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時期,官員鄉紳,地主員外出行都是坐轎子。轎子歷史淵源很長,最早是將床、座椅改裝,由僕從抬起,以便老爺們節省腳力。轎子有敞篷的,有閉合的。
轎子即肩行之車,即由僕從肩挑行走,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最常見的是二人抬小轎,比較輕便。也有四人抬,八人抬,十六人抬,三十二人抬……不過古代等級森嚴,如果沒有官身,即便是身價億萬的鹽商老爺,也沒有資格坐八人抬的大轎子。
一般的人只有在結婚的時候有資格坐八人抬大轎子。民間結婚禮儀很重,丈夫經常身穿官袍,女子也是鳳冠霞帔,打扮非常華麗。
至於一些真正的貴族,比如格格結婚,那更是數十人抬。不過,歷史上最為風光,最大得轎子不是皇帝、皇后的鑾駕,而是明朝內閣首輔大臣張居正的座駕。
除了人抬的轎子,也有騾馬轎子。一般男子都會直接騎騾馬,晚清民國時期女性都纏小腳,也不便叉開腿坐,於是多會坐騾馬轎子。
這個騾馬轎子前後都是騾馬,趕車還真的需要技術。不然馬一旦受驚,轎子就要分屍了。
獨輪車最方便了,一直到八十年代在鄉村還經常看到。農民伯伯經常推著自家媳婦,或者老孃上城。在爛泥路上,還是這種車走起來比較方便
黃羅傘蓋,華麗的轎子,一看就不是尋常人家。
在鄉村小道上,在河上浮橋上,兩人抬的小轎子十分方便。當然,優哉遊哉看風景的,永遠都是轎子中的老爺們。汗流浹背的,一直都是最底層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