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寺,萌萌神龜駝二碑,有趣記錄建寺經過,你可知老龜報恩


在雲南建水城北四十華里有座“雲龍山”,因山體蜿蜒而山巔雲霧繚繞,形如游龍入雲狀,故得此名。山上有座寺院叫“雲龍山寺”,是從1573年開始建寺開發,後經歷代興建,規模越來越大,也曾興盛一時。

雲龍山寺從山腳到山頂共有4個天門、12個瑤臺,有真武宮、興聖寺、華嚴寺、雲窩寺、觀音殿、三元宮、紫金城等點綴山間。這裡的主要寺院建築都是清代所建,就連牆上的壁畫和書法也都是清代建寺時畫上去的。

在雲龍山寺最有看頭是羅漢堂,500羅漢神態各異,活靈活現,既威嚴又喜慶,形象逼真、活潑有趣。

然而給小編印象最深的是寺院兩邊的兩塊大石碑,整體高4.62米,寬1.4米,詳細的記錄了建寺的經過,是於清康熙二十八年所立。

最有趣是石碑的一側還詳細記錄了立碑過程:“此碑獲於府城西南隅,僱人夫七百名,用牽引七天,計程七十里至山,碑座得於本山東北方,刊此以誌。”說明這塊碑是取自縣城西南的石料,僱了七百名挑夫,用了七天時間,走了七十里才運到山上。當時沒有路,運輸非常不容易啊。

而“碑座得於本山東北方”,是就地取材雕刻的。碑座是一個非常萌的大神龜,不僅大,雕刻的也很生動,微微抬著頭,神態安詳,帶有喜慶,越看越覺得它是笑吟吟的,這也太萌了。

雖然兩塊碑很像,年代也差不多,但另一塊碑側面記錄“此碑獲於府城西南隅,僱人夫五百名,用牽引六天,計程七十里至山,碑座得於本山東北方,刊此以誌。”這塊碑要晚一點,估計是有了前次的運輸經驗,省工省力,不僅少用了200人,也少用了一天時間。

為什麼廟裡的石碑都用龜馱呢?這裡有故事:在陳宣帝年間,北周武帝滅佛運動,齊地海曲慧聞禪師被迫從海上南下避難,途中遇到大風浪,船沉海底,但一隻神龜將慧聞等人駝到江寧。慧聞道謝時神龜說:"師父不認識我了,我就是你在海曲石樑溪放生池裡的老龜啊。慧聞才恍然大悟,是老龜報恩來了。

後來慧聞將這個故事講給陳宣帝聽,陳宣帝很感動,就下詔建報恩寺,併為此立碑,石碑由龜揹負著,這既是對神龜報恩的詮釋,也是天長地久永存之意。而民間傳說神龜乃東海龍王第九子,名“贔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