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新華社點贊麗水!

4月26日新華社發表題為《“綠水青山”通達“金山銀山”——浙江麗水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文章。

全文在這裡

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15年領跑全省,經濟增速位列省內11個市首位,農民收入增幅連續10年領跑……近年來,浙江麗水市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多管齊下拓展“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通道,實現生態與發展互促共進,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驕傲!新華社點贊麗水!


  “原生態”直面“大市場”

如今在麗水,貼有“麗水山耕”標誌的農產品,市價平均提升30%以上,溢出的部分是“生態”附加值。縉雲縣農孵專業合作社社長、朱子閣家庭農場主陳詩潔說,“麗水山耕”美如其名,已經被賦予生態屬性。

通過基地直供、檢測准入、全程追溯等標準建設,麗水農業公用品牌“麗水山耕”已經建立糧食、食用菌、蔬菜、禽畜等合作基地1122個,累計銷售額超過130億元,品牌估值達到26.6億元。

品牌化、規模化、電商化,組織協作、專業分工……麗水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讓條塊分割、自給自足、逐漸邊緣化的“小農經濟”,變成奇貨可居的“生態經濟”,在更廣闊的市場中兌換出更高的市場價值。

“好生態直面大市場,價值空間空前提升。”麗水市發改委副主任周立軍表示,互聯網、現代物流體系等,前所未有地打破鄉村原生態與消費大市場的信息和空間距離,為拓展生態產品的市場價值帶來關鍵基礎和巨大機遇。

繼“麗水山耕”的成功實踐之後,“麗水山居”集體商標近日也註冊成功,標誌著麗水市農家樂、民宿也正式擁有了區域公共品牌。記者瞭解到,這也是浙江省首個地級市註冊成功的農家樂民宿區域公共品牌。

2018年,麗水市4300多個農家樂民宿接待遊客3451萬人次,實現營業總收入4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4%、33%。可以預見的是,“麗水山居”品牌將明顯提升當地民宿經濟的附加值,也利於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驕傲!新華社點贊麗水!


  “美好生態”也是“經濟要素”

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百山祖冷杉,近年自然萌發出430多株幼苗,是麗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見證。作為麗水市慶元縣連綿群山的最高峰,百山祖綻放的“生態之花”在於植物繁茂,也在於“生態利用型工業”與之共生共榮。

“美麗生態的價值,看得見、算得清。”浙江百山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星麗列舉了直觀的例子:因為空氣和水質量上乘,企業潔淨車間過濾粉塵、漂浮物、微生物等成本明顯降低,水處理環節耗材的使用壽命則延長一倍,每年能節省超過10萬元。

也是因為看中生態優勢,德資生物醫藥企業肖特新康選擇在麗水投資生產。良好生態環境加上小城市生活方式,讓這家外企負責人、一對德國夫婦“找到了歐洲的感覺”,於是決定搬離高檔酒店,轉而在縉雲縣城買房安居。

美好生態成為“經濟要素”,也是麗水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重要方向。綠水青山、藍天白雲之下的生態利用型工業,在麗水已經形成多個產業集群,包括食用菌、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能源等。

記者瞭解到,浙江省2013年取消對麗水的GDP和工業總產值考核指標,麗水就此專注探索綠色發展路徑,提出“園區外基本無工業、園區內基本無非生態工業”。目前,麗水市95.8%的區域被列為限制工業進入的生態保護區,建立產業准入負面清單。

為確保生態與發展兼容,麗水市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協作,建立動態監測、量化分析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體系,作為地方生態建設的重要衡量指標。


驕傲!新華社點贊麗水!


  “改革驅動”激發“資源價值”

3500座海拔千米以上山峰綿延不絕,甌江、錢塘江、飛雲江等“六江之源”奔流不息。構築麗水生態高地的山和水,曾經是隔絕繁華的天然鴻溝,如今是增收致富的生態資源。

“河權到戶”改革之前,青田縣章村鄉每年河道保潔要花20多萬元,但“人均15元”的保潔經費全投河裡也不夠。改革以後,河道管理權和經營權分段或分區域承包給農戶經營維護,全鄉23條河道每公里年均增收6000元,村集體年增收8萬元,政府節約保潔經費、漁業管理費10多萬元,形成了“以河養河”的良性循環。

麗水市發改委主任饒鴻來介紹,麗水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房所有權、林權、水權、村集體經濟股權等“六權”確權賦權,實現“山有界、樹有權、地有證”,繼而推進經營體制改革。

2018年,麗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922元,同比增長10.2%,增幅連續第十年領跑浙江省。其中,田、地、林等以往被閒置的山村資源被盤活,為農民帶來穩定持續的收入。


驕傲!新華社點贊麗水!


記者瞭解到,麗水基本建成覆蓋市、縣、鄉三級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實現農村林地使用權、水域養殖權、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等12類產權交易、抵押和貸款。截至2018年底,麗水林權、農房、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餘額分別達64.3億元、53.4億元、9.1億元,均在浙江省內領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