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脫實向虛的成因:實體經濟效益不斷下降,銀行存貸差過高

昨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一組經濟數據:今年1-3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972.0億元,同比下降3.3%。

同樣是國家統計局的官網數據,2018年1-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15533.22億元,同比增長11.6%。

而2017年同期這一數據是17043億元。

雖然統計口徑有所調整優化,但工業企業等實體經濟近幾年的日子難過是顯見的事實。

資金脫實向虛的成因:實體經濟效益不斷下降,銀行存貸差過高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

但我國經濟現在的問題是金融偏強,實體太弱,金融助力實體經濟,達到雙贏的效果根本沒有體現出來。

前不久發佈的2018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上,金融業入圍企業僅33家,儘管數量排在倒數第一,但在營收、淨利潤、資產等7個指標上排在正數第一啊。

33家金融企業佔全部500強淨利潤的50.7%,其中17家銀行佔全部淨利潤的43.4%,而在資產和海外資產上,金融企業佔比超全部500強企業的60%。

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前五百強,33家金融企業的淨利潤佔了50.7%,而467家實體企業的淨利潤只有49.3%。

14.1家實體企業才能頂1家金融企業,更不用說那些小微企業了。

資金脫實向虛的成因:實體經濟效益不斷下降,銀行存貸差過高

其實早在2008年以來,國有五大行與製造業企業利潤便開始形成“剪刀差”,且差距呈越來越大的趨勢。

數據顯示,2014年國有五大銀行以佔500強營業收入的6.39%,創造了35.6%的淨利潤,而266家制造業企業以40.1%的營業收入,淨利潤僅佔18.8%,五大行利潤近乎所有制造業企業利潤的兩倍。

而此前,2008年時,五大行利潤在500強中佔比僅為26.3%,製造業企業利潤佔比29.6%。

一邊是實體經濟的利潤被不斷壓榨,另一邊是銀行的利潤高速增長,兩者共生共榮的關係不斷被打破。

實體企業的日子難過,尤以中小微企業為甚。

資金脫實向虛的成因:實體經濟效益不斷下降,銀行存貸差過高

我們以新三板的上市企業為例。

2018年,新三板企業營收增長率中位數為11%,而2017年,營收增長率中位數為16.17%。

不單是新三板企業,A股市場的企業營收增長率中位數也從去年的17.52%下滑至今年的13.66%。

對比下來,營收規模更小的中小微企業,增速卻更慢,這也真實反映出,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並且,營收規模越小的新三板企業,營收增速下滑越明顯。

資金脫實向虛的成因:實體經濟效益不斷下降,銀行存貸差過高

2018年,新三板企業淨利潤同比增長率中位數只有4%,也就是說,過半數的新三板企業的淨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漲不動,甚至下滑了。而2017年,這一數據為13%。

同上,營收規模越小的企業,淨利潤增速中位數也越低,甚至是嚴重負增長。

資金脫實向虛的成因:實體經濟效益不斷下降,銀行存貸差過高

我國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徵,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

但現在說中小企業生存在水深火熱裡,一點不為過。

今晚求釋君還跟某股份制銀行的小夥伴一起吃飯,席間對方說起他們的授信政策,國企怎麼放都行,民企碰都不要碰,更不用說那些小民企了。另一家股份制銀行倒沒這麼過分,但對民企,也只是維持存量客戶,不再批新客戶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一是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不斷下降,部分工業行業供給體系不能適應需求變化,只能滿足中低端、低質量、低價格的需求,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加之要素成本不斷攀升,企業經濟效益不理想。上市公司中,2018年,機械設備和化工行業淨資產收益率(ROE)分別為2.71%和4.85%,比2011年大幅下跌12.6個和9.05個百分點。企業財務狀況差導致銀行資金不敢進、不想進。

資金脫實向虛的成因:實體經濟效益不斷下降,銀行存貸差過高

二是在實體經濟的資產收益率不斷下行的背景下,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紛紛涉足資管領域,以創新之名開發了不少長鏈條、跨行業、跨市場、層層嵌套、結構複雜的資管產品,各類“通道業務”流行,導致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滯留時間延長,融資成本不斷增加,風險也不斷提升,嚴重製約了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和效率。有學者對2018年的資金空轉規模進行了測算,認為2018年金融系統內部空轉的資金規模佔當年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11%-22%,是當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1-2倍。隨著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同業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等業務類型監管力度的加強,資金空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但是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大量資金停留在金融系統內,導致對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不足。

資金脫實向虛的成因:實體經濟效益不斷下降,銀行存貸差過高

三是金融機構盈利能力長期超過非金融企業,導致資金向金融業集聚。比如,2017年,證券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36.29%,2018年上半年,證券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25.96%,同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分別為6.46%和6.51%。金融企業與非金融企業盈利能力的差異,一方面導致資金的“脫實向虛”,另一方面導致實體經濟產業轉型從事金融業。

從上市公司投資金融業的情況看,截至2018年末,實業上市公司共持有43家銀行、9家證券公司、6家信託公司、2家期貨公司、5家基金公司、16家財務公司、8家保險公司的股份。此外,有些地方熱衷於建設各種名目的金融中心,大量批設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產權交易中心等準金融機構,在一些地方準金融機構“遍地開花”。

資金脫實向虛的成因:實體經濟效益不斷下降,銀行存貸差過高

知道了病灶就要對症下藥。

一是供給側改革加減稅降費並舉,將落後產能去掉,將成本降低,提高實體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

二是銀監部門加強對資金空轉現象的監管,在監管指標和監管舉措上對資管產品進行限制和管控;

三是降低存貸利率差,雖然存貸款的基準利率之差不大,但是銀行實際放貸中會大幅提高實際利率,造成了較大的存貸款利差,侵蝕了實體企業本已很薄的利潤率。降低存貸差,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業過高的利潤,另一方面也是為實體企業減負,提高他們的利潤水平,從而讓資金在金融業和實業達到一個平衡,才能使肌體和血液共生共榮,否則,都是虛假繁榮,不可持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