國等一流國家抗衡,要成為歐洲大國,絕無可能。

那麼,俄羅斯是如何突破這層障礙的呢?南下。俄羅斯通過軍事侵佔北亞及部分中亞版圖,增強自己實力,獲得了與歐洲傳統大國一爭高下的本錢。

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北亞和中亞的價值尤為凸顯:

這種凸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是自身開發潛力的提升:

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機器的普及使得人類征服大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在此背景下,原先因為技術原因無法開發利用的北亞、中亞板塊可漸漸得到利用。

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人類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主要體現在價值觀方面。農耕時代,人類最大的追求就是獲得食物,解決溫飽;工業時代,人類對食物僅僅作為一種基礎性需求,更多的慾望是獲得更強的工業製造能力,更多的工藝品去換取財富。

然而,工業發展嚴重依賴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北亞、中亞具有豐富的上訴資源,再加上工業時代交通工具和交通設施的大幅便利,俄羅斯可以通過資源交換來做強自己的實力。

早在農耕時代,人類社會無法消除山脈、河流、海洋、荒漠等的阻隔,這種地域間的隔絕不僅阻斷了彼此間的交流,也消除了相互間的衝突。

隨著工業時代來臨,科學技術進步,地域間的阻絕逐漸被消除,各個國家間的交流變得頻繁,可隨之而來的是利益衝突的加劇。

此時,北亞和中亞的地緣優勢開始顯現,該區域作為亞歐大陸的紐帶,覆蓋了亞歐大陸的整個北半部,僅管土地貧瘠,但區位優勢明顯。俄羅斯以此為基地,將經濟鏈輻射至東亞、中亞等相對富庶地區。俄羅斯抓住歐洲工業革命的契機,率先完成轉型,並利用這種先發優勢壓制亞洲等本土傳統農耕國家,在從他們手中獲取大量利益的同時,影響著國際政治格局。

綜上所述,俄羅斯利用對佔有的亞洲領土的區域優勢,奠定了其大國崛起的基礎,最後成為震懾全球的大國實力。

俄羅斯剛進入亞洲時,人類才剛剛走出中世紀,俄羅斯完成對亞洲領土吞併時,工業文明才剛剛起步。換言之,俄羅斯在農耕時代就完成了對亞洲領土的佔有,而當時這些領土並沒有任何價值。

基於這個原因,康熙才會慷慨在《尼布楚條約》中將北亞領土拱手送給俄羅斯,但是從大局出發,如果中國願意對北亞進行投資規劃,其戰略優勢要大於俄羅斯。

中國沒有抓住機會,而俄羅斯在時代變革的前夕,看準了時代發展的方向。要知道,大航海時代的歐洲殖民統治的收益來自對金銀礦藏的掠奪和種植業。然而北亞和中亞是不適合發展農業的。

由此看來,俄羅斯真的如此料事如神,高瞻遠矚嗎?

答案是否定的。1867年,大航海時代過後三百年,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近百年,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即將拉開帷幕。在這個關鍵時期,俄羅斯卻以720萬美元的低價,將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

由此可以看出,一直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夕,俄羅斯對工業革命的認識依然處於探索階段,對地緣政治的解讀也是個菜鳥,所以俄羅斯並沒有如此的高瞻遠矚,那又是俄羅斯會圖謀北亞呢?

答案是當時俄羅斯地處的東歐平原的地緣潛力,不足以與中東和歐洲競爭。從國家競爭層面上來說,俄羅斯與歐洲列強的爭霸過程中一直處於下風。想要提升國力,必然爭奪歐洲板塊是最好的選擇,但自身實力無法與其他歐洲國家競爭,因而只有轉移方向,向亞洲方向拓展—當時北亞開發難度大,收益極低(早期俄羅斯經營北亞的手段主要是把動物皮毛轉運賣到歐洲),但總是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

俄羅斯的這次東拓,在總的時間範圍內,正好趕上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轉型由歐洲開始興起,亞洲相對滯後,俄羅斯就以橋樑的作用,將工業從歐洲帶到了亞洲,充分利用著北亞的地緣位置優勢,得到了巨大的利益。

這是歷史的選擇,很幸運,俄羅斯握住了這個時代的風向標,最終不經意的成就了自己的偉業。

在俄羅斯大國崛起的過程中,唯一感到遺憾的就是中國,當時中國國力遠在俄羅斯之上,卻拱手送出與自己地緣關係更為緊密的北亞地區,這又是為何?

或許大多對歷史相對了解的朋友會將罪名歸於清朝政府,但事實上,中國退出對北亞的競爭與中國農耕時代的國家結構和地緣政治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11——俄羅斯之第三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這要感謝拔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