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本文摘自《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讀史系授權使用

秦(前221-前207),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秦國原為周代的一個諸侯國,到秦始皇繼位後,於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後攻滅關東六國,完成華夏大一統,建立中國空前遼闊的王朝。

走進秦,我們會發現一些有趣的問題:

· 課本里的“秦統一六國”說法準確嗎?

· 源遠流長的“漢字”,差點就叫“秦字”。

· 被說慣了的“封建”究竟何解?

1、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說法準確嗎?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統一是在始皇稱帝之後開始的。

這話奇怪。此前,他不是已經把韓、趙、魏、楚、燕、齊跟秦並在了一起?這難道不是“統一中國”?

當然不是。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 韓、趙、魏三家“分裂”晉國(三家分晉)

什麼是“

統一”?統一是相對分裂而言的。

比如晉變成了趙、魏、韓,就是分裂。如果重新變成晉,則是統一。

秦做的事情則不同。

因為此前的周並不是統一國家(周帝國),而是國家聯盟(周天下)。邦聯各國,西周時期有獨立治權,春秋時期有半獨立主權,戰國時期有完全獨立主權。他們本來就是獨立的,怎麼能說是分裂?

沒有分裂,就不存在統一

2、什麼是邦國?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邦國

從西周到東周,我們民族實行的是“邦國制度”。

邦國來自封建,即天子“封邦建國”,諸侯“封土立家”。具體地說,就是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塊,分封給諸侯,由此建立起邦國,簡稱國;諸侯又進行再分配,把國分成若干塊,分封給大夫,由此建立起采邑,簡稱家。

這就叫封建。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封建的結果,是產生了天下、國、家。

家國合為一體即邦國,邦國聯為一體即天下。家是大夫的,國是諸侯的,天下是天子的,三級所有,層層轉包。

但,這裡面有兩個問題必須交代清楚。

第一,天子只在名義上和權屬上是天下共主,邦國的主權和治權則由諸侯行使。

第二,國以下的家,有治權無主權。主權在國,產權在天子,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可見,真正的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只能是邦國。

因此,這種制度就叫邦國制度。

3、美利堅“合眾”國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我們來看看聯邦的美國。

最早構成美利堅合眾國的十三個States(現譯為州,其實應譯為邦),當初就是獨立的。他們在1776年宣佈由Colonies(殖民地)變成States時,便都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以及民選的“主權、自由和獨立”的政府,State之間也完全平等。請問,這能叫“分裂狀態”嗎?

所以,他們最後成為一個國家,便只能叫“聯合”,不能叫“統一”。他們的國名UnitedStates,也被準確地翻譯為“合眾國”,即“合眾邦而為國”。

因此,沒人會說“華盛頓 統一 了美國”。

同樣,也不能說“秦始皇 統一 了中國”。

那麼,這到底該怎麼說?

4、秦並天下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兼併

秦兼天下,秦並天下,秦滅六國,都對。

這其實也是古人的說法。中國人的古書在提到這段歷史時,都或者稱“並”,或者稱“兼”,或者稱“併兼”,沒有稱之為“統一”的。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 中小學教科書及大綱、試卷中的說法:秦朝統一六國

不過兼併之後,原先邦國林立的“中國”,就變成了“一個國家”,而且是中央集權的。這時,統一的工作就不但合情合理合法,而且是可行的了。

沒錯,天下一統,是帝國的需求。

5、秦始皇大一統

邦國不需要統一嗎?不需要。邦國的特點,是“三級所有,層層分權,各自為政,多元共存”。大家都是“之一”,沒有誰是“唯一”。如果要求統一,請問誰來統?

所以,邦國只求“同一”,不求“統一”。所謂“同一”,也只是“認同”。比方說,都認同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華夏文明是先進文化,如此而已。

到戰國,共主都沒了,大家都是獨立王國,更是誰都不買誰的賬。於是“田疇異晦,車塗異軌,律文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甚至出現了所謂“鳥書”和“蝌蚪文”。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貨幣也五花八門。

簡略地說,大體上是周、趙、魏、韓通行布幣,燕和齊通行刀幣,楚通行銅貝金幣,秦通行圜錢

而且,即便同為刀幣或布幣,形制和重量也不一樣,折算起來極為麻煩。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這當然讓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不能容忍。

因為帝國不但要求“海內為郡縣”,而且要求“法令由一統”。如果不把文字和貨幣之類都統一起來,那麼,難道皇帝的詔書要寫成不同文本,國庫裡面又是布幣又是刀幣?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於是秦始皇勒令全國統一,包括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畝制(二百四十方步為一畝),統一車軌(車寬六尺)。

但意義最為重大的,還是統一文字。

6、“漢字”本應叫“秦字”

統一的辦法,是廢除異體字,推行簡化字。為此,他們不惜先革自己的命。

秦本西周故地,通行的是籀文(籀讀如宙),也叫大篆。大篆筆畫繁重,始皇就讓李斯簡化為小篆,也叫秦篆。後來,程邈更簡化為秦隸。這就連低級官吏和底層人民也可以認識了,所以叫“隸書”。

西周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籀文(大篆)

李斯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小篆(秦篆)

程邈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隸書(秦隸)

這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它不但普及了文化,也延續了文明。

事實上,我們民族的文明三千年不中斷,文字的作用功不可沒。從甲骨到金文,從周篆到秦篆,從篆書到隸書,陳陳相因,一脈相承。

於是商文化延續為周文化,周文化延續為秦文化,秦文化延續為漢文化。承上啟下的,正是秦始皇的“書同文”。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書同文的結果,是一個更大民族的誕生。這個民族就是漢。漢族,是華夏民族的升級版。她的形成,卻其實開始於秦。

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秦帝國二世而亡,兩漢又長達四百多年之久,那麼,

漢語、漢字、漢族、漢人,是應該叫作秦語、秦字、秦族、秦人的。

7、小人物顛覆大帝國

秦始皇的三大革命使得帝國制度取代了邦國制度,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其政治意義和歷史地位,只有西周封建辛亥革命可以相比。

然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任何革命都是有代價的。在古代社會進行一場深刻的革命,甚至必須有人獻祭,有人以身試法做犧牲品。這是無法避免的悲劇。

這件犧牲品,歷史選擇了秦。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 張大千國畫《阿房宮賦》欣賞

中國的“漢字”差點叫“秦字”!

○ 杜牧《阿房宮賦》警句

秦始皇革命十二年後,反秦運動席捲天下,大秦帝國迅速滅亡。這當然是秦始皇萬萬想不到的。

更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首先舉起義旗的,並非他處心積慮要防範的六國貴族和遺老,而是一個小人物。

這個小人物,就是陳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