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讀書讀博士想當高校教師,可聽說一些高校教師很苦,待遇不好,是這樣嗎?

十點看球


答題帥小西De--期待為您解惑!


看到標籤中第一個就是"青椒"(青年教師),厲害啦!~

不是有些人都博士想當高校教師,而是一種"職業規劃",相對來說,做一個科研工作者高校或科研所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相比高校的基數和人才引進數量,科研所能接受的博士還是少數。不過,近幾年企業引進博士更多,給的待遇更高,小西就有不少師弟、師妹進入企業,而且進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後地方還有額外的人才補貼。

高校教師引進的待遇,如安家費、科研啟動費、年薪等,關鍵是看博士的"硬通貨"(如SCI論文、C刊論文等)。2019年3月,工信部全國博士巡迴招聘-長沙招聘專場時,小西去看了下省內不少高校甚至提供一套90-120平的安置房,給予20-30萬元/年的年薪,國自科青年或有高水平論文的科研獎勵同樣不低。不過,985高校引人採用較多的"非升即走"模式,給予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的待遇,五年內需完成考核任務量,否則就得走人,壓力還是不小的。

另外,博士引進時基本都會歸屬於某個團隊(課題組),個人發展和待遇和團隊也有不小的關係。大團隊內部競爭大,但是梯隊好、成員完善,容易出成果和個人職稱晉升。

因此,高校教師待遇差異性很大,只能說是"部分不好"。雖然近2年為"雙一流"建設,不少高校都在大量引進青年博士,但是引進人才標準逐步提升,這也是不少博士無奈"延期"或做師資博士後的原因。沒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就算能順利答辯畢業,也是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

至於高校教師的辛苦,得看怎麼說吧!

沒有那份工作不辛苦的,尤其是自己想做個比別人出色。目前,不少高校都在推行"三定",即定崗、定編、定員。青年教師不論是否要求,都會"主動"選擇科研崗,課時任務要求比較少,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做課題、出成果,利於自己晉升和後期發展。

這也引發過討論,青年教師是否只要會搞科研、發文章,而不用"會"給學生上課。小西之前也聽過幾個新博士的試講,師範類本科/碩士+名校讀博的博士授課的確要比沒有師範類院校經歷的博士授課好太多,的確是術業有專攻呢。

至於說的寒暑假,得看所在團隊和學校氛圍,平臺越好的學校老師越是"拼\

帥小西De


現在各行各業都在訴苦,醫生說自己的待遇低,教師也說自己待遇低。那麼這個社會,哪些群體待遇才高呢?



高校教師的待遇,差別非常大。剛入職的講師,一個月的工資大概為四五千塊錢;如果是以特聘副教授的形式引進,通常能拿到年薪十多萬的樣子;如果評上教授的話,一年創造20萬的收入也並非難事。那麼,這個待遇算不算低呢?

教授和副教授的待遇好像還看得過去,畢竟年薪超過了10萬。對於講師的月工資四五千塊錢,是不是就真的沒法過日子了呢?實則不然,一般高校引進青年教師,都會發放一筆安家費。安家一般為30萬左右,分3~5年發放。算上這筆工資的話,講師的待遇其實並不算低。

此外在高校工作,都會有房補和餐補,住房公積金一般也是按最高比例在繳納。工作算不上輕鬆,但時間相對自由;工作環境的話,也遠非建築工地和寫字樓可比。



在此需要強調一個事情,中國不僅僅只有北上廣深4個城市。但網絡上討論的工資待遇,通常是以一線城市的高收入群體為參照對象,以至於言必稱月薪上萬。事實上,這是對公眾極大的誤導,即使在北上廣深,能夠做到月入過萬的也是少數人。而在普通的二三線城市,月收入五六千塊錢,工作穩定,絕對是過得比較好的那一批人。所以醫生和教師,強調自己待遇低,就多少顯得有些矯情。中國還有很多人連正式的工作都沒有,他們甚至不會上網,所以無從談論待遇的高低,作為沉默的大多數而存在著。

如果大家還覺得高校裡面待遇低,不妨想想建築工地上的工人。目前在建築工地上打工,有的一天能掙七八百塊錢,是不是就意味著他們的收入比教師群體或者醫生更高呢?實則不然,教師和醫生他們是月薪制,工作穩定,除了每月的工資,一年到頭還有年終獎。即使節假日不上班,也是有工資可拿的。但如果在建築工地上打工,做一天才有一天的收入,一年能做200天的活已經很不得了了。至於其他社會福利保障,顯然也是遠遠不能與教師醫生群體相比的。

因此,在看待個人待遇的時候,既要向上看,激發自己的奮鬥動力;也同時要看看更廣大範圍內的收入,才能夠正確地認識自身收入水平,避免陷入無謂的焦慮之中。


上庠


現在的工作都苦,高校教師也免不了。高校教師除了教學之外,還要做科研、寫論文。教學需要備課。有的教師課多,有的課少,一般來說,教學對高校教師不是問題,問題是寫論文,出成果。

寫論文首先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閱讀文獻,做實驗。論文需要創新,可是創新哪有這麼容易。論文發核心期刊就更加不容易了,除非是大牛。

在高校工作也有它的好處:有寒暑假。



WJF36195083720


是的 有的高校課時量達周20節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