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母北大學子落網:高智商犯罪的背後,往往是低情商的衝動

4月25日,消失了整整三年的吳謝宇被抓獲歸案。

吳謝宇是誰?94年生人,北大學生,在很長時間裡,因常年考試拿第一,被周邊人稱為“宇神”。進入高手如雲的北大,關於他的網絡痕跡,幾乎全部與表彰有關,他延續了中學時代的“宇神”形象。如他同學所說,他曾是神一般的存在。

弒母北大學子落網:高智商犯罪的背後,往往是低情商的衝動

2016年2月14日,福州警方發現吳謝宇母親——謝天琴被殺死在家中。

她的屍體被塑料包裹了數十層,每一層縫隙裡都放入了活性炭,以防止屍體變臭。存放屍體的房間竟然還佈置了監控,與電腦相連,可以用手機隨時查看。

警方隨即發佈通告:其22歲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懸賞萬元緝捕。

弒母北大學子落網:高智商犯罪的背後,往往是低情商的衝動

之後,更多關於此案的細節被披露,而種種跡象表明:

這不是衝動犯罪,而是一場有預謀的謀殺!

案發前,吳謝宇曾通過網絡購買了刀具、活性炭、塑料布、醫生護士服等作案工具,僅刀具就購買了菜刀、手術刀、雕刻刀及鋸條多種。

弒母后,他還剪下母親日記偽造辭職信,中途還回了一次北大詢問補考的事情。甚至,如果不是他自己主動露出馬腳,或許直到現在還難以知曉案件的發生。

面對近幾年頻頻發生的弒母悲劇,有十一二歲的未成年,也有如吳謝宇的成年人,有情急之下的衝動之舉,也謀化之後的有備之舉,到底,孩子和父母之間是因為什麼而一步步成為仇人?


01

父親缺位,是母子問題的根源

在本世紀初,有學者在美國大眾心態史中總結出流行於美國的“弒母文化”。

這種文化的出現,有其獨特的社會原因:在美國興起的女權運動,讓很多美國母親想通過對男孩子管制、限制,表達對丈夫的管制,這樣無形中扼殺了男孩子的陽剛之氣,於是男孩們開始反抗,心理上仇恨母親,出現一系列弒母慘案。

學者們把這種面臨難以克服的家庭衝突、心理變態的文化危機,稱為“弒母文化”。

在我們這個孝儒之風盛行的國家,為什麼也出現越來越多的“弒母案”呢?雖然不至於達到“弒母文化”的程度,但也反映了現在很多家庭存在的問題——父親缺位。

2019年3月,江蘇13歲少年小邵因不服母親管教,在激烈衝突中將37歲的母親砍殺身亡。

小邵的父親常年在外地打工,母親一邊經營小店一邊照料他,很是辛苦,也因此性格強勢暴躁,經常因為學習和花錢的事跟貪玩的兒子爭執,最終激起了兒子不顧後果的反抗。

2018年12月,湖南12歲少年吳某康因抽菸跟母親起了爭執,母親用皮帶抽打了他,而他用菜刀瘋狂砍向母親。

吳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吳某一直跟隨爺爺奶奶長大,直到有了弟弟,吳某的母親才獨自一人回家照顧兩個孩子,吳某的父親也處於長期缺位的狀態。

而吳謝宇的父親也早已過世。

德國家庭治療師海靈格曾經說:“男孩在胎兒期和童年早期,主要受母親的影響。如果他不能突破這種影響,母親的影響就會充斥著他的心身。他會深深感受到母親的力量和重要性。當兒子面對一個精明、有吸引力、非常重要的母親時,他會覺得自己太弱小而不能離開她,如果他想結束孩提時代從而成為一個男人,就必須進入父親、祖父及男人的世界。”

過分膠著的母子關係是危險的,這個時候就需要父親及時干預,只有父親的出現才能減少孩子對母親的依戀,也能減少母親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孩子的人格發展才能更加健全。

弒母北大學子落網:高智商犯罪的背後,往往是低情商的衝動

02

不會愛,是親子矛盾的導火線

把父母拉黑六年的王猛曾經說過:"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

他的父母很喜歡把他關在家裡,並且包辦他的一切事情。

母親按照自己喜好定義王猛的一切:她不能接受男孩子陽剛自主的氣質,並在他小時候一度把他打扮成女孩子;當王猛在學校反覆受欺負時,母親卻對他說,去給老師講,一定要哭著講;當學校演出要求穿齊膝短褲時,母親卻要求他必須穿長褲,甚至連備用短褲都不許帶......

王猛本以為上大學就能擺脫父母控制,可他們早已將手伸到他身邊。

在北京的大姨受父母請求照顧王猛,不斷給他打電話,還到他同學那裡瞭解情況。

之後他去美國讀研,父母也找了一個"老朋友"照顧他,而王猛與那位"老朋友"關係並不好。

知道什麼才是最無能為力的嗎?

是無論經歷了多少痛苦和絕望,總是期許父母真心承認自己的錯誤。

但,我們得到的回應,大多數是貶低,或是和路人甲、路人乙沒完沒了的對比。

我們似乎生來就已經被貼好標籤,註定要當什麼樣的人,走怎樣的路。

18歲之前,每一個人都會探索一個問題:我是誰?這個探索過程在1.5—3歲會達到第一個高峰期。在這一階段,如果父母鼓勵孩子自我探索,那麼他就會形成他自己的感覺,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思想......

而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並沒有平等和理解,只有無休止的命令和沉默的執行。

不可否認,大部分父母都是愛著自己的孩子的,卻不知道怎樣才是孩子想要的愛;大部分孩子從心底愛著自己的父母,卻不知道繼續愛著的意義是什麼。

弒母北大學子落網:高智商犯罪的背後,往往是低情商的衝動

03

孩子的感受正在被“愛”摧毀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必須學會合理或象徵性地表達,否則,他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一個人,如果長期活在壓抑的人生之下,他們往往會轉向攻擊別人或內向攻擊自己。感受一旦被壓抑,總會在合適的機會尋求表達,但壓抑久了,便不會表達了,一表達就是強烈的攻擊性。

很多父母不僅以愛之名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實際上,他們習慣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卻以為那就是孩子真實的感受。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都伴隨著一個條件:好成績。

文文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所有要求只要一提出來,會立即得到父母的滿足。為她安排好了一切的父母對她只有一個要求:要拔尖。

文很爭氣,從最好的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到名牌大學,她一直是成績最優秀的乖學生。大學畢業後,她也是應父母的要求,進了一家外企,她的工作也很出色。

可是,她卻在心理諮詢師面前大喊:“你們什麼時候才能在乎我的感受,你們讓我窒息!”

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文文的父母為她“完美”地安排好了一切,卻沒有考慮過是不是她自己想要的,但是,文文的內心始終有一種要為自己的衝動,只是父母的愛讓她把這種衝動強行壓制了。

不在沉默中爆發,便在沉默中死亡。這也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矛盾的直接原因。

在吳謝宇案件結果出來之前,我們無從考證,也不能妄下定論。

據吳謝宇的好友說,“(他)跟我提及過大學生活很壓抑。”這是吳謝宇少有的內心獨白,也不失為管窺他內心世界的一扇窗戶。

吳謝宇在弒母之後,欠下高達一百多萬的借款,還愛上了一位性工作者,並拍攝了多部與該女子的性愛視頻。

這些有悖於他平常表現的行為,是否也是他的一種迷失本性的反抗呢?

弒母北大學子落網:高智商犯罪的背後,往往是低情商的衝動

我是雯子,兩個男孩的媽媽,眼裡有光,心中有夢的中年少女。關注【雯子育兒】,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